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关于中产阶级的理论与现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李强 《社会》2005,25(1):28-42
近年来,中产阶级成为国内的一个热门话题,这显然与国内正在迅 速成长的这样一个重要阶层有关。欧美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以及所谓"亚洲四小龙"等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繁荣以后,都曾经兴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关于女性社会地位的理论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渝霞 《社会》2003,(12):40-43
西方女权主义关于女性社会地位的理论概述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次女权运动是在18世纪末期,首先在法国爆发,然后从法国扩展到英国和美国。这一时期各国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也从一个侧面促使女性争取权利运动的发生;工业革命的进行为女性走出家门创造了物质条件;资产阶级思想和启蒙学说,如:天赋人权论、“自  相似文献   

4.
5.
龙晓林 《探求》2003,(5):48-50
隐私权与知情权是公民的两项基本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行使却存在矛盾与冲突。这 不仅是司法实践中法官们所遇到的难题,同时,也是法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就此冲突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7.
8.
The new social theories of practice have been inspired by Wittgenstein's late philosophy, phenomenology and more recent sociological theories. They regard embodied skills and routinized, mostly unconscious habits as a key foundation of human practice and knowledge. This position leads to an overstatement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habitual dimension of practice. As several critics have suggested this approach omits the problems of transformative agency and change of practices. In turn classical practice theories, activity theory and pragmatism have analyzed the mechanisms of change. Pragmatism suggests that a crisis of a habit calls for reflection. Through working hypotheses and experimentation this leads to a transformation of a practice. Activity theory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remediation. A collective elaboration of shared mediational artefacts is needed to transform an activity.  相似文献   

9.
公众人物隐私权是一种受公共利益和群体利益制约的,公众人物应有的其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的权利。公众人物受社会交往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民族传统等因素的限制.在我国,立法尚未确认隐私权的概念,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司法保护,是要靠全社会来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一种权利制约观念,这种权利制约意识要求我们在行使自己的权利与自由时以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自由为限。  相似文献   

10.
论中西文论的对话与融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元骧 《浙江学刊》2000,3(4):80-86
中西文论的对话与融合是目前我国文论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本文认为,中西文论的特点是由中西哲学文化在精神上的根本差别决定的。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些差别的分析,来寻找和提取中西文论对话的基本话题,同时,联系以往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为中西文论开展对话、走向融合得以顺利进行应该值得注意和避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贠大强  彭波 《唐都学刊》2008,24(6):82-8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军现代化建设思想创新发展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分析其历史脉络可以归纳出邓小平军队现代化建设思想、江泽民军队现代化建设思想和胡锦涛军队现代化建设思想的主要观点.这些思想为我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军队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由于承担国际维和责任领域的拓展以及建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总体需求,对中国军事外交进行理论探讨尤显必要。本文将军事外交定义为国家战略的对外非战争军事延伸,在回顾中国军事外交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尝试对其进行理论建构,并指出未来中国军事外交实务的三个发展方向,即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外交、大国军事外交和基于中华文明的军事外交。  相似文献   

13.
五陵原作为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来自于汉代所设的五陵邑。大量地向陵邑徙民一方面形成了五陵原及关中经济的繁荣,同时也使五陵原成为汉代学术文化的中心。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宏观工业经济效益基本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效益就是经济活动的所得与经济活动的所费的比值。现阶段宏观工业经济效益是指现阶段经济形态下整个工业部门实现的能够满足人民各种需要的所得与为取得这些所得而必需的所费之间的比值。宏观工业经济效益同其他部门经济效益联系密切,与社会效益在本质上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5.
李沛霖 《阅江学刊》2010,(1):104-110
针对1937年南京保卫战中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的历史评价,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有些学者至今对唐还持有否定态度。分析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之前、期间与末期的言行以及当时日军及西方媒体对此役的评论等种种材料,思考保卫战失利的原因,力求公允地评价唐在此役中的功与过,为历史人物的清白正名。  相似文献   

16.
张英是桐城派的开创者之一,他的《龙眠古文初集序》是桐城派开宗立派的标志和文学纲领,他的创作落实了这一文学纲领,丰富了桐城文学的内涵。张英还是桐城派文学思想最重要的传播者。他在担任帝王之师、庶常之师和儿孙之师过程中传播了桐城文学思想,使桐城文学思想从翰林院、朝廷扩展到全国,推动了桐城派的发展与壮大。张英对桐城派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是桐城派其他文人无法企及的。  相似文献   

17.
李水莲 《唐都学刊》2003,19(4):48-50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新课题,它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不相悖.在实践上,它与我国当前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市场经济相适应,是由非劳动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决定的,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时,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正确处理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分配中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之间的关系,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8.
古代隐士的称谓分类及其身份特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翼鹏 《唐都学刊》2007,23(3):60-65
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隐士的称谓多种多样,按照其命名方式,大致可概括为五类:以“人”为描述中心的称谓;隐逸行动作为身份指示的称谓;隐士原型及其衍生的称谓;以隐士居处空间作为指代的称谓;来自经典隐士文本的称谓。这些称谓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隐士的身份特质,如隐居、不入仕途与道德高尚等。而且每一种称谓都反映了人们对隐士的认知程度,和对隐士的接受维度。  相似文献   

19.
高勇 《社会》2013,33(4):83-102
地位层级认同的“向下偏移”是一个在学理上和政策上都非常重要的现象。本文发现,地位层级的主要认同基础已由对具体社会单元的归属感转变为对收入等市场要素的占有,这是地位认同“参照系”的重大转变。要真正理解地位层级认同的“向下偏移”,就必须理解社会地位“参照系”的变动,而不仅仅是个体地位“参照点”的变动。建立在收入等市场要素占有基础上的地位参照系具有缺乏稳定性、没有具体边界等特点,因此导致原先的“中层认同”趋向于瓦解,新的“中层认同”又难以建立,地位层级认同出现整体性下移。要想建立起新的“中层认同”,不仅需要提升个体收入和福利,而且要在社会生活层面上通过种种制度方式建立起社会归属和公民认同。  相似文献   

20.
Soci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 of Privac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privacy in modern societies, defining information privacy and describing three levels that structure the values assigned to privacy. After describing a contemporary privacy baseline (1945–1960), these concepts are applied to social and political privacy developments in three contemporary eras of steadily growing privacy concerns and societal responses across citizen-government, employee-employer, and consumer-business relationships in 1961–1979, 1980–1989, and 1990–2002. Each period is described in terms of 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changing social climates, and organizational and legal developments. Effects of the 9/11 terrorist attacks on privacy balances are analyzed and predictions for future privacy developments are presented. The relationship of articles in this issue to the author's framework is noted througho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