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想象心理学>中,萨特区分了"对意象的反应"和现实的知觉行为,这种区分为理解艺术欣赏的特性提供了明确的哲学基础.根据萨特的研究,文学欣赏活动作为对意象(世界)的反应,其根本特征在于它必然是在非现实的层面上进行的,而通常意义上讲的"审美的无功利性",也只是"对意象的反应"的"非现实"性质的附属特征.  相似文献   

2.
想象是萨特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命题.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其内质是意向性;想象具有非现实性,其虚无化和否定的功能与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论相互契合;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把握的是艺术作品的非现实存在,这是萨特的审美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论艺术想象与宗教想象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仅就想象的泛意理解而言,艺术和宗教都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想象的掌握,它们从不同的途径寻求着人类精神层面的慰藉和生命的超越。为了探寻艺术想象与宗教想象的差异,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知性地分析了艺术想象与宗教想象中心理体验方式、情感内驱动力、意志的合目的调节等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与童话的契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童话是王尔德唯美主义最理想的文学载体 ,二者有先验地相通之处。他反对艺术模仿现实 ,以想象和虚构构筑其叙事文学 ,这正是童话的灵魂。他极力渲染美与丑、灵与肉的尖锐对立和冲突 ,正好契合了儿童二元对立的观念世界。他极力营造浪漫、富有诗意的氛围 ,与童话文体风格正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对美学的两大核心范畴,美和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美本身是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艺术是以美本身为原型的现实世界的摹本,美与艺术分属理念世界和艺术世界,彼此分离。美与艺术的分离是柏拉图艺术分有美本身理论的基础,分有说是柏拉图从理论上沟通理念世界与艺术世界的桥梁,或凭借模仿或激发灵感,艺术可以分有美本身。不论柏拉图是在哲学层面上探究美本身,还是要求艺术实践以美本身为原型,旨在培养和谐的城邦公民,服务其政治理想与哲学追求。因此,柏拉图既是第一个发现真正美学问题的美学家,也是第一个对艺术做过真正伟大否定的人。  相似文献   

6.
以反对“图像观念”为起点,萨特对意象及其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现象学考察,得出了诸多具有启发性的结论:意象不是自在的视觉图像,不是“某种存在于心灵之中的物”,而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它的对象是某种作为物体不在现场或不存在的“现实的东西”,意象活动的目的在于使这种对象在非现实的层次上成为在场。但是,由于其绝对自由的伦理信念的限制,萨特没能正确地描述由前反思的存在领会引发的想象和由意识主动设定的想象之间的区分,从而使其想象理论留有巨大的缺憾。  相似文献   

7.
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主要由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理论和总体化观点三部分组成.萨特的哲学思想,不仅通过文学创作而以艺术的形式进行宣扬,也通过他对美和艺术的观点而得到深刻的诠释,它们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  相似文献   

8.
萨特存在主义人生价值论里包含的"不是其所是"的否定性命题,要从根基上颠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决定论基础上的价值观.这种颠覆在萨特戏剧里主要表现为破碎了传统理性主义价值观所制约的历史想象,揭示了传统理性主义价值观所孕育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逍遥游"是乘物游心,天人合一,达到"物化"时获得的审美愉悦和自由享受的人生境界.萨特的自由是要使自己的生存从万物中分离出来的那股力量,是试图从固有的奴役中摆脱出来,为了自由而斗争的自由选择行动.两人自由观的内容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主张在摆脱欲望支配,超越世俗礼法的基础上,以艺术创造和欣赏来实现精神的自由安顿和独立自存.这就把美的活动由艺术的领域延伸至现实世界,与人生境界紧密结合,从而开拓了美学的新境界.此外,庄子的"逍遥游"强调回归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今天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花神的国度 想象的世界─—济慈早期诗歌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谈了三个问题:济慈早期诗歌的主题是诗人怎样解决艺术(诗歌)同人类生活的关系,济慈认为,诗人应分享人的痛苦,诗应给人以慰藉;济慈在早期诗歌中所描写的领域是“花神的国度”,追求的是一种“想象世界”中的理想美,他不象雪莱寄希望于未来,而是寄诗情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济慈从热爱现在,热爱生活出发,在其早期诗歌中歌颂具体的,真实的,充满乐观情调的美感,济慈之所以视艺术(诗歌)如沙漠中之绿洲,之所以超脱现实去寻求一个想象中的美丽世界,正是他憎恨丑恶现实、寻找崇高生活,看到人心的痛苦和冲突的结果,这就是济慈早期诗歌的价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