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引言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而“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问题同样也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关键之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对金融机构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关于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它是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难点和关键都在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我国总体上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后,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采取的战略举措和重要手段。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和进程,更好地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有必要制定一套能准确反映新农村建设进程的绩效评价体系。一、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绩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全球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重视绩效评价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实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略.一、鄂尔多斯市金融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现状(一)认真贯彻执行支农货币政策,加大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引导信贷对农业的投入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鄂尔多斯市中心支行充分利用支农再贷款这一有力货币政策工具,大力扶持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31.02亿元.同时,为帮助辖区农村信用社甩掉历史包袱,为全市10家农村信用联社置换票据1.22亿元,使辖区农村信用社轻装上阵,有力的促进了鄂尔多斯市三农的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庆焱 《统计研究》2007,24(1):8-16
摘  要:作者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首先着力解决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大、农民教育负担重;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农民医疗费用支出负担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失。作者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政策措施 。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和方法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凤英 《统计教育》2006,(7):15-17,25
本文在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的基础上,遵循一定原则,建立了一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西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难点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波 《青海统计》2006,(11):34-36,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了对西宁农业的投入。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和措施极大地调动  相似文献   

8.
正新农村建设中,最为突出的是以改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为主的农村发展。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型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与措施,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最终出路。因此,我们要在深入认识农村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将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开辟一条有效路径,全面稳妥的推进生态文明型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 系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 展的核心问题。脱离了解决“三农问 题”,全面小康、和谐社会根本无存谈 起;没有健康的农村作基础,城镇化、 工业化就失去了根基,一切都会变成 “空中楼阁”。当前,在我市到达了以工 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 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 和能力的时刻,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 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齐、管理民主”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这五句话、二十个字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全面要求,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研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一刀切。具体到一地一村。怎样抓好落实,值得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吕琳 《四川省情》2006,(5):16-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者,是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村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然而,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素质较高的劳动力离开农村,脱离农业形成了惯性巨大的趋势。农村新增劳动力…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如何解决好当前的农村土地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是衡量在农村是否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农村土地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    经建立起来。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已由各企业分散提取和管理,转变为向企业和职工个人实行社会化的收缴和管理。但现行的缴费方式仍存在许多问题,难以保证社会保障筹资的需要。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许多人提出应借鉴国际经验以开征社会保障税来取代现行缴费方式,以更具法律强制力的税收形式来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克服当前缴费不足的困难。一、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国际比较由于国情的差异和所实行社会保障模式、保障范围的不同,世界各国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目前世界上已经建立起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4.
张彬 《统计与经济》2006,(2):I0001-I000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命题,这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遂宁市委、市政府加快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的建设,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以完善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强化政策支撑,加强体制创新,全面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应该必须全面把握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各业全面推进的好势头。  相似文献   

17.
《四川统计》2009,(11):64-64
永安镇位于双流县南端,地处龙泉山脉和牧马山中段,幅员面积5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万亩,辖8个村1个社区,88个村民小组,10346户、3.1万人,距成都市区和双流县城均为26公里,锦江和都江堰自流灌溉老南干渠川境而过。交通便利,通讯畅通,环境优美,永安沼气国内外知晓,永安蔬菜、永安红提葡萄全市有名。  相似文献   

18.
王存志  李茂鸣  潘忠 《四川省情》2007,(9):40-40,23
四川省丘陵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新农村建设在四川开展以来,特别是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居民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农村干群关系相对融洽,出现了"幸福梅林"等农村超越城市的典型。但是,丘陵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应该必须全面把握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各业全面推进的好势头。  相似文献   

20.
姚立 《中国统计》2006,(5):23-24
我国农村贫困状况有了根本改变 1978年,我国农村分布着2.5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占当时农村总人口的30.7%;到2005年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至2365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