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文帝分舍利建塔活动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弘法护教活动。从缘起、经过、献瑞、僧人四个方面考证和讨论了这次活动,特别是从《续高僧传》中发现了隋文帝第三次分舍利的诏书,从献瑞中分析了隋代舍利石函上的佛教造像题材。笔者认为隋文帝分舍利建塔,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恢复曾被周武帝灭佛而废毁了的寺院与佛塔的目的等。  相似文献   

2.
公元581年,隋王朝建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民族关系又出现了新的局面。但在评论隋代民族政策时,大部分人对隋文帝时期加以肯定,而对隋炀帝时期极力否认,认为他“抚之非道”。①其实,隋炀帝的民族思想和政策有许多是继承隋文帝的,隋代民族关系的高涨也主要在大业初年。所以,关于隋炀帝的民族思想和政策是不可忽视的,很值得加以总结研究。  相似文献   

3.
隋代的建立与统一,是经三个半世纪的分裂和长期的民族融合之后完成的。隋文帝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探讨隋文帝民族政策的指导原则、内容、特点、效果、原因、作用和地位,对我国古代民族政策及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参详各史记载,排比考证,研究了隋朝王室籍贯、杨忠是否参加“擒窦泰”战役。独孤皇后生年及婚年、隋文帝任随州刺史的时间及隋文帝诛北周六王冤案、篡周系时,以及隋代流刑、开皇定《令》时间、开皇年间隋文帝废置县等九个基本问题,订正史实,多有新见。  相似文献   

5.
隋朝国名最初究竟是"隨"还是"隋",隋文帝杨坚是否因"隨"字带有"辶"而将国名由"隨"改为了"隋",学术界争论已久。隋、唐时期的碑铭中显示,隋朝的国名至少有7种写法,其中,既有"隨",也有"隋"。"随""隋"两字自古就有通用现象,隋代碑铭中多次出现国名"隨"字,足证历史上不存在隋文帝"改隨为隋"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明太祖朱元璋反贪倡廉的吏治实践对明王朝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朱元璋反贪倡廉,首先是对臣下进行清廉教育,其次是实行严格的定期考核,赏罚严明,重惩贪官,并且颁布<大诰>,使反贪倡廉吏治措施制度化.  相似文献   

7.
佛教经典中的转轮圣王阿育王对隋文帝的文治教化有着深远广泛的影响.据佛教经典,转轮圣王"七宝具足",有五种功德,而且能以"十善道化天下".作为转轮圣王的阿育王是铁轮王,统南赡部洲,其分舍利,起宝塔之行对佛教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隋朝初立,面对汉代以来的价值褪色,许多古老思想无法再赢得人们的同情,更无法完全为隋代的政权建设服务.隋文帝仿效阿育王在一百余州三次安入舍利起塔,以此来获得君临天下的正当性、合法性.  相似文献   

8.
历代皇朝一些有作为的封建帝王和政治家都很重视吏治。因为这是关系封建皇朝安危的根本问题。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总结元末政治腐朽,吏治败坏,导致元朝灭亡的教训,在治国中,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改革措施。其中很重要一项就是消除元时弊政,改革和加强吏治。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评价隋文帝治国的政绩时,近年有同志提出杨坚实行“重租政策”的见解。首倡此议的是王士立同志,他认为“在几个实行均田制的皇朝中,隋朝的田租剥削量是最重的”。齐陈骏同志认为王说符合实际,“隋代农民受田的数目并不比以前各代多,而租的负担却远比以前各代都要重得多”。王士立同志立论时将隋代租额与前后朝代租额列表作了比较,其中北周保定以前和天和以后一夫一妇的租额分别为78.6升和105.25  相似文献   

10.
整饬吏治,是我国历代政治思想家、法家和开明的封建皇帝都很注重的问题,他们认识到这是“立国之大道”,是稳定和巩固自己的天下的至关重要的措施。然而吏治问题,除了在刑法上采取惩治措施外,最重  相似文献   

