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唐代长安沽酒、家酿的分布和种类作了论述,弥补了《国史补》上对唐长安名酒记载的不足;同时,通过唐政府后期的榷酒税收,说明了唐代长安的名酒之多与饮酒之盛。文章总结了唐代长安饮酒的风俗习惯,反映了唐代长安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
唐代都城长安是唐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浓缩,是盛世文化体系的典型代表,是华夏文明的历史见证。辉煌灿烂的唐诗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样本,成为人们对长安以及唐朝的美好记忆,成为千百年来唐长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从今人非常熟悉的唐诗入手,打开记忆之门,重新体验长安的浪漫意象,体会长安的山水景观之美、生命体验之美、帝都壮阔之美、相思回忆之美以及隐逸之美等多种意象,来感知古长安的诗意氛围,感知唐长安文化的精神特质。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弘扬华夏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一、《霓裳》应有“开元”“清”音、“天宝”“邪”声两式关于《霓裳》,宋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三中考证最为详细。他的结论说:“《霓裳羽衣曲》,说者多异,予断之曰:‘西凉创作;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所谓“西凉创作”,是指西凉进《婆罗门曲》之史事;“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是指《婆罗门曲》经润色而改名为《霓裳羽衣曲》的故实。这一论断,符合《唐会要·诸乐》的记述。《唐会要·诸乐》说:天宝十三载七月十日,太乐署供奉曲名及改诸乐名,婆罗门改为霓裳羽衣。据此,我们认为,《霓裳》在天宝十三年之前和之后,不仅称谓不同,在内容上也是  相似文献   

4.
《李多祚墓志》《李承嗣墓志》及《大唐故杨夫人墓志铭》对于补正和理清李多祚籍贯、参与神龙年间的政变等事实细节颇有价值。据墓志及传世文献所载,可推测李多祚籍贯为盖牟城,其家族于贞观十九年(645)入唐。自地方入长安后,他为唐王朝四处征战,并官至右羽林大将军。神龙年间,李多祚两次参与宫廷政变,其个人命运也随政变的结局而大起大落。此墓志在反映李多祚相关信息的同时,也凸显睿宗、玄宗对朝野政局的调整与掌控,得以窥见8世纪初唐政变之原貌。  相似文献   

5.
硖石、长安是浙北平原著名的古镇,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考察与研究它们的历史发展过程,将会在城镇建设与发展城乡商品经济等方面获取经验,并可在学术上作一些有价值的探索。从军事建制的镇逐渐嬗变成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硖石、长安唐宋以来属嘉兴府海宁县的二大巨镇,今属海宁市。硖石今为海宁市政府所在地,位于今杭州东北61.5公里。长安位于杭州东40公里,海宁市西南25公里。硖石在两山夹峙中,长水塘从中穿过,据嘉靖《嘉兴府图记》载;“唐置硖石镇,镇西紫微山与镇东东山相峙,因多。”秦属长水县,后改长水为  相似文献   

6.
“浣纱石”,座落在浙江省诸暨县浦阳江边。《苎萝西子志》曰:“暨阳苎萝山,其下有浣纱石。云相传范少伯行春,而遇夷光于此。”又曰:“江浦有石,相传西子浣纱支倚其上。”又据《诸暨县志》载,此石“相传为西施浣纱石”,“乃晒纱处也”。石上“浣纱”二字,据《诸暨县志》载:“世传为王右军(羲之)书”。一九八○年九月底,诸暨县人民政府又在“浣纱石”旁,建立了“西施亭”。“古浴美施闸”,位在萧山县苎萝村附近。相传西施去越都时,曾在这里下船洗手(也有人说是洗裙)。明朝万历年间开拓河道,屠家埭(浴美施闸附近的一个村庄)人  相似文献   

