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省、宁德地区社科联、霞浦空海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空海学术讨论会于10月22日至23日在霞浦召开,会议收到论文35篇(其中日本国学者论文7篇)。作者从空海与赤岸、空海与福建、空海的《文镜秘府论》、《文笔眼心抄》和空海与唐诗关系、空海与书法、空海教育、空海与佛教、空海与中学历史教学、中日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庆祝复旦大学建校100周年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成立80周年,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6月26日至28日在复旦大学隆重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的著名学者130多人与会,发表了66场专题学术报告,收到学术论文70余篇,学者们以最新的前沿成果,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与东亚世界的内在交流,精彩纷呈,是一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研究盛会。一、中国古代的社会转型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适应时代变迁而历经社会转型发展而来。西岛定生认为,秦汉二十等…  相似文献   

3.
空海到赤岸这段史实,我们王今尚未找到中国文献资料记载,又无遗址文物发现,因此,可以说这在我国还是一段历史空白。目前日本国方面主要依据是作为日本国史的《日本后纪》和空海自己撰述的《性灵集》、《御遗告》,但对这段史实也是语焉不详,资料不足。因而中日双方研究空海入唐足迹的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就中日学者近年来对空海到赤岸的几种不同说法,提出我们的看法,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弘法大师是日本高僧空海的敕赐法号,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杰出的人物。他和阿倍仲麻吕、鉴真大师等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先人们一样,为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业绩,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先躯者之一。 弘法大师生于日本光仁天皇宝龟五年(即唐代宗大历九年,公元七七四年),三十一岁时(日本桓武天皇延历二十三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八○四年),随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来中国,在中国留学约二年,于公元八○六年八月离开中国回日本。  相似文献   

5.
日本高僧空海大师,为了入唐求法跟随日本的第17次遣唐使船来到中国,收获很大,对佛教和中国文化造诣很深,创立了日本的真言宗,他不仅在日本佛教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也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6.
日本高僧空海大师,为了入唐求法跟随日本的第17次遣唐使船来到中国,收获很大,对佛教和中国文化造诣很深,创立了日本的真言宗,他不仅在日本佛教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也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7.
日本高僧空海,法号遍照金刚,谥号弘法大师,是日本密教的创始人。空海于公元804年来唐学习,公元806年秋回国,前后约二年的时间。这本是中日学者公认的事实,但《新唐书》所记空海留唐时间,不是二年,而是二十余年。有学者曾提出,二年或为二十月之误,但未能论定。近年新出版的标点本《新唐书》,对此亦未见说明,因此有必要作一考证,以澄清史实。  相似文献   

8.
米兰沙 《西域研究》2015,(2):134-136
<正>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伊朗学中心主办、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协办的"中国和伊朗: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1月8~9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共有来自中国、伊朗、德国和日本的近20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并提交了15篇学术论文。在两天的议程中,与会学者主要围绕着1.波斯语文献、历史和文学;2.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伊朗语言、文化的交流;3.波斯文化在中国穆斯林群体中的影响;4.近代中国—伊朗外  相似文献   

9.
2012年3月25曰上午,"沪外著名学者评议上海学术"年度学术沦坛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东主楼2801会议室举行,此次学术论坛由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举办,来自国内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山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专业状况,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委托复旦大学主办的中日学者《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九日至二  相似文献   

11.
“亚太地区与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9月22日至23日在上海同济大学举行。这次会议由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和日本中日关系学会共同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协办。日本前驻华大使中江要介率领日方学者与会,来自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政治与外交”、“经济与合作”、“文化与交流”等专题,进行深入地讨论。在中日关系处于微妙阶段,又逢美国“九一一”遭受恐怖袭击不久,召开这样的国际关系问题研讨会,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对学术如何更好…  相似文献   

12.
1993年8月3日—7日形上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日本京都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国际价值和哲学研究协会和国际形而上学协会筹备召开的,该协会秘书长美国的麦克林教授、日本当代著名哲学家今道友信、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所长刘放桐、上海社科院哲学所所长王淼洋以及来自日本、美国、俄罗斯、菲律宾和斯洛文尼亚共二十多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霞浦县离城关十里远的赤岸村,在唐代曾是日本和尚空海登陆入唐求法之地,这段史事至今仍振荡着中日人民的心弦.一九八四年日本真言宗信徒初次到赤岸朝拜空海入唐登陆点,回国后在《空海长安之行报告书》中说:"只要你对空海有感情的话,都会想去赤岸一趟,这不仅因为赤岸是'赤色的海岸',名声好,更主要的是,在那里有着空海的美丽传说."  相似文献   

