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西深度报道比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度报道 ,是一种深入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的报道。中国的深度报道虽然受到西方深度报道的影响 ,但更多的是受自身深厚的文化背景制约 ,故在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与西方不同的特色。本文拟对二者的不同风格与不同的源流作一番比较。   一、背景式写作与述评式写作 :两种不同的风格  深度报道的旨趣不在于报道 ,而在于解释。按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的说法 ,它旨趣就是“阐明和解释”。“人们并不仅仅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 ,他们还想知道这些事为什么发生 ,它们意味着什么 ,结果又是什么。”[1 ] 正因为如此 ,人们又往往将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一种生动活泼、贴近群众,具有较强的现场感和可读性的采写方法──体验式报道(或称介入式报道,参与式报道)为各传媒所看好,风靡新闻界。《新民晚报》、《扬子晚报》曾推出过体验式系列报道,《长沙晚报》从去年7月1日起,为增强报纸的可读性,提高采编人员的素质,促进采编人员深入基层捕捉鲜活的新闻,也在“综合新闻”版特别推出“体验七十二行”专栏。 怎么界定“体验式报道”?艾丰先生在其所著的《新闻采访论》中这样说:“亲身体验,是记者重要的基本采访方法,从记者本人同事实的关系看,无非是两大类型,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的新闻实践中,体验报道这种形式很早就出现了。1899年,25岁的丘吉尔,以记者身份去前线采访,不料在战斗中被俘,他历经磨难终于回到自己人身边,根据个人经历写出了《我身体虚弱,但我终于自由了》的报道,成了早期个人体验报道的代表作。二次大战期间,体验报道在西方大量涌现,然而,从理论上对这种报道形式加以研究和概括则相当滞后。在我国新闻史上,长期以来名副其实的个人体验报道较为罕见,目前国内出版的新闻类辞典中,“体验报道”这一辞条仍是空白。那么,什么是体验报道呢?笔者认为,所谓体验报道是记者在客观因…  相似文献   

4.
新闻和舆论都是以民意为根本,以事实为根据,以公证为生命的。新闻与舆论的关系如何?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一)新闻反映舆论。茂名有线广播电视台报道《东江河上有座无板桥事件连续报道之一——东江河上有座无板桥》就是新闻反映舆论的典型报道(此新闻荣获1999年广东省有线电视新闻二等奖、茂名新闻一等奖)。该报道一开始就是这样写的:“最近有群众反映,茂南区镇盛镇荷谢东江口有座铁桥,桥板被人抽走,变成无板桥,数万村民过桥如高空走钢丝,险象环生。“由此可以说,通过新闻,把舆论——社会上一部分群众的议论在其中反映出来、揭露出来,引起众人知道。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就是抓住了领导关心的、反复强调反复抓的问题,人民群众不满意而实际条件又完全可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新闻反映,从而发挥了正确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反映舆论,对舆论如实反映,这是对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真实的反映。但是,新闻工作不能只  相似文献   

5.
梁基毅 《南方论刊》2006,(7):51-51,50
高州市的“潘茂名文化”已经兴起,首先是《岭南道教先驱潘茂名》(张均绍编著)一书的出版,接着是刘劲编著的《潘仙传奇》举行发行式,还有陈勋超的粤剧《神医潘茂名》剧本已在审稿中,苏汉材的《潘茂名与道教(资料汇辑)》等等,这说明“潘茂名文化”百花齐放的局面行将掀起。潘茂名以人为本、悬壶济世、殉职治病,一代名医,笔者也想就潘茂名史迹谈些浅见,供研究潘茂名史迹同志参考。《茂名县志》人物志(民国志)载:“潘茂名者邑之潘坡村人。晋永嘉末处士(约公元310年),莫知其生卒始末”。研究潘茂名学者认为永嘉末(310)处士,以出道一般要20岁为界…  相似文献   

6.
“意境”属于一个美学范畴。《辞海》(1998年 )解释为 :“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 ,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提出 :“意境美”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只有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意境的高低成为评论家衡量作品成败的一项标准。广播录音报道是新闻的一种体裁 ,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尽管其与文艺作品在写作创作原则上各有主张 ,但在宣传效果上却很值得鉴赏。优秀的广播录音…  相似文献   

7.
卢诚 《南方论刊》2012,(6):13-15
《中共茂名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是一篇特色鲜明的推动茂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大发展上台阶的总纲领和动员令,是茂名建设文化强市的纲领性文件;它明确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为建设现代化滨海新茂名“铺路”、“搭桥”、“聚气”、“造势”。它有四大时代亮点:突出了“一条主线”,明确了“一个定位”,切中了“发展命门”,体现了改革精神。  相似文献   

8.
徐芳 《兰州学刊》2001,(3):73-73
经济建设成为全国的中心任务后 ,经济报道的地位也就自然随之上升了。“经济建设为中心”虽然在新闻工作中不能简单化为“经济报道为中心”。但无疑 ,它是新闻工作中头等重要的任务。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市场是人们看社会、看政治的窗口 ,经济新闻报道抓住了市场 ,其实就是抓住了读者、抓住了群众。市场经济离不开新闻 ,同时也正是市场经济为新闻提供了最丰富、最生动的新闻源。所以 ,经济新闻报道必须以市场为切入点 ,准确把握市场变幻的脉络。谈起经济报道 ,人们常以“外行看不懂、内行不爱看”来形容经济报道有难度。这句极普通的话 ,实际…  相似文献   