7.
明正德年间刊印的《大明会典》,因用了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对朝鲜评价的一句话,引起了朝鲜国王及大臣们的高度关注,他们针对这句话中的宗系和弑四王两个问题对明朝开始了长时期的奏辨活动。奏辨活动主要集中在嘉靖和万历两朝。该活动以万历年间续修的《大明会典》中增加了部分朝鲜宗系奏辨的内容后而告一段落。朝鲜王朝在这场奏辨活动中,不但得到了辨白的机会,也达到了向明朝证明朝鲜王朝的正统性及朝鲜王朝是礼义之邦之目的。明朝对朝鲜的奏辨活动给予积极的回应,在满足朝鲜要求的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中朝政治一体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皎然是唐代杰出的诗论家,他的《诗式》、《诗议》是我国古代诗歌理论体系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皎然还是著名诗人,在当时就颇负盛誉,后世也得到过较高评价。皎然的诗,对于研究唐诗及诗僧这一唐代文化的特别方面,都有一定意义,唐、宋时期,诗禅相通这一问题,无论在诗歌创作还是诗歌理论中,都存在着,在这方面,皎然也是一个开风气的人物。关于皎然的生平,较早的有关材料有四种。一是唐元和间僧人福琳的《唐湖州杼山皎然传》(见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十九),二是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三载皎然小传,三是宋淡钥《嘉泰吴兴志》卷十七《译道》载皎然小传,四是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载皎然小传。四者都语焉不详,有的地方还有舛误。本文拟就皎然的生平和交游作一初步的考查,希望能有助于“知人论世”,推进皎然诗和诗论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9.
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一部本国已然佚失的作品,在日本得到珍藏和传布,千余年后又复归故国,拂去岁月风尘,重新闪现出它的文学价值。这部作品就是唐传奇小说《游仙窟》。《游仙窟》在日本的流传及版本《游仙窟》问世于初唐时期,题为  相似文献   

10.
《诗经》早期诗篇《载芟》云:“千隅其耘,徂隰徂畛”。《噫嘻》曰“亦服尔耕,十千为耦”。上两条史料说明西周农业是采用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对于西周的这种集体耕作,西周封建论者一言以蔽之曰:这是农奴以劳动地租形式为封建主劳作。但依据《诗经》中《七月》和《国语》、《周礼》等史料来剖析,西周社会中的农业生产者的身份应为奴隶,而不是农奴。本文试析之。一、农人的服装来源于主人的供给。《七月》篇中两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诗句,但对于“授衣”的对象,诗未言明。《毛传》、《郑笺》亦均无训释。《毛传》仅含糊而言:“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有些同志据此把“九月授衣”说成是农妇八月织成衣服。“九月里把做成的衣裳授给主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们认为,授衣的对象只能是农人。第一,从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们之间交付物品的称谓有严格区別的社会习惯来看。由于西  相似文献   

11.
杜文玉教授在其所从事的隋唐五代史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出版了《南唐史略》、《唐高祖和唐太宗》、《狄仁杰评传》、《唐代军事史(下)》、《长安吏治》等多部学术专著,并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反响。最近,人民出版社又于2006年1月出版了杜先生的新作《五代十国制度研究》一书。有幸获赠一册,故以先睹为快。经过仔细披览,潜心拜读以后,使我深受感触,于是乎言出于衷,遂有不吐不快之感;情发于胸,遂有不舒不畅之意。现将我在披览和拜读了杜先生这部新作后的心得体会略书于后,以期对杜先生在这部新作中对五代十国制…  相似文献   

12.
清代学者缪荃孙所辑《辽文存》卷一收载一首《鼓吹曲无射宫》,陈述先生以《鼓吹曲》为题录入《全辽文》,其词如下: “五年一巡狩。仙仗到人间。问稼穑艰难。苍生洗眼。秋光里。今日见天颜。金戈玉斧临香火。驰道六龙闲。歌谣到处皆相似。天子寿南山。”缪氏曾于词后注道:“金《乐志》云,天眷三年九月幸燕京,所用鼓吹导引仍辽旧。”陈述先生据此注而推断说:“是此曲乃辽曲也。”但是这首词作《辽史》不载,宋辽金时代的文献也没有称其为辽代作品的,因而我认为  相似文献   

