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日本经济泡沫崩溃后,逐渐迷失自我的日本人希望通过平稳、安定的方式治愈心灵,逐渐产生了“治愈”文化。近年来,该文化形成了文学、影视、动漫等全方位的产业体系——“治愈系”。动漫作为该文化的载体更是首当其冲。《千与千寻》作为“治愈系”动漫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治愈系”产业温暖人心、净化心灵的特点,也体现了日本文化中自然崇拜、言灵信仰、无常观和集团主义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日本动漫中大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学的元素,它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改编,集传承与颠覆于一体。日本漫画版《封神演义》虽大尺度颠覆了中国古代同名原著小说,在情节布局、人物形象塑造及思想内涵等方面各有不同,但某种程度上又很好地传承了原著天马行空的丰富想象、游戏精神等内在神韵。日本动漫业运用的“戏仿”艺术手法,是对中国古典文化资源的一次“经典再生产”。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世界流行文化中,日本动漫文化是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通过对日本动漫的文化特征分析,归纳出日本动漫反映了日本民族文化的特征,"拿来文化"的再生产特征,科技文化的特征,漫画语言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日本动漫对中国观众的影响之一表现为“去阶层化”,即使得“儿童世界成人化、成人世界儿童化”.这种“去阶层化”影响形成的深层原因是:受众用动漫应对“社会化”的烦恼,在动漫中寻求“替代性满足”,动漫成为宣泄不满情绪的“安全阀”,同时也是人们在现实中落空了的人际情感的“寄托”.这种“去阶层化”赋予了动漫文化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代日本动漫中所蕴含的“大国意识”,是日本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相结合的产物,担负着日本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功能。由于中日两国在文化环境上的固有差异,日本动漫中的这种“大国意识”因此又成了一把“双刃剑”,它在对日本青少年实现德育教育的同时,也给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带来了不良影响。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日本的"萌"文化以东京秋叶原为中心开始流行并在亚洲甚至欧美得到广泛传播。从"萌"一词的起源和释义来看,该词的现代含义起源于日本动漫。"萌"文化在日本成人动漫游戏中逐渐形成系统,因此与成人动漫游戏的情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今,"萌"文化已发展成为超越情色文化的一种独特的日本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日本动漫文化输出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借助动漫向全世界推销日本文化,树立日本新形象,努力获得世界各国的好感与认同。日本动漫形象生动、故事有趣,吸引了大批读者和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日本化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是非善恶观念借助动漫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各国青少年。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中国应尽快拿出属于本民族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漫作品。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动漫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文化正日益蓬勃地发展。日本动漫以其制作精良、形象生动的特点占据了中国大部分的动漫市场,吸引了众多的青少年,而借助动漫,日本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了青少年。文章试图分析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现状以及对中国的影响,从而提出面对日本动漫的冲击,中国动漫界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动漫生产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采借。传统文化分为“形体”与“精神”两个层面,动漫产品应合理选择抽象化与具象化两种表达方式,对传统文化的“形体”与“精神”两个层面进行充分挖掘;而“精神”层面的塑造是动漫产品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具象化“精神”应是当前动漫生产的主要策略。同时,动漫产品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具有教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政府已把动漫作为重要发展的文化产业,中国动漫业成长空间十分广阔。但目前还存在动漫产业受到国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动漫产业中被边缘化等问题。重温经典,我国动漫产业很早就开始了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当前的中国动漫业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动漫产业中来,这是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一条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11.
该文论述“大禹治水”神话东传日本 ,为日本先民所接纳与摄取 ,并创作了“变异体”的“土母治水”神话。旨在证实早在史前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开始对日本文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过程中,日本都占据着重要的中介地位。铃木大拙以日本禅学为基础阐释中国禅学、道家思想,冈仓天心以日本“寂”美学通释禅学、道家思想与日本茶道,并以日本茶道为基础阐释中国茶道,这二人的思想在西方传播甚广。受此二人影响,罗兰·巴特以日本学者为渠道,透过日本学者的中国文化观念来观察和认识中国文化,并以此建构他的文化理论。文化上的影响不只是点对点的线性关系,学者皆处在一个互相影响的“多元网络”中。中国学者须具备“多元网络”思维与“世界学术中的中国”视野,正视中西交流中的以日观中现象,反思中西对话之间的日本因素,辨明以日观中遗产中的成果与糟粕,扬弃日本这个中介因素,在直接交流中真正全面比较中国与西方文化,实现文化汇通。  相似文献   

13.