11.
考课制度由来已久,唐代对此尤为重视,建立了完善的考课制度。唐代考课制度具有完整规范、注重德才兼备、结合奖惩升黜的特点。唐代重视考课制度的原因一方面是隋代未能很好地执行考课制度导致统治体系崩塌为唐朝敲响了警钟,另一面是唐王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其中完善官制显得迫在眉睫。唐代考课制度实施以后产生了改善王朝吏治、提高政府效能、缓和社会矛盾以及促成大唐盛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吏治的清明与否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各个王朝对于吏治都十分重视。而官吏的贪污纳贿现象,在封建时代又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因此廉政是吏治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本文仅就历代的廉政措施、廉政效果以及屡禁屡贪的原因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此篇论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并借助现代心理学的一些理论 ,来研究隋文帝杨坚的性格 ,通过对隋文帝日常言行的分析 ,以其性格的矛盾性为基础 ,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剖析了他的性格特征。从性格类型来看 ,隋文帝既有内向型又有外向型的倾向 ,而以内向型性格类型占优势 ;从政治、宗教感情来看 ,他的宗教人格与政治人格矛盾地并存于一身 ,宗教人格并不妨碍政治人格的实现 ;从个人感情世界来看 ,他既有冷酷绝情的一面 ,又有对父母的挚爱和对其妻温情的一面 ;从经济角度看 ,节俭与贪吝的性格并存 ;从用人为政方面看 ,统治前期知人善任 ,后期多疑善猜 ,终受蒙蔽 ;从统治手段来看 ,血腥残忍的性格表现得尤为充分 ,但也偶发仁恻之心。隋文帝的矛盾性格使他在治国施政中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他的性格特征渗透到他的政治活动中 ,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赵翼论吏治——读《廿二史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翼是清乾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在他的史学名著<廿二史札记>中,他对"历代治乱兴衰之故"进行了深入而精到的研究,于历代吏治尤为关注.赵翼分析了影响吏治的几大因素,指出君主、官吏素质低下及不受监督的权力是造成吏治败坏的主要原因.有鉴于此,赵翼提出了整顿吏治的措施,其中,对制度的论述最为引人注目,颇具近代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5.
此篇论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借助现代心理学的一些理论,来研究隋文帝杨坚的性格,通过对隋文帝日常言行的分析,以其性格的矛盾性为基础,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剖析了他的性格特征.从性格类型来看,隋文帝既有内向型又有外向型的倾向,而以内向型性格类型占优势;从政治、宗教感情来看,他的宗教人格与政治人格矛盾地并存于一身,宗教人格并不妨碍政治人格的实现;从个人感情世界来看,他既有冷酷绝情的一面,又有对父母的挚爱和对其妻温情的一面;从经济角度看,节俭与贪吝的性格并存;从用人为政方面看,统治前期知人善任,后期多疑善猜,终受蒙蔽;从统治手段来看,血腥残忍的性格表现得尤为充分,但也偶发仁恻之心.隋文帝的矛盾性格使他在治国施政中表现出独特的风格,他的性格特征渗透到他的政治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隋与高句丽的和战关系一直是隋朝对外关系和边疆经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隋文帝建国以后,着力构建以隋朝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对高句丽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政策和策略:从起初的怀柔远人、积极防御,到后来与高句丽的初次交锋而又止,经历了从"和"到"战"再到"和"的微妙转变。经过隋文帝的努力,其封建统治可谓如日中天。但是,隋炀帝为扩大这一成果,最终对高句丽诉诸武力,因此导致隋朝衰亡。  相似文献   

17.
东汉政权建立后,光武帝刘秀为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整顿吏治的改革,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本文试图对其背景、措施及效果进行初步探讨。 一 两汉之交政治黑暗,吏治腐败。其主要表现:一是机构臃肿庞大,冗官成灾。汉初承秦制,设郡国36,“县邑数百”。后经历代增设,汉孝平帝时已有郡国103,县、邑、道、侯国1587。王莽改制又广置郡国达125,县2203。这自然使吏员数猛增。建武初,人口锐减“十  相似文献   

18.
为镇压太平天国 ,胡林翼认为必须整顿地方吏治 ,他主要在湖北 ,以及在湘军军行之处 ,按照较为严格的标准 ,采取了多种措施 ,使湖北成为湘军最终战胜太平天国的重要政治堡垒  相似文献   

19.
隋文帝“易宫换储”探析张先昌隋文帝统治后期的易宫换储是隋朝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政治变动状况,而且对隋政权产生了深刻影响。太子杨勇何以被废,晋王杨广因何而立?隋文帝为什么要违背“立嫡以长”、“次不当立”的古人遗训和宗法制度...  相似文献   

20.
190 1— 190 7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针对当时直隶吏治极端混乱和腐败的现状,采取过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与整顿。这些措施主要包括派遣官员出国学习和考察,设立官员培训机构,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惩治腐败等内容。袁世凯对吏治的治理整顿,是清末直隶新政举办成功的重要保障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