13.
礼经与早期文献所载的亲迎告庙礼并非限定于亲迎当日,而是在亲迎事宜既定后到亲迎前的时间段内特择一日举行.这一做法也成为唐以来多数朝代天子纳后的惯例.自品官以下至士庶阶层,历代官方礼典则多规定在亲迎当日的清晨告庙,民间婚仪为缩短婚礼仪程亦多选择临行前告祖.两宋时不仅有亲迎前告祖,新婿至女家后还要拜女家先祖,甚至有新妇至男家后新人共拜家庙的环节.朱熹《家礼》明确了男女两家在亲迎当日须分别告庙,明清时期民间婚仪大多依据《家礼》,这一婚俗随之固定下来,至今仍在许多地区延续,成为新人在婚礼这一重要的人生过渡礼仪中与家族沟通融合、 获得身心安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徐建委 《求是学刊》2014,41(5):146-148
<正>中国的古典文学研究是二十世纪中国大学制度建立与完善的产物,实乃西学东渐的结果。文学一词,本就出于日译literature,与《论语》、《史记》等古典文本中的"文学"差异颇大。而其作为一门学科,出现于1902年8月张百熙主持编定的《钦定大学堂章程》。1904年1月,张之洞主持编定的《奏定大学堂章程》延续之。林传甲《中国文学史》(1904)即依据《奏定大学堂章程》而撰写。因张之洞《章程》中的"文学"并非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5.
王辉斌 《唐都学刊》2003,19(1):24-27
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因谋取功名,一生曾三入长安。开元十一年冬,孟浩然因中书令张说之荐而首入长安,并写了著名的《赴京途中遇雪》一诗。开元十六年秋,孟浩然因"应进士"举二入长安,并与王维相识于京师。开元十九年一月,唐玄宗率文武百官"幸"东都,孟浩然闻之,乃于翌年春由襄阳而至,之后由洛阳三入长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历史上,每当新王朝建立,统治阶级无不竭尽力量经营宫室和宅第。西汉定都长安之初,围绕着宫室营建,肖何对刘邦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非壮丽无以重威。”这也就是后来诗人概括的所谓“不覩皇居壮,安知天子尊”。于此可见,富丽堂皇的宫阙,不仅是皇家纵情享受的安乐窝,而且也是借以吓唬天下老百姓的皇权象征。唐建都长安后,李家王朝也并不以隋兴建的大兴宫为满足,不久又陆续增建了大明、兴庆两区宫殿  相似文献   

17.
由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唐都学刊》编辑部、西安文理学院科研处、西安古都学会联合主办的“2009年西安历史文化研讨会”,于2009年11月21日在西安文理学院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主题是:长安历史地理研究、长安文化的古今融通、秦俑属性的相关探讨。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咸阳师范学院、陕西理工学院、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教育学院等十几个单位研究长安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以及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全体成员和《唐都学刊》编辑部的全体成员、西安文理学院科研处代表参加了会议,陕西省文史馆、西安市社科联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也出席了会议。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西安日报、陕西日报等媒体记者前来报道了此次会议。2009年西安历史文化研讨会主题报告深刻而广泛。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朱士光先生就《长安文化形成之地理环境基础及其历史文化之核心内容》做了科学的阐述:长安文化实际上应是以陕西省关中盆地为中心,以陕北黄土高原与陕南秦巴山地为两翼之陕西地域文化,所以也可称为“三秦文化”。基于这一认识,朱先生即以陕西地域范围为对象,对其形成之地理环境基础以及其历史文化之核心内容进行了...  相似文献   

18.
《史通》一书是刘知几对古代史学的系统反思,研究他撰写《史通》的治史宗旨和整体把握,对深入探讨刘知几的史学思想有重要意义。“辨其指归,殚其体统”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刘知几完成了《史通》一书的写作。是年仲春之月,他为该书作序,回顾他自武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以来的史官生涯和撰写《史通》的经过,说道:  相似文献   

19.
敦煌伯3619唐诗写卷校录平议徐俊敦煌伯3619唐诗写卷收诗之多,仅次于伯2555唐人诗文选集残卷和伯2567.2552唐入选唐诗拼合卷,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王重民先生《补全唐诗》(《全唐诗外编》第一编)从本卷中辑录佚诗一首 ̄①,黄永武先生《敦煌伯...  相似文献   

20.
李令福 《唐都学刊》2001,17(4):24-26
唐都长安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也居住有不少来唐的日本人,这些来唐日本人包括遣唐使及随船带来的留学生与学问僧。他们在唐都长安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积极开展朝见皇帝、进献贡物、读书学习、访师求友、收集书籍等活动,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