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韩愈著名论文《师说》中的名句。虽然作者撰文的目的:“盖为当时之弊俗(不愿从师)而言之”(见章学诚《文史通义》),但文中所提教师的职能,在于“传道、受业、解惑”,于余年来脍炙人口,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代表着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韩愈《师说》中有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对这句话,通常的解释是: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困惑呢?笔者多年来在教学中,也一直援用这—解释,但近来研读中国哲学,却发现这一解释殊然不当。现结合韩愈的哲学思想对这句话进行重新分析和解释,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韩愈《师说》中有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对这句话,通常的解释是: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困惑呢?笔者多年来在教学中,也一直援用这—解释,但近来研读中国哲学,却发现这一解释殊然不当。现结合韩愈的哲学思想对这句话进行重新分析和解释,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师说》是一篇传统课文,参考资料对它的阐释众说纷纭.一种说,《师说》的论点全在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全文都是围绕“从师”的必要性展开的(见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其实,看过第一段就发现这种说法讲不通。第二句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方面是说教师的职责、作用;一方面也是为后两句作铺垫.后两句说,“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言意人人都要从师解惑。可见,这几句都围绕着“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中心。但是,后几句说的又是一个中…  相似文献   

5.
情理、逻辑和事实三方面的滞碍难通使得韩愈《师说》一文有着太多的漏洞,难以自圆其说。《师说》对唐代师道问题的判断完全错误,也使"师"的概念十分混乱。以韩愈所说之师为师,则师尊难保、师道必亡。韩愈为人为文为师的诸多缺陷在当时引起的非议和多数韩门弟子的不满、抗拒乃至反叛以及韩愈"独行而无徒"、门庭冷落的尴尬状况使得韩愈写作《师说》的动机显得扑朔迷离,令人怀疑《师说》有诈世嫌疑。  相似文献   

6.
韩愈《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其中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历来被理解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下称《教参》或“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康瑞琮《古代汉语语法》修订本,辽宁人民出版社)。基于这种理解,人们给《师说》及韩愈以很高的评价。如《教参》  相似文献   

7.
在庄子生活的那个时代,私人讲学蔚然成风。庄子们下有无弟子呢?这是一个被人忽视了的问题,现略加考述如下。记得中唐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哪个教育家,只要想招收弟子,那就应该对传道、授业、解惑诸问题持有肯定的看法。但是,庄子却认为道是不可传的。例如《知北游》说:“道无问,问无应。”他讲过业是无可援的。《达生》云:“至人”之行“芒然徬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他还讲过惑是莫能解的。《天地》云:“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致,惑者胜也。而今以天下  相似文献   

8.
韩愈和柳宗元共处中唐,因命运的差异,少有机会共处,二人彼此的赏识,更多是声气相应的文章推许。韩愈在柳宗元死后,对柳宗元多有赞誉,侧重于柳的才性和文章之法。柳宗元生前为韩愈作过多次辩解,一则因韩愈为人师辩,且不像韩愈不避师名而为师,而是避师名而为人师;二则因韩愈以文为戏辩,认同文以为戏,以求为文的创新,彰扬了新的审美趣味和创作取向,支撑了文以明道之外的新文学观。  相似文献   

9.
赵宝忠 《新天地》2011,(12):1-2
“五观”之惑五观之惑?人对待事物的看法有五个观念,自我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人们会在这五个层次上发生迷惑。我们当“师”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咨询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我们的三大主题,三大任务。传道就是法布施,告诉学生,人有五个层次的观念;授业,就是传授技能,属内财布施;解惑,是解除对方的迷惑,让他有一个清静、平等、正觉的心态。  相似文献   

10.
韩愈是汉司马迁以来我国最著名的一位散文家。他是唐代积极入世的儒者。他的作品政治思想倾向性极为强烈。他一生为了实现他的理想——维护三统——文统、道统、政统,而学习、生活,从事著述,进行战斗,从未动摇过。他出生于士大夫书香门第,父仲卿,叔父云卿,兄会,当时都有文名。他活动的时代正是唐代安史乱后,藩镇跋扈,佛老盛行的时期。在这样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都很尖锐,“邪说异端”压倒儒家正统优势的情势下,韩愈以他提倡的六经晚周西汉散文形式作战斗武器,宣扬儒家思想,攘斥佛老,尊王攘夷,达到他的卫道,也就是维护封建统治制度的政治目的。韩愈倡导的反对魏晋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以恢复先秦经传诸子以及司马迁的散文传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实也是政治运动。  相似文献   

