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辉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
北朝时期国家政府的抗灾措施主要包括务实性措施和务虚性措施两个部分。务实性措施包括捕蝗、排涝抗洪、遣医送药,务虚性措施主要体现在祭祀消灾活动上。务实性措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经济损失并相对减轻了灾民的痛苦;而祭祀消灾活动虽然是一种愚昧的迷信行为,但对于笼络民心、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一定的作用。总结北朝时期的抗灾措施,有助于为现代救灾研究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申友良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32(4):106-110
元顺帝统治时期,元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它的黄昏阶段: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起义不断。面对这样的局面,元顺帝还是实施了一些比较有效的防灾救灾措施来保障人民的生活,主要表现在灾荒救济、医疗救助、徭役减轻、慈善收养制度等方面。但由于政府腐败导致防灾救灾措施实施不力,反而激发了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速了元朝的覆灭。同时这些防灾救灾的措施对明初相关政策的出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化昆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6):17-23
独孤氏是北朝隋唐时期重要的姓氏之一,曾涌现出不少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如独孤信、独孤永业、隋文帝独孤皇后、独孤及等。前人对独孤氏祖籍问题并没有全方位综合性地加以研究,几乎都仅仅停留在史书记载上。独孤家族与洛阳有着割不断的联系,目前居中国第四大姓的刘姓的一部分,也是由独孤姓演变而来的,他们的祖籍应是河南洛阳。文献对独孤氏的记载多有谬误。 相似文献
4.
姚庆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8-30
北京地区所发现的魏晋北朝时期遗迹不多,相关的考古学研究也比较薄弱,未形成综合系统性的研究,以致在考古发掘和研究过程中出现一些偏颇。基于此种情况,从这一时期的考古研究概况入手,对魏晋北朝时期的墓葬以及宗教遗迹进行简要梳理,并且将遗址遗迹的形制特征和出土器物情况做出总结,希望能够为这一时期的考古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丛炜莉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6-28
行旅诗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蔚为大观。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类别,行旅诗以其特有的成绩奠定了在魏晋南北朝诗歌史上的地位。本文以行旅诗为研究对象,从纵向上来考察其在魏晋南北朝各个阶段发展嬗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杨健吾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28(2):41-43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民族交往不断增加,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交汇碰撞,多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导致民间习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国人识色、用色的水平进一步提高,颜色使用的等差有了新的变化,色彩的应用进一步制度化。 相似文献
7.
李禾范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4):153-157
先秦两汉时期表陈述语气的语气词有不少,在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里,常用的陈述语气词有“也”、“矣”、“耳”、“尔”、“而已”、“焉”等,但以“也”、“矣”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陈述语气词,基本上承继先秦两汉,但在运用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是先秦两汉时期主要表静态的“也”,其功能扩展到表动态的“矣”的功能领域;先秦两汉时期主要表限制作用的“耳”,常常可以替代表判断的语气词“也”。 相似文献
8.
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赈灾救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和梳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赈灾救灾情况,采用了文献资料和统计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陕甘宁边区军民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陕甘宁边区政府紧急划拨赈济粮款、妥善安置灾难民、防疫治病、兴修水利、开展节约和捐助运动、设立义仓、抢种、补种等措施,赈灾救灾成效显著.陕甘宁边区军民战胜灾荒依靠的是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有效组织和领导;注意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积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生产自救;边区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拜根兴 《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9(3):54-60,52
魏晋南北朝时期,蕴育周秦汉文化的母壤,陕西虽受战乱的摧残,但其旅游条件,旅游环境因在此建都的少数族政权的兢兢业业的治理仍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发展。旧有的名胜风景区依然是游览旅行者凭吊寄思的理想所在,一些人迹罕至的区域经隐士涉足得以面世,僧侣的云游旅行,王公贵族的巡幸游览频见史载。这一时期旅行游览的兴盛,扩大了人们的眼界,对隋唐乃至此后陕西地区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佩华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4):124-126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独尊地位的被冲击和当时特殊的政治背景以及文学意识的觉醒、文学观念的改变,在诗歌创作中,出现了许多鲜明的特征,这对以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丽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4):30-33,65
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北方地区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且不利于北魏政局的稳定。为了维护统治,孝文帝实施了一系列赈灾防灾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开仓赈恤,减免田租;移民就食;问民疾苦,关爱鳏寡孤独者;祈雨;劝课农桑,加大重农力度,实施均田制;建立仓储制度;迁都洛阳;兴修水利等。 相似文献
12.
