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江泽民同志和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类社会尤其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自觉把握。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客观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换言之,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同自然界一样,是物质的、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人类只有认识、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并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驾驭和改造社会以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发展的规律很多,其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生产力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不仅坚持发展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从世界观的高度、从本质规律的把握上将生产力问题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联系在一起,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如果说邓小平同志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本质直接同生产力发展相联系,那么,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史上,第一次把共产党的本质直接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联系。邓小平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研究方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为我们党进一步认识执政党的执政规律,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这个理论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并对生产力的发  相似文献   

4.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无疑的。不过,习惯上把这一规律的实现形式,理解为新生产关系总是发生在旧社会生产力最发达的环节上。出于这种简单化的理解,对社会主义社会在不发达国家中,比如在我国的建立,有二种不正确的认识。一种认识以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主张在这些国家中首先发展资本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了之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十年代,中国的托派就持这一观点。这种认识,早已被历史事实所粉碎。一种认识则以为,这是可能出现的,但是,这是历史发展中的特殊现象,而并不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实现的一般形式。这种认识仍然不能揭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刻的内在必然性。本文要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十规律的一般实现形式,恰恰是后来居上。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有同志提出一种所谓“社会主义异化”论观点(以下简称“异化论”),说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政治异化、思想异化、经济异化、劳动异化等。对这样一个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的问题应如何分析呢?列宁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这一科学论断,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只有从生产力入手,认清生产力性质及其发展规律,才可以认清生产关系,管理方式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才可评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先进的或是落  相似文献   

6.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人类社会的更替完全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也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社会形态不可能跨越生产力的发展而成为空中楼阁,否则只能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探索,逐步建立了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中国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科学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在中国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是否带有阶段性,这是我国理论界正在讨论的重大问题之一。有的同志把社会主义社会划分为不发达和发达两个阶段。我认为,这样划分是不妥当的。理由如下:一、划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准是生产关系,不是生产力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都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究竟应该以何者作为划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准呢?我认为,应该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首先,社会性质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而不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相似文献   

8.
<正> 建国以来,我们长期不重视研究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只讲生产关系反作用决定论,把生产关系看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导致离开当代中国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来谈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造成社会主义建设最初三十余年生产力发展缓慢.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从来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社会主义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推进,以至共产  相似文献   

9.
一个经济落后国家,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可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商品经济阶段不可避免而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可以超越作为理论依据的。为什么超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是可能的,这有没有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呢?  相似文献   

10.
<正> 生产力及其发展决定生产关系性质及其变革,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矛盾运动的一条根本规律。根据这一规律,作为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的,先进的生产关系表现形式的、先进的社会制度,必须建立在先进的生产力基础上。然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却出现了一批经济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面对这种理论和实践上的尖锐矛盾,站在不同立场、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论素养的人,作出了各种不同  相似文献   

11.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它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统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其他条件的变化,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必然会产生某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需要不断地作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才能使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协调发展,使社会主义社会逐步由不  相似文献   

12.
要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需要积极而有步骤地进行改革。邓小平同志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邓小平文选》第281—282页。以下引该书仅注页码)又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第140页)邓小平同志这些远见卓识,科学地论述了实行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 一切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生产力始终处在变化和发展中,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这就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为它开辟道路。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  相似文献   

13.
由于帝国主义和国际反动势力“和平演变”策略在东欧和苏联相继得手,有人对此感到困惑,甚至怀疑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曲折性,对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作用的最终结果,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历史上任何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和灭亡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之所以取代封建主义,是因为封建主义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生产力以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独创 ,是研究人类历史的唯一科学的观点和方法。邓小平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科学的观点和方法 ,创造性地将其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在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一、创造性地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而生产力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邓小平始终抓住这条规律 ,将其应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条规律。首先 ,邓小平将解放、发展生产力纳入到…  相似文献   

15.
潘宁 《社会科学家》2005,3(4):11-15
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了物质生产的内在结构及其运动过程,揭示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规律,指出这一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毛泽东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和共产国际的历史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念,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一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很大的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一个最一般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最不容易弄清楚的现实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由这一阶段向另一阶段的过渡,就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合乎这一规律的发展过程。为要说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就需要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进行探讨。为着叙述的方便,我先就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谈起。  相似文献   

17.
我赞同卓炯同志否定斯大林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观点,斯大林提出这两条“规律”的理论前提是错误的。首先,斯大林片面强调社会的生产关系,强调整个社会的“高级赢利”,这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是贯穿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规律却存在极大的误解。以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就是指社会的生产关系要适合社会的生产力,这样地理解是比较片面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和劳动资料这两个要素构成的。但是,如果这两个要素都处于静止的状态,那么它们只不过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并没有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而要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在运动中使它们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现实的生产力,首先是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结合的具体方式,即具体的生产力,在各个具体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社会的生产力。由于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各不相同,劳动资料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因而,作为整个国民经济肌体的各个细胞、作为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结合的直接场所的各个企业,其具体的生产力水平也必然是千姿百态的。社会的生产力则与此不同。一方面,社会的生产力是由各个具体的生产力组成的,没有具体的生产力就谈不上社会的生  相似文献   

18.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理论根据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四个现代化是根据这一规律的要求提出来的。果真是这样吗? 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着重点是讲生产关系为什么必须变革,而不是讲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在这个规律的表述中,占第一位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主体;生产力则是客体,只处于被  相似文献   

19.
胡乔木同志的重要文章,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即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在阶级社会中表现这一矛盾的阶级斗争。”然而近年来有些同志却又在重复曾被马克思、恩格斯批评过的“爱的呓语”(《反  相似文献   

20.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我认为理论界的认识并没有完全解决。本文想作一探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书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乃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性质和情况罢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73页)毛泽东同志这一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述,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否定了那种认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完全适应,没有矛盾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而且也科学地阐明了这些矛盾不具有对抗的性质。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