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文学史上长期悬为疑案的元代散曲家刘时中,现已考明:所谓“元末明初”南昌人散曲家刘时中纯属杜撰;在《上高监司》题后署名“古洪刘时中”的,正是著录于《录鬼簿》的翰林学士、石州宁乡(今山西省中阳县)人刘致时中。他约生于蒙古宪宗五年(一二五五)前后,约卒于元顺帝至元元年(一三三五),活了八十岁左右。一据《广州怀集令刘君墓志铭》记载,刘时中之父名彦文,约生于蒙古太宗(窝阔台)五年(一二三三)前后,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一二八九)四月三十日,活了约五十六、七岁。刘彦文“读书一过千百言不忘,力兼人,射命中,皆文武器略,足以表现一时者。”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但由于他生逢金、元的变乱之世,所以直到中统二年(一二六一)前后,二十  相似文献   

2.
<正> 满洲贵族入关之初,对以汉族为主的全国人民实行极其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扬州屠城十日;南京肆行劫掠烧杀;江阴“满城杀尽”才“封刀”,嘉定三次屠城;又强行圈地、薙发等等。这些情况,年轻的船山公,当然有所闻知。他处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感到无比的忧虑和愤慨。顺治五年(1648),他在衡山毅然举兵,奋起反抗。兵败后投奔南明永历政权,任行人司行人,坚持抗清。无奈朝纲不振,事不可为,遂辞退归  相似文献   

3.
黄遵宪与陈三立,一是“诗界革命”的旗帜,一是“同光体”派的领袖;一个主张“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①一个推崇江西派,诗学黄庭坚;一个主张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与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②甚至提倡“我手写吾口”,③一个“为诗不肯作一习见语”,④用字“恶俗恶熟”,刻意翻新.然而,这样两位不同诗派、不同诗歌主张的诗人,却由于维新变法的机遇走到一起,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黄遵宪(1848———1905)比陈三立(1853——1937)长五岁,出身于经商致富的仕宦书香之家,幼年从曾祖母那里接受了民间文学的熏陶.29岁中举后,即毅然摆脱科举的束缚,选择了到海外从事外交工作的道路.从30岁到47岁,除中间有三、四年回国探亲,从事著述外,都是在外交官任上.陈三立则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自幼受传统思想熏陶.光绪15年(1889年)37岁成进士,授吏部主事.他“为人淡于荣利,通籍后,累十年不就职,但以诗歌古文辞自娱.”⑤然而甲午战争之后,他对国事日益关注,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时,他曾致电张之洞,希望他“联合各省督抚数人,力请先诛合肥,再图补救,以伸中国之愤,以尽一日之心.”⑥  相似文献   

4.
瞿式耜略论     
<正> 340年前的元月八日,在桂林叠彩山,抗清名人瞿式耜绝命于清将孔有德的屠刀之下,以热血头颅谱写了一曲为国捐躯的悲壮之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养料.关于瞿式耜的忠烈及抗清功绩,学者已有论述,这里拟从时代与人物的关系着眼,探讨他面对历史潮流所作主体选择的动因及其意义,以此纪念这位历史先贤.一瞿式耜,字伯略,又字起田,号稼轩,江苏常熟五渠里人,明万历十八年八月初八日 ( 1590年9月6日)诞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四代甲科,鼎鼎名家”,四世祖至父亲四代均通过科举成为朝廷高级命官.式耜走的也是一条“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幼时受父训,熟颂四书五经.14岁从名儒王季和学习,16岁即在拂水山房师事东林党魁钱谦益,接受东林党人和儒家文化的熏陶.万历四十  相似文献   

5.
田汉与桂剧     
抗日战争时期,田老先后三次来到桂剧的发祥地、有文化城之称的桂林。第一次是一九三九年四月二十日——九月二十日,整整五个月;第二次是一九四○年春,途经桂林作短暂停留;第三次是一九四一年八月二十  相似文献   

6.
王忠孝,字长孺,号愧两,惠安沙格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六月二十三日(阴历,下同)生,清康熙五年(1666年)四月二十八日卒于台湾,享年七十四。忠孝比郑成功早三十一年生,晚四年死,曾与成功共事隆武帝,隆武亡后曾合谋举义抗清,忠孝举兵失败后又入厦依附成功,相处达十六年之久。关于忠孝与成功的关系,史籍极少记述。《泉州府志》王忠孝传仅记:“丙戌(1646年)、丁亥(1647年)之岁入海不返,卒于台湾”。《小腆纪传》王忠孝传也只记:“闽亡,依朱成功于厦门,……王师克厦门,复徙台湾,卒”。现存未刊《惠安王忠孝公全集》抄本,却提供了这方面的珍贵史料,兹考述如次。  相似文献   