14.
井上亘 《文史哲》2012,(5):81-88
日本人如何吸收隋唐文化而建立自己的文化?由代表"唐风文化"的两位僧侣最澄和空海的经历,可以把握文化吸收的两种类型——简单化和综合化。公元9世纪,日本人对隋唐文化采用"类聚"的方法进行整理,如滋野贞主所编纂的《经国集》、《秘府略》等,而源顺所编纂的《和名类聚抄》则成为"类聚的世纪"的顶点。在此基础上,日本人于公元10世纪才建立自己的文化——"国风文化"。此外,空海《文镜秘府论》、丹波康赖《医心房》等类书含有不少逸文,"类聚的世纪"对中国古文献学及中日文化交流也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论吉备真备     
论吉备真备刘明翰日本奈良时代(710—794年)曾是中日历史上友好和文化交流的盛世。据日本史书记载:“我朝学生播名唐国者,唯大臣及朝衡二人而已。”①中国史学界对朝衡(晁衡,即阿倍仲麻吕)的生平以及同时代的鉴真、空海等人的事迹,叙述较多,但系统地评价“...  相似文献   

16.
六朝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六朝文化是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六朝时期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活跃时期。本文根据有关考古资料与文献对此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做一概述。中日文化交流以往国内外有些史学工作者对3—5世纪的中日文化交流,特别是江南地区与日本的交往重视不够,有的日本学者甚至称公元4世纪的中日关系为“空白的4世纪”,这是不科学的。现将六朝时期对日文化交流分述如下。1.中国文字和书法输入日本。据《日本书记》卷十四记载,百济人王仁带《论语》10卷、《千字文》1卷去日本,从此日本开始采用中国  相似文献   

17.
日本名僧空海(弘法大师)(774-835),一生勤于著述。王利器先生在《文镜秘府论校注·附录二·弘法大师所著书目》中,仅“举其大概”,所列空海的著作就达96种之多。《文镜秘府论》是一部论诗的专著,它是空海的重要著作之一。王利器先生曾这样评论此书:大师在中日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贡献,固已旷绝古今,而其业绩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铭记不衰的,那就要数《文镜秘府论》了。《半江暇笔》写道:“唐人诗论,久无专书,其数见于载籍,亦仅仅如晨星;独我大同中,释空海游学于唐,获崔融《新唐诗格》、王昌龄《诗格》、元兢《髓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典籍通过中日文化交流的各种渠道传播到日本,曾对古代日本社会和日本文化的发展进步,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中国典籍传入日本后,往往迅速以传钞、翻刻、注疏、释解等形式,进一步流播开来。所以,流传于日本国土上的汉籍,既包括由中国输入的典籍,也包括中国典籍的日本传钞本、注释本和汉籍日本刻本(即“和刻汉籍”),甚至包括部分日籍学者用汉文著作的典籍。汉籍在日本流  相似文献   

19.
<正> 由曲阜师范大学与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山东分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山东分会、山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山东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发起、主办的“孔子、儒学与当代社会文明”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0月6日至9日在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学术厅举行。来自北京、四川、江苏、山东、台湾等省市以及日本、南朝鲜、意大利等国的7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会议。提交学术论文30余篇,著作4部。会议期间,学者们就孔子、儒学与当代社会文明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一)孔子及儒学意义诠释的新开展。如何理解、诠释孔子与儒学的意义问题,正受到目前学术界的密切关注。对此,与会学者提出了富有成效的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1.用KJ法读《论语》:一位日本学者介绍了日本川喜田二郎1964年在卡片排列法基  相似文献   

20.
相柔千里亦同风——评《〈日本书纪〉与中国古代典籍》〔日〕镰田良一在对延绵两千余年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中,中日两国学术界呈如下态势:日本学术界多集中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中国学术界多倾心于近现代日本经济。近日,欣闻徐晓风博士所著《〈日本书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