11.
韩愈曾有诗云:“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不难看出,作为一代文宗的韩愈非常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这不仅是韩愈对中国读书传统的自觉继承,而且通过对其读书方法和读书目录等的梳理,可以发现,韩愈之所以重视读书,还在于这是他力图纠正当时浮躁学风、文风的手段之一。所以,韩愈在当时一再强调读书,尤其要求熟读三代两汉的典籍,是与其倡导的古文革新运动有着密切关系的。韩愈的读书经验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韩愈是唐代反对齐、梁以来的骈体文,提倡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 对韩愈这个人的评价,历来是有争论的。宋代的苏轼推崇他“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但朱熹则严厉地指责韩愈“裂道与文以为两物,而于其轻重缓急本末宾主之分,又未免于倒悬而逆置之也”。  相似文献   

13.
《师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写的一篇论教育的专文。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现今全国各地编印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大都说它写于唐宪宗元和初年(公元807年左右),另一种是《韩昌黎集》(商务印书馆一九五七年重版)和《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0年版)等书则以《师说》是韩愈写给儒生李蟠的,李蟠为贞元十九年的进士,而判定它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3年)。  相似文献   

14.
樊宗师字绍述,南阳人,韩愈的好朋友,唐代著名的古文家,他的古文在当时很有影响。关于他的生卒年,《新唐书·樊泽传附樊宗师》没有记载(《旧唐书》无传)。修订本新《辞源》说:“樊宗师;公元?——821?”这是不知道樊宗师生于哪年,有必要加以考证;又认为他大约死于公元821年,就是唐穆宗长庆元年,也值得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15.
韩愈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是人们公认的杰出的文学家;但对他的思想与为人,却有不少人持否定的态度,主要的根据是:韩愈“仇视”“永贞改革”。早在五十年代,就有同志认为,韩愈“反对王叔文及其领导的政治集团”,“是一个维护大地主世族地主利益,而始终和旧势力妥协者。”七十年代初期出版的《柳文指要》,则更猛烈地抨击韩愈勾结方镇、疏附宦官,把韩与当时政治上最反动的势力联结了起来。韩愈与“永贞改革”的关系究竟怎样?如果我们尊重历史事实,并对它进行具体的分析,那就会发现上述说法似是而非,是经不起推敲的。  相似文献   

16.
韩愈、柳宗元在唐代古文运动中提出的文以“传道”和文以“明道”的主张,是一些文艺理论家用来论述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的理论根据之一。正确评论韩、柳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意义。 韩愈在《题欧阳生哀辞后》里说: 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相似文献   

17.
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都是唐代中叶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们在文学上,推行古文运动,反对四文骈体;在哲学上,韩愈极力维护儒学思想,反对佛教、道教,对天命有时相信,有时怀疑,采取骑墙的态度.刘柳对儒、道、佛三教既不盲从,也不排斥,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对天命、鬼神等则坚决予以否定.在政治上,他们都拥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以及某些虐民的政策.刘、柳积极参加“永贞革新”运动,惨遭严重打击.韩愈直言敢谏,几次贬官下逐.韩、柳、刘三人在文学上、哲学上、政治上都有不少的成就和贡献.在我国文学界、思想界均曾产生过极其深刻的影响. 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三人之间的关系很好,交情较深.但由于他们个人的遭遇不同,认识不同,对某些问题难免产生过不同的看法,甚至引起争  相似文献   

18.
"师爱"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是优秀教师的核心价值品质;同时,"师爱"也是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理论界对"师爱"的认识比较模糊、研究缺乏深度,特别是对其发生机制的研究更少。著名的情感现象学家舍勒认为,在整个价值王国中,价值的相互关系具有一定的"级序"。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一个价值比另一个价值"更高"或"更低",那么,就形成了价值秩序。价值秩序是支配一个人行为的价值品质秩序。爱作为师生交往的核心价值,教师爱的行为同样受爱的价值秩序的支配。从国内"师爱"名师霍懋征和斯霞的"师爱"实践来看,"师爱"的发生机制具有层次性或秩序性,它依次呈现为人性之爱、教育之爱,以及学生种种具体的爱,如公正、尊重等。  相似文献   

19.
韩愈来潮之前“潮人未知学”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一、关于唐代潮州州学兴度问题之探讨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云:“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此语既出,后人遂咸谓潮之有文化乃自韩公始,是以有颂诗“不有韩夫子,人心尽草莱”之句。苏轼碑文显然本自韩愈《请置乡校牒》,但却有逾本意。其实,韩愈在牒文中有一段话至为重要,殊堪注意:  相似文献   

20.
韩愈和柳宗元的古文创作,都善于取法前代艺术,但二人取法方式多有不同。韩愈善于"师其人",在深得前代作者之家法的过程中,入而能出,自成面目;柳宗元则善于把握前代文章长期形成的艺术传统,究明文理,在此基础上,发挥个人创造。这两种不同的师古之道,与韩柳二人儒道思考方式的差异有密切联系,为韩柳文章带来极为不同的风貌,对于深入认识中国文章学的师古思想,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