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般把一个城市占主导地位的最主要职能称为城市性质,它反映一个城市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主要职能和本质特征,体现城市总的发展方向。弄清楚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总体战略对城市的要求和规定的任务,查明城市区域内和城市本身各项具体发展条件,包括预测其发展趋势,具有时代的意义。 一、为城市整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所谓的城市整体规划,一般来讲,就是规定城市发展的总的原则性问题,比如拟定城市性质、发展方向和城市的合理规模,安排城市用地的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总体布  相似文献   

2.
城市历来是作为独立系统同企业分开研究的,然而理论分析表明城市和企业具有共同的本质,都属于长期稳定多边契约组合的社会生产组织.城市和许多企业一样也属于"内公外私"产权,即对内公有或部分公有,对外具有私有性质,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城市之间有市场竞争,为什么可以经营城市和需要提高城市竞争力.中国初期市场经济同成熟市场经济的城市性质存在重要区别,即前者属于地方或城市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而后者属于城市市民主导型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3.
学科的不成熟首先表现在对其研究客体的本质、学科性质和范畴的界定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城市地理学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尚短,在这些方面也存在着争议,本文在对国内学者有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地理学的本质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学科性质属人文地理学的特殊分支,具有社会科学性的见解,并界定了城市地理学四方面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4.
市徽体现着城市的地域文化和特色,是城市视觉形象中理念精神的体现,反映着城市的综合形象。城市的发展战略及城市形象的变化,使得市徽具备时效性的特点。太原市徽诞生至今,其设计、应用和公知性方面逐步显现出一系列的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城市形象与城市性质的转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市徽来明确城市性质、宣传和强化城市形象。通过分析太原市市徽及其应用现状,提出完善太原市市徽的设计构思,可以明确市徽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对太原城市视觉形象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化广场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展示,也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民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6.
在乡土美学之既定学科语境中的乡土,是指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大工业文明出现以来,与城市在空间形态和时间性质上双重同步对立的农村、乡村。在全球化时代,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形态和时间性质上的双重同步对立,最终表现为西方与东方在空间形态和时间性质上的双重同步对立。在这种对立中,中国成为一个巨大的乡土和坚硬的本土。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是城市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我国明清时期,在一些商业城镇曾经出现过市民社会组织。洪江古商城市民社会产生不是偶然的,它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城市性质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洪江古商城市民社会是洪江城市特殊性质的产物,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其市民社会组织是城市发展需要的产物,组织的支配地位是移民城市的产物,洪江古商城市民社会组织管理人员是官僚、地主身份转换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盐城市位于江苏东部沿海 ,以“江苏沿海生态城市”为性质 ,应积极推进城市空间的发展 ,逐步实施城市向沿海扩散 ,合理规划城镇体系 ,调整行政区划 ,加快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观鸿 《社区》2001,(8):17-17
街道办事处性质的确立 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于1954年通过并颁布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的性质是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重要基地,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发挥多种功能,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而城市的多功能并不是“全功能”,由于城市性质不同,城市的功能也不同,在多种功能中,必然有一些功能是主要的,有一些则是次要的。苏州是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又决定将苏州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根据苏州城市的性质、地位和国家对它的要求,苏州应当是开放型、多功能的区域性经济中心。苏州除了充分发挥一般城市的综合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把苏州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江苏省的旅  相似文献   

11.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生态城市有着不同于传统城市的特点,强调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城市的本质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针对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确立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然性,进而探讨我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可以用"舒适安逸"和"发展机会"这些关于"人"的概念来诠释城市的属性?因为其实际上揭示了"城市"这一概念所蕴涵的一对最核心的关系,即城市环境与人的关系。城市及其环境无论在其形成还是发展过程中都深深地打上了人的印记。城市发展及其环境在给城市中人们的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基于城市发展和保护环境资源等悖论的反思,人们提出了城市及其环境舒适安逸——让生活更美好——作为城市发展及其环境构建的价值取向。城市及其环境的舒适安逸,体现了城市人们对于城市发展及其环境构建的真善美的追求,也体现了城市的生活逻辑——人与城市及其环境的和谐、城市人际关系的和睦、城市景观与自然的协调。  相似文献   

