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失控等现象使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日益恶化,人们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和生存感。在马克思所处得时代,虽然生态问题还不足以威胁人类生存,但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的生态观,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中,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导。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的哲学基础,使得我党能够充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使得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梦”的实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相辅相成的。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梦的基本关系进行探讨,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在150多年前就从哲学的高度前瞻性地透视到当代生态文明的诉求。自然界对于人类的先在性和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视角下生态思想的体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视域下生态思想的体现;社会发展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野下生态思想的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对于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演化之间的矛盾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我国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的严峻形势,人们希望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寻求解决途径,从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将科学技术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推动力,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公众参与结合起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从而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5.
当今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性化、全球化,已极大地打乱了人与自然的均衡。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儒家看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之间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因而主张尊重自然规律",仁"不仅是爱人,而且还要爱物。处于危机之中的人类可以从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必要的生态智慧思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延续寻找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独特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不仅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复兴,也促使其从原创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中国文明对马克思主义的接纳与发展也为后者提供了新的动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长期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在当代世界文化发展中的重大贡献。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需要不断审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国家的需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欠发达地区在资源条件、生态基础、产业结构、发展路径上都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要求,实践证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最佳路径和现实选择。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探索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林业经济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甚至关系到全球生态情况,我国林业发展要注重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目前,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偏多,转型期的林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以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前提,打破现有的林业发展弊端,实现林业经济科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衡,导致人类社会面临可怕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又会进一步影响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和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威胁.因此我们只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才能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之后,我国对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冲突开始越来越明显,因此增强环境意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意识,构建学生的自然环境发展观念,培养全面素质的高中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南方谈话”系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10多年的经验教训,回答了一系列实践中的问题,同时也是邓小平理论成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它不仅全面正确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基本问题,还创造性的概括出“社会主义本质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三个有利于”等。“南方谈话”的这些观点的提出,深刻地反映出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但自近代大工业产生以后,人类过分注重改造和利用自然,却严重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在这种状况的持续下,人与自然的对立空前激化,各种问题不断出现,人类生存和发展陷入危机之中。环境市场化被认为是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介绍福斯特对资本主义环境市场化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与生态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国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问题因而也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的国家理论,并进一步揭示了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真正关系--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国家的性质是由社会的矛盾运动和社会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陷入了危机。在中共中央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正确方针指导下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本质上是对生态文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基于这一思考,本文着重从大学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从而为我们在参与大学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提出具有借鉴性的建议.搞好大学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对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对党和国家号召和政策的一种响应.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构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非常重要的部分。一直以来,共产党人在对纲领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群众观为指导和理论基础。在我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共产党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不断促进其在中国的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8.
李晗卿 《人才瞭望》2015,(6):252-253
生态文明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十七大报告中被正式提出,在十八大报告中更是着重强调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人们对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逐步意识到生态问题对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影响。藏族的传统文化中对生态珍惜和保护有着自己的特有的生态伦理思想,青海,是藏族群众主要的聚集区之一,青海的藏族在保持其民族特性的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所以本文主要探讨藏族传统生态伦理基本内容,整理分析青海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来源,研究青海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在当代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是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本文通过对日本学者岩佐茂的生态思想和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分析比较,对践行科学发展观,解决我国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全过程,也就是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大众化的过程.对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研究,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将更有助于主流意识形态深入民心,使其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