现代日本社会民众在日常生活以及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有秩序的现象。日本社会的良好秩序现象和日本社会长期以来深受“耻感文化”的影响、“耻感文化”在民众意识深处扎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耻感文化”在日本社会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耻”作为一种不知不觉的潜意识蕴藏于日本人的道德体系之中,制约着各种行为,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日本的“耻感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中解析出的一个文化元素,但又不同于中国社会的耻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社会的形成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并逐渐与本土的制度规范等相适应,外力作用导致了本土文化习俗与传统的突变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入、日本人的共同体意识、等级意识、各种宗教对日本人的影响等是日本“耻感文化”社会形成的主要原因。“耻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日本社会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日本右翼势力公开宣称日本在东北的殖民教育统治促进了“东北教育现代化”,这种“侵略有功论”抹煞了历史的真实,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洲国实施的文化教育是一种思想渗透和文化侵略,目的在于建立以日本文化为本位的殖民地文化,培养忠于日本侵略者的顺民和为其掠夺资源的劳动力,使中国永远成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它摧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造成了中国一段时期内文化教育的落后。反思这段历史留给我们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谷歌图书的百万书籍大数据,根据中国与日本的文化象征物、文化领域在1800—2000年的英文书籍中出现的词频来分析和比较两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变迁。对二十种文化子领域、百余个文化象征物及文化名人进行研究发现,在英文文献中,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超过了日本,中日文化影响力的变迁轨迹与中日两国在不同时期遭遇的重要历史事件或经历的重要历史阶段具有相关性,同时国家实力的增强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增长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设计文化和动漫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动漫衍生品不可避免地会与文化产生交集,形成了相对独特和具有深厚发展潜质的文化维度。其特有的社会文化属性以及审美文化属性日益彰显,形成了具有强劲群体文化个性的文化现象,构成了一种充满张力的“文化磁场”。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妖怪文化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日本文化中独特的一部分,并且渗透到文学、绘画、雕塑、娱乐等众多领域。妖怪不仅出现在动漫、影视作品中,还与日本的儿童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儿童文学中得到了继承与发展,日本的儿童文学也推动了日本妖怪文化的推陈出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刘凯 《金陵瞭望》2006,(17):21-21
文化产业发展最终要通过具体载体来落实。南京顺天实业集团公司把投资方向放在文化产业的载体平台的建设上。目前.已开工建设“江苏文化产业园”和“世界之窗文化创意产业园”两大载体平台.建设面积达10万平方米。在被市列为重点培育的十大文化产业园区里.该公司就占了2个。第一个是“江苏文化产业园”.江苏文化产业园是由省、市、区人民政府,南京顺天实业集团公司联合打造的以动漫动画为主的新型文化产业园区.同时包含音像图书展销、书画艺术拍卖、影视电影制作及文化用品批销为一体的大型专业文化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对日本和韩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韩国和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文化,韩日现代企业的权威管理模式,恰恰是通过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扬弃以及与西方文化的对接,从而形成了韩日现代管理思想。通过对韩日现代管理思想的解读,本文旨在说明在韩国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在其崛起的进程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提出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保护东亚地区的“原生态文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周功梅 《旅游论坛》2023,(5):100-109
文化和旅游融合让“诗与远方”相得益彰,文化作为灵魂提升了旅游的内涵与魅力,旅游作为载体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目前,我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实践时间尚短,在理念、行动和结果方面仍有不足,其融合方法、模式、路径等亟须深化。文章从全球视野出发,分析了英国博物馆旅游、美国主题公园旅游、日本动漫旅游和韩国流行文化旅游等典型案例,旨在归纳其做法和经验,以期为我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实践提供借鉴。在此基础上,文章基于中国现实,分别从供给端、需求端、主体端和技术端就我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