7.
一九六四年,在思想理论战线上,曾经有过一场轰动全国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大论战,使许多理论工作者遭到了批判和迫害。现在是到了弄清真相的时候了。一一九六四年五月二十九日《光明日报》发表了艾恒武同志和我合写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一文,从六月五日项晴的反驳文章开始,一时间,“批判”文章铺天盖地而来。其来势之猛,调门之高,在当时,也是思想战线上历次运动中罕见的。到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日止,报刊上发表了三百八十多篇文章,大打棍子,乱扣帽子,无限上纲,只许攻之者说有,不许辩之者说无。开始时,还打着学术讨论的幌子,后来就逐步升级了,“矛盾调和论”、“阶级斗争熄灭论”、“阶级调和论”、“折  相似文献   

8.
1544年1月23日(嘉靖三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海瑞乡试中举,赴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就任儒学教谕.到任后,他以“本职钦承明命,请以严师自处”的责任心,针对“为教驰日久”,制订出南平县儒学《教约》,作为学校的教育规则,要求实施于教育.海瑞把“为人之道”的道德教育,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贯穿于整个《教约》之中.《教约》凡十六条,其中涉及德育者有十二条之多.海瑞还具体提出了德育要“言忠行,行笃敬,息忿窒欲,迁善改过,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  相似文献   

9.
关于明代徭役的三大类別及編派对象或方法之不同,《明史·食貨志·賦役》曾以几句最簡单的話概括出来,說道: “役,日里甲,日均搖,日杂泛,凡三等:以戶計日甲役,以丁計日杂役,上命非时日杂役。皆有力役,有雇役。府、州、县驗丁口多寡、事产厚薄,以均适其力。”又云: “迨造黃册成,以一百十戶为一里,里分十甲,日里甲,以上中下戶为三等,五岁〔一〕均役,十岁一更造〔黃冊〕。一岁中諸色杂目应役者,編第均之,艮〔差〕、力〔差〕从所便,日均榣。他杂役,日杂役。”  相似文献   

10.
唐杨贵妃嗜食荔枝,乃置驿传驰,此人所皆知也。且人多以为南海所贡。李肇《唐国史补》云:“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杜甫《病橘》诗曰:“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乐史《杨妃外传》亦以贡自南海为言。然余常疑之。以为南海者,属岭南道,大言之,则谓今五岭南之两广地;小言之,即今广州市郊。其之于唐都长安,不啻数千里之遥。荔枝极易败坏,白居易有《荔枝图序》云:“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况南海之于唐都长安,犹有汉、湘、大江,以驿马之力,虽“飞驰以进”,亦已色香味尽去矣!《本草》有言:“荔枝生岭南及巴。”又云:“初惟出岭南,后出蜀中。”然以左思《蜀都赋》“旁挺龙目,侧生荔  相似文献   

11.
知识“风搅雪”1978年7月6日至14日,在全国打倒回四人帮”后青海省于西宁举行首届民歌汇演。名曰民歌汇演,实际上只唱青海最流行的“花儿”一种民歌。会议间隙,我访问和结识了一些来自基层的“花儿”唱家,她(他)们私下为我唱了平时很少唱的歌。贵德县河西公社大户大队的汉族歌手杨海凤(30岁、女),给我唱了一首我从未听过的歌:大石头根里的青泉儿,白龙马曲通锅格;我这里想你者没哇个,你那里曲乙锅格。河西公社下一队的藏族女歌手尕廓(38岁)说,她也会唱这种“花儿”,她唱的是:沙马尕当白大豆,让得何尕磨里磨走…  相似文献   

12.
诗句“虎兕相逢大梦归”出自《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二首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 ,虎兕相逢大梦归。这首诗写贾元春。“虎兕相逢” ,续者论者颇多歧义 ,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说 :一、续作者高鹗以为指年月。他在续书第九十回说 :  相似文献   

13.
<正> 王夫之著作等身,其学术著作和诗词都已先后问世,广为传播。唯独他平生所撰写的对联,未能编印成帙,鲜为人知,殊为憾事。现披露一端,以资纪念。在举兵抗清时,曾自题一联:留千古半分忠义;存大明一寸江山。明王朝灭亡时,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王夫之在南岳方广寺附近建造续梦庵,是取“续作明室江山一统之梦”的含意。后一年,王夫之全家迁居至续梦庵隐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八月,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建立南明小朝廷。明宗  相似文献   

