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线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楠明 《学术交流》2001,1(1):12-16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是人类解放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创立过程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密切关联在一起.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从黑格尔的理性的人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再到现实的人的过程,与此相应,他的哲学的创立也经历了从历史理性到人的本质的异化再到人的现实实践活动的过程.所以,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构成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哲学的审美自觉是西方哲学理论走向深化的重要标志.对审美问题的自觉观照不能被简单理解为哲学的理论情趣问题,在生存论的意义上,近现代哲学的审美自觉蕴涵着时人的本真的生存方式和境界,即美的生存方式和境界的自觉,这一自觉有利于哲学克服科学和宗教等文化形式对人的存在的贬损,在对人的存在的召唤、呵护和守望中确证自身的合法性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本质是什么"一直是哲学不断追问的古老问题.作为社会批判理论大家的阿多诺,更是不能例外.通过与德国社会学中实证主义的争论,通过比较韦伯、迪尔凯姆等人的社会观,他认为社会本质上是由交换决定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可以理解又不可理解的动态的观念.把握阿多诺社会观的特质,是进一步理解其社会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丰富人的本性,为人们从现实走向未来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理念。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人所特有的"类"的特性,人所特有的"类"的特性是人的本质得以实现的内在要求。当今,市场经济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人的"类本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化困境是实现人的"类本质"的必经阶段。随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形成,人的本质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和丰富,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个性的具有"类本质"的人必然要求能够表达自己相应个性的思想,即人的"类本质"呼唤着哲学的个性化。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化既是对以往哲学状况的深刻反思,又是当代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发展问题的现实要求,因此,当代中国哲学应当是个性化的哲学。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文化在人的认识方式和作为人生存最高理想境界的休闲体验渠道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西方文化传统下对休闲的认识和体验,以及由此构建的休闲研究理论,成为当下理解休闲的主要理论基础和资源.人如何安顿心灵、如何在天地间安身立命,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关注的核心,也是休闲的要义所在.由此,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情,应该成为构建休闲新理解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6.
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晓芒 《求是学刊》2003,30(1):15-17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7.
形而上学的情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德生 《求是学刊》2003,30(1):12-15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 :2 0世纪 90年代是中国哲学研究比较活跃的时期 ,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文化哲学以其探讨中国社会转型期最深层的问题 ,即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模式的转变而使其具有突出的地位。出于对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的捕捉和理解 ,我刊从 90年代初就将文化哲学研究列为重点栏目 ,在某种意义上 ,“文化哲学 :跨世纪的思考”专栏记录了上一世纪末中国文化哲学研究所走过的历程 ,是那一时期我国文化哲学研究的一个缩影。本期我刊特邀邹广文教授、荆学民教授、邹诗鹏博士、洪晓楠教授、车玉玲博士对文化哲学的以往研究…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危机与"形而上学"命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中华 《求是学刊》2003,30(1):17-20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10.
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清海 《求是学刊》2003,30(1):10-12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11.
陆杰荣 《求是学刊》2003,30(1):20-22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12.
高峰 《学习与探索》2006,1(1):120-124
学术界所探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与现实性范畴有其特定的内涵,两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精神的理解,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该问题之所以凸显出来,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本身而言,主要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不同理解等五个方面的原因.学术性和现实性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品格和内在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基础上,实现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进一步处理好相关问题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3.
国内学者对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理解,从直观经验的"唯物辩证法",到认识论反省的"实践辩证法",再到关注人的始源性生存的"生存论辩证法",逐步揭示出了马克思辩证法的内在本质,从而也使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批判本性和解放旨趣进一步得以彰显和澄明。  相似文献   

14.
交往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诚如许多论者所言,交往理论是当代中西方哲学视域中的焦点。实践哲学的交往研究、主体间性理论、关系本体论、对话理论、他者问题等构成了其直接的理论形态。当代语言哲学、哲学解释学的理解问题、公共哲学中的公共性理论、社会学中的冲突论和符号互动论也是其间接的表现形式。就西方而言,其缘起,在理论层面上生发于传统哲学的危机即思辨哲学、意识哲学的内在缺憾;在生存实践层面发轫于对西方文明与生存危机的超越与反思。而我国交往理论的哲学旨趣,一方面在于试图向马克思唯物史观本质内容的回归,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实践范…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中的哲学总是做着一种"超历史"的"梦".西方传统哲学的这个特点构成了传统哲学的"爱智梦想".由"爱智梦想"塑造的西方形而上学史,反映了那种需要抽象永恒本质的"人的处境",是对人的非人的理解、对历史的非历史的抽象.它隐含着分裂人、瓦解人、失落人的"病症.历史地看待哲学的"爱智梦想",既要看到西方当代思想家在破除哲学的爱智梦想时的真实动机,又要以"哲学在历史中、人在历史中"的视野把握哲学和人的内在一体关系,并从这个"在之中"出发思考人的生命本质.  相似文献   

16.
"感性",在哲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西方传统哲学中,感性一直是在实体本体论及其赖以支撑的认识论传统之下被理解的.在这种框架下,感性在二元对立的思维中,或被抽象化为人的认识能力,或被直观为感性本体,但都远离了人的生命的现实性,导致对"感性"的理解是外在的,是与人相分离的.在马克思哲学中,感性被赋予了生命意义,感性是人的生命感性.是人的生命活动.马克思哲学从感性的人和人的感性活动出发,通过人的感性活动对感性世界能动改造的理论论证,表征出人谋求生存,改善生存,谋求安身立命的理想前景,从而克服了传统哲学理性主义和直观主义的抽象性错误,超越了旧哲学的本体论倾向和思维方式,使感性成为"人"的感性,实现了哲学向"人"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一个从原生形态到次生形态再到当代形态的转变.与此相关,不同的时期甚至不同的构建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也有随之而变的所指.无论人们怎样来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构建出的各种理论体系传达的意义在本质上不能相互矛盾.追问如此问题,对"在场者"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自己哲学的一种概括。实践论和唯物论的统一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重要标志。实践唯物主义从根本上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但它并没有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因此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只有这样理解 ,才能全面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实质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哲学人本学批判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从批判地分析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入手,揭示了市民社会与国家分裂基础上现实的人的基本的生存状况,并转向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分析,马克思揭示了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以及这种状况是如何根源于人的对象性的实践本质,从而既确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基础,也拟定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基础,并为阐明其一般形而上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思想的三者同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求是学刊》2019,(4):1-9
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开放的哲学话题。西方传统哲学中大概可以概括出两种理解人的本质的维度:实体维度,即从某种超越现实的纯物质或纯精神的实体出发看人的本质;感性直观维度,即从人的感性存在或自然属性出发看人的本质。这两种维度都企图在人的生活世界之外寻找人之为人的根据,都预设了某种外在于人的生活世界的实体或属性作为人的本质的根据,并把人的现实生活理解为实现人的这种本质的过程,这是对人的本质的外在说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置于实践之中,根据实践中感性的人的生活世界的内在矛盾运动展开来说明人的本质;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历史地生成的承载着复杂而具体的社会关系的现实的个人的本质,这是对人的本质的内在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