驱疫避灾是古代重要的民间信仰,也是明清御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古代灾害文学的研究,特别是将明清灾害、御灾文学书写同民间信仰研究等相结合,进行跨学科探讨,可以补充以往研究之不足。讲述疾病瘟疫的民俗叙事,极为贴近人们的生命体验,其民间信仰的恒定性、广泛性特征非常突出。在进一步挖掘人们御灾信仰及其文化心理深层次内涵的同时,寻究明清御灾书写中驱疫避灾风习,对行瘟布疫的伦理选择、惩恶扬善的伦理教化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不仅有助于加强灾害学研究的人文精神,还能深层挖掘御灾书写的伦理倡扬功能及其警世正俗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魏晋之际政治大变动时期,士人面临重要政治选择,或仕、或隐、或走、或反。出仕者有裴秀、贾充等,前者"步步高升"而无明显劣迹,后者曾在任要职期间鼓动弑君。至于阮籍,沉湎酒中而能不失风骨,可看作隐于朝中者。嵇康求隐但未彻底远离政治,后因故被杀;而孙登则为真正的隐士,并由此得以保全。夏侯霸从魏国出走投奔蜀汉,不仅保其身还出任显职。李丰计划在洛阳发动政变以反司马氏,但图谋失败;钟会在益州起兵反司马氏,随即败没。魏晋之际士人在政治上究竟做何种选择,与他们自身的特殊情况包括政治立场、志向、个性等有关,也与其对个人利害关系的认识或对局势的评估有关。 相似文献
14.
李红岩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5):43-47,128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不断、国家分裂的时期,在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时代,文人们很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有所成就。面对政局的纷乱,文人们就有了不同的选择,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人生。从困厄文人与政治的关系维度考察,可以把他们分为政治型困厄文人、隐逸型困厄文人和矛盾型困厄文人。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面对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统治者不仅制订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法令,而且还重视生态资源的培植,以求改善自身周围的生态条件。针对持续不断出现的生态灾异现象,统治者更是不得不小心翼翼应对,甚至显得战战兢兢。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这一系列政策及行为,无不透露出当时统治者的生态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生态意识的增强,构成了其政治生活中鲜活的生态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16.
卢海鸣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4):18-22
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对六朝建康礼制建筑的地位、作用和位置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对最近 发现的钟山六朝祭坛的性质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7.
付开镜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5):43-47
魏晋南北朝时期,亲人被迫分居异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寻亲异国以求团聚是社会的普遍心理要求。一般的家庭毫无条件寻找亲人,只有少数家庭,或因有一定数量的财产可资寻亲,或因有人身居要职,可动用国家的外交手段,寻找到了自己的亲人。而异国政府有时也以其亲人为筹码,进行政治交易。魏晋南北朝中后期,政府有放还俘获生口或俘虏的政策,这有利于亲人团聚,但也仅是偶尔之举。 相似文献
18.
汉代荒政已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汉政府在救荒实践中 ,往往能从战略高度出发 ,在灾前、灾时和灾后采取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备荒、救荒的策略措施。本文从文献资料出发 ,对汉代的救荒对策作了较为细致的总结和分析。这些措施在抗灾、救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它对于今天预防灾害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黄兆宏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7-91
我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多灾地区。历史上,不同类型的灾害因其破坏力的作用方式、途径及重点不同,对西北地区造成了不同的影响。文章对历史上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和影响及其防治对策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为我们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汤其领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4):23-27
道教在北朝经过寇谦之改革之后,曾一度成为北魏的国教,其后楼观道在陕西兴起,形成新的道派。 道教的发展引起了佛道之间的激烈斗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先后两次发布诏令,禁断佛教,史称“二武 灭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