14.
后殖民主义时期的比较文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从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H.M.Posnett)第一次用“比较文学”命名他的专著.到1986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回顾这一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应该说由于西方中心论和殖民主义的统治,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几乎以泯灭亚、非、拉各民族文化特色为己任.在比较文学极为兴盛的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著名的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Frederic Loliee)就曾在他那部名著《比较文学史》中公开作出结论:  相似文献   

15.
郭嵩焘简论     
郭嵩焘,湖南湘阴人(1818-1891),出身于以经商致富的封建家庭。祖上几辈都试图通过科举道路走上仕途,但不曾如愿。曾祖父是个贡生,祖父是个秀才。至郭嵩焘时家道衰微,遇上灾年,“租无所出,先生家往往不能举餐”①。郭少年时聪颖过人,读书勤奋,思想活跃。他伯父曾称道他“龄儿(郭嵩焘乳名)通事洵洵,独其读书为之,若猛兽鸷鸟之发,后来诸英,无及此者”②。郭嵩焘19岁那年以秀才身份参加乡试,顺利中举。在以后十年间连续五次参加会试,至1947年(道光二十七年)才考中进土。郭嵩焘在岳麓书院就读时与曾国藩、刘蓉结为至交。太…  相似文献   

16.
况周颐原名周仪,字夔笙,号蕙风,广西临桂人,咸丰九年(1859年)生。他自小聪明,九岁补博士弟子员,十八岁举优贡,二十岁举乡试。后到天京,与当时有名词人王鹏运同官,以词学相砥砺、切磋,进步更快,一跃成为近代有名词人之一。况周颐的词作很多,有《第一生修梅花馆词》、《二云词》、《香樱词》、《蕙风词》。其特点:前期栖艳有骨,但往往失之尖艳;后期则家国之感,身世之忧,所触日深,词格也日益犹上。然而他最精通的是论词,他写过《香海棠馆词话》二册。《蕙风词话》一书,作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的宇宙系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仲舒(公元前176年——公元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他是西汉时代大思想家。对于他的哲学思想,近年来,学术界颇为重视,也发表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文章。笔者也想谈谈不成熟的想法,以求教于学术界同行。一、宇宙本原关于宇宙本原问题,董仲舒提出了“元”的概念。他说:“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又说:“《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候之位,五者俱正而化大行。”“元”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在宇宙“正”的顺序中,“元”又是在最前列。这些说明,在董仲舒的心目中,“元”是宇宙的终极本原。  相似文献   

18.
前清翰林院庶吉士梁廷栋著《梧城风鹤记》一文(辑入《辛亥革命在广西》一书),记述辛亥时梧州光复的情况,颇为详尽。该文记载:“二十三日入夜,商团管带邱某,着团丁到周绅家驰报,……”又载:“……劝谕商民招练商团二百名,饷项由商会担任,枪械由官厅借给。道台招练二百名,饷由道署拨给,以谢允中为管带,先后成军,……”这两段记述,是完全失实的。根据我的采访调查,辛亥时梧州并无商团组织。1.先父季卿公生前(辛亥时在梧州,年廿八岁),谈及辛亥历史,他说:“辛亥时,梧州只有负责打更的街丁,并无商团之设”。2.1955年,我和李家说、许玉笙两位辛亥老人也谈过梧州商团问题(家说、玉笙两人都曾先后担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可是个中也掺杂着相当浓重的平均主义成分。本文试就孙中山的平均主义思想作粗疏评述,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仁。一、从“平均地权”到“共一切事权”孙中山的平均主义有其自身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自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到同盟会成立,孙中山由于提出均田主张,表明他的平均主义开始萌发。此时,孙中山抛却改良道路而渐趋革命。早在1891年,就展现“治国平天下”的良愿宏谟。1897年,企望“由道地的中国人来建立起纯洁的政治。”1902年,在与章太炎的谈话中,依据自然法,提出:“方土者,自然者也;自然者,非材力。席六幕之余壤,而富斗绝于丑类,故法以均人。”还说:  相似文献   

20.
唐代行交州海门镇所在方位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资治通鉴》卷250唐纪66载: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春正月,由于南诏攻陷交阯(今越南河内),唐王朝遂于同年六月,废安南都护府,“置行交州于海门镇”,一月后,“复置安南都护府于行交州(海门镇)。”(《新唐书》卷222中南诏传与此同)直到咸通六年,安南都护高骈治兵海门,收复交阯,长达十年之久的安南叛乱才至此平息。对于唐王朝咸通四年设置行交州于海门镇的所在方位,历来治史者看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在今越南海防省安阳北,二说在今广西博白县东南,三说在今广西博白县西南等。清代学者顾祖禹在他的《读史方舆纪要》卷108梧州府博白县条云:“海门镇:(博白)县东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