9.
深度报道 ,作为新闻表现的一种形式 ,随传播媒体的发展而产生。在写作过程中 ,题材的选择、新闻事实内在逻辑的发掘 ,表现手法的多元化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李光华 《云梦学刊》2005,26(5):139-140
新闻是“对最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有不确切之虞。理论和实践证明:新闻是切合时空要求的事实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张会斌 《理论界》2008,(9):84-85
进入21世纪,新闻学必须审视自己的学科地位和影响。一些新闻定义丢弃“事实”与“报道”的传统品牌,转而突出什么“信息”与“传播”;新闻学在汲取兄弟学科营养时,付出了“吃牛肉变成牛”的沉重代价。这种做法导致新闻学偏离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新闻学要发展,首先要冲出“去新闻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新闻深度报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因果关系,追踪与探索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新闻的深度报道,掌握新闻报道的“度”,把握深度报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全方位的报道,是每位新闻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对新闻媒体的报道工作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总体要求 ,地方各级党委宣传部也作出了改进领导人活动和会议报道的决定 ,对新闻媒体做好主流新闻 ,增强新闻的感染力、社会影响力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一、有悖于“三贴近”的表现地市党报作为地方党委的机关报 ,会议报道任务多 ,会议消息所占比例较大 ,将一些重要会议精神及时准确地传达下去 ,这是地市党报的职责。但一些地市党报没能把握好报道尺度和角度 ,报道形式单一 ,程序性报道过多 ,许多指导性和可读性强、读者非常关注的内容却没能得到充分反…  相似文献   

14.
榜样报道是运用新闻体裁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但是,实践中一些榜样报道存在“虚美”、缺失“日常”,导致榜样示范力不足。中庸文化在“诚”中展现万物本性,在“庸”中践行普通与平凡,在“至诚”中修己成人。中庸文化在榜样报道中的运用,能够让榜样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实现榜样的教化功能。中庸文化合乎规律的价值追求、平衡恰切的精神论旨,使其能够透视榜样叙事的生产机制、把脉榜样叙事的“虚美”弊端、创新榜样叙事方式,契合了党的群众路线和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对于发挥榜样的力量、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深度报道的崛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度报道是80年代中后期我国报刊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而产生出来的一种崭新的报道方式,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达到了顶峰时期。之后随着现场短新闻的勃兴,深度报道目前处于徘徊甚至低落的状态。探讨我国深度报道产生的深层原因、把握深度报道的特征,克服深度报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对于我们掌握好这一“新闻武器”,活跃新闻报道,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体育报道中的性别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隽 《河南社会科学》2004,12(2):106-109
“性别偏见”是社会学范畴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中也有所体现。经过对《中国青年报》、《城市早报》、《体坛周报》等报纸的抽样研究分析发现,在体育报道中也存在性别偏见。这种偏见有观赏型偏见、忽略型偏见、玩狎型偏见、侮辱型偏见几种类型。造成这种偏见的原因有:(一)我国体育新闻采编队伍中男性比例极高;(二)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三)体育新闻的受众群以男性为主,女性为辅,且男性比例极高。  相似文献   

17.
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之间总有落差。客观报道不仅是一种新闻报道手段,更是一种新闻报道的职业理念和思维方式。记者和媒体的思维惯性造成新闻偏见十分普遍,从而影响了客观报道。记者和媒介组织应通过认识和掌握客观报道原则,避免新闻偏见,实现新闻报道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以来近十年关于广西的报道的内容和文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人民日报》中的广西报道量呈现出逐年增多呈曲线变化的趋势,其中,经济和政治是有关广西报道的重点议题,报道态度总体上呈现“肯定”为主、“中立”居次、批评“较少”的立场,构建了广西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形象,建构起广西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文化形象、和谐的民族形象,同时也客观呈现了广西所存在的问题,全面呈现了完整的广西形象。  相似文献   

19.
曾献优 《南方论刊》2005,(11):33-33,32
去年月份以来,作为广东省农产品价格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的试点,我市开始了“三农”价格信息服务工作。去年月份,茂名市三农价格信息正式挂网,标志我市三农价格信息服务工作步入正轨。一年多来,三农价格信息工作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明显,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新闻媒体的关注和重视。中国计算机报、新华社等新闻单位分别对我市三农价格信息工作作了采访报道。新华社在今年《经济决策参考》第期的《“茂名模式”破解信息“互联不互通”难题》一文中,充分肯定了我市三农价格信息工作的做法。此文反馈回茂名市委后,市委书记周镇宏作了批示,认为我市信息…  相似文献   

20.
成就报道作为党报义不容辞的重要工作,面对风起云涌的都市类报纸、新媒体的冲击,如何摆脱老套、沉闷的“老面孔”?如何通过求新求变和“放下架子”,真正做到宣传典型,引领舆论?本文以《西藏日报》迎接十八大专栏《幸福高原·合家欢》为例,结合实操经验,浅谈成就报道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