13.
<最后一只白虎>作为一部以动物为题材的小说,却有着丰厚多重的文化意蕴.从白虎作为土家民族图腾的层面,它揭示了一个民族古老的记忆及其对原始自然的崇拜;而从白虎与幽莽关系的角度,这部小说又可挖掘出另一层文化意蕴,那幽深的林莽既是白虎的家园,也是生命的乐土,揭示出自然生命的同一性.而作品中所表现的对山野的向往则隐现着乡村诗意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与冲突.多层丰富的文化意蕴,使得这部小说犹如幽深的林莽,引得人们不断的探寻.  相似文献   

14.
以当代文学三个时段———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和新世纪初的文学文本为依据,分析了乡土社会无法避免的瓦解进程。在这一现代化转化进程中,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经济因素从不同侧面瓦解着乡土世界原有的自然性。变动中的农民群体逐步抛离乡土世界心路历程,直至今天,游离于城乡之间的农民漂移者所遭遇的苦闷、焦虑和失落还在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5.
试论城市品牌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城市品牌是城市极为宝贵的资源和发展要素 ,城市品牌的建设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目前关于城市品牌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文章首先阐述了城市品牌及其相关概念 ,然后阐释了城市品牌的内涵、基本分类 ,将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进行了对比 ,最后论述了塑造城市品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宇宙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它对中国园林朝自然式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合成的,具有诗情画意的、供人颐养和游憩的综合艺术品,是艺术的宇宙图案。其构思从“象天”到“法地”,从对大自然的简单模拟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创作理念,都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具象”化。该文在简要介绍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起源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最后指出了这一哲学思想对现代园林建设的指导意义,提出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是: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以人为本,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自然、文化、生态、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城市营销与衡阳市的文化建设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营销是提高城市美誉度、促进城市发展的杠杆。文章从理论上详细地讨论了城市营销的内涵、作用及其主体 ,城市营销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在廓清了文化的涵义后 ,分析了衡阳市的文化资源 ,提出和论证了衡阳市文化建设定位。  相似文献   

18.
自然环境、农业环境与城市环境是环境美学研究的三种主要的人类生存环境。自然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基础。农业生产是对自然的摹仿,因此,农业环境是准人工的自然环境;城市则是完全的人工环境。在城市,自然被排挤出去或只是作有限的点缀。后工业社会诞生的园林城市则是人工与自然相统一的环境。尽管园林城市也属于城市类型,但它实现了环境的自然性与人工性的和谐以及人性内在结构中自然性与文化性的统一,因而是适宜人类居住的理想生存环境。园林化是人工环境建设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9.
在北宋诸儒中,程颢"性"的学说极富有特色,它不仅深深地影响了朱子,而且本身就是湖湘学统的源头所在,形成宋明道学中颇具特色的一大传统.程颢在论性时,虽然借用告子"生之谓性"的说法,但实质上是将<中庸>之本然的"天命之性"涵摄"生之谓性"并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程颢提出"性即气、气即性"这一命题,指出本然之性代表着一种性气未曾分离的更为原初的关系,进而他认为这种本然之性超越善恶,作为价值判断之善恶乃从本然之性中派生出来,非性之本身,从而为其工夫理论确立了本体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毕飞宇自20世纪90年代初登上文坛以来,其创作风格不断变化,但"疼痛"却是其小说创作中贯穿始终的母题。毕飞宇以异乡人的生存处境作为切入现实社会和个体生命状态的一个角度,紧紧围绕异乡人的基本生存问题展开叙事,淡化现实生活中物质层面的苦难,主要致力于在文化碰撞与城乡冲突中表现异乡人在生存过程中体验到的疼痛,展现异乡人的生存处境与普遍命运,在对异乡人生存困境的冷静逼视中,审视历史与文化,拷问人性,体现了作者对转型时期当代中国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