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制定、颁布的政策文件愈发丰富,其中包括“三全育人”要求,在该教育背景下,为多项教育工作提出指导与方向。基于此,为使高校毕业生得以顺利就业,从院校学习过渡至社会生活,本文简单探讨“三全育人”内涵及现实意义,分析该教育要求与大学生就业胜任力之间的内在逻辑,以此为基础,从资源整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思想价值观念培养、第二课堂创新等方面研究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培养路径,从而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格局。  相似文献   

2.
当前高校心理育人队伍存在着导向不明、育心与育德相分离,协同不足、队伍之间难破壁垒,培养不足、过度依赖专职队伍等问题。研究贯彻育心与育德相统一理念,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建构高校心理育人队伍。自主教育系统队伍通过学习理论、获得指导和丰富体验,增强大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核心教育系统队伍通过提升心育团队专业胜任力、拓宽育人视野,增强辅导员团队心育能力、实现育人延伸,强化学生朋辈“三助”意识、训练育人能手,增强基层服务团队的危机识别能力、拓展育人阵地,发挥学生家长作用、夯实育人基础;渗透教育系统队伍通过营造健康成长环境,打造校-社联合队伍,实现从自助到助人的转变。三个系统队伍互通互融,协同共进,提高心理育人实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培养仁心仁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医学高校的根本职能。这也就要求医学高校进行统筹兼顾的顶层设计,既保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又需要保证各专业各课程之间思政教育的全覆盖。本研究课题在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下,抓住专业的育人“主线”,形成了课程育人“主体”,精准融入了本课程的思政育人“话题”,借助课程思政资源库,进行高职医学混合式“金课”建设的路径研究。  相似文献   

4.
外部环境和企业用人需求的持续变化对应用型经管类高校学生培养提出更高、更细致的要求。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只有正视并适应这种要求,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有效性,同时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可以从人才的“按需生产”思路出发,基于目标岗位的胜任力要求来思考人才培养体系的变革,从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师资能力建设和改进评价体系等多个角度探索提高人才职业胜任力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通过学科渗透、知识交叉、融入拓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人生导向教育,从而实现“三全育人”。《市政桥梁工程》作为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如何将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专业教学中,实现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对于土木建筑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性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市政桥梁工程》课程思政建设为依托,探索一种适应于高职土木建筑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对于此类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阵地。网格化管理视域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学生参与度不高、育人资源整合度不够、育人效果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提供参考与方向。高校应打造融思政教育、党团活动、专业导学、心理咨询、生活服务五位一体的综合功能型学生社区,积极探索基于宿舍-楼栋-社区三级网格,“一核多元”管理模式下,“一站式”学生社区精细化、科学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加速推进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高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全球胜任力,为参与全球化发展的企业等组织输送更多优质全球型人才。全球胜任力是全球型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我国部分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全球胜任力方面的教育经验相对较少,这极大地限制了高校培养全球型人才的能力。对此,本文以中外合办院校为例,探讨培养大学生全球胜任力的价值,指出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全球胜任力方面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式单一、教师认知与教学能力等问题。建议高校应当完善相应教学理论和评价标准、丰富教学方法并改善培养环境、加强师资能力建设,以提高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8.
<正>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着重提出高校应“坚持引育并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意见。高校作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基地,其教职工的综合素养、专业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呈正相关。当前高校除肩负教学管理与学生培养重任外,还承担学科创新发展与科研工作,同时亦负责教职工的管理与发展。“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落地,需要与之发展相匹配的高精尖学科人才,亦需具有胜任力、与岗位适配度高的行政人员。  相似文献   

9.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创建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符合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高校要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新媒体时代的环境要求以及高校科学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将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放置于高校育人工作的总体布局中,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制度建设协同共进。开展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且具有精神内核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大思政”与“大党建”协同教育格局,以推进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建设。  相似文献   

10.
把资助育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以生为本、需求导向,拓宽资助育人路径是当前资助工作的重要使命。本文以西北大学为例,以精准资助为导向,构建精准识别、精准定位、精准施策、精准追踪的多维度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通过“经济资助、品格锻铸、学业援助、能力提升、价值塑铸、精神激励”助力资助育人内涵式发展,提升资助育人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探索思政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实施路径,是“三教改革”“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基于思政育人培养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专业、个人、社会等方面素养提升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是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在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上存在重技能教育,对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够、育人功能设计欠缺、思政建设形式单一、教学环节育人功能渗透较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大学俄语》课程是培养“专业+外语”复合型国际化俄语人才过程中的一门基础性必修课程,是开展新时代高校俄语课堂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本文以文化自信视域为背景,提出构建新时代高校俄语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三条路径,即“以教师为育人主体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培养、《大学俄语》教材为内容主体的课程思政‘二次开发’、混合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实践”,结合教学案例展开具体讨论,以求不断优化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模式,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专业教学贯穿大学人才培养始终,是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核心载体,亦是思政教育的必由路径。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展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文章以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为例,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等目标的达成,积极探索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同向同行的建设路径和实施策略:从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等方面厘清思政教育建设思路,以思政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为切入点,改革创新思政育人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具有契合当下社会发展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其独特的精神品质是开展实践的重要依托。当下的大学生群体个性鲜明、独具特质的同时也存在着能力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缺乏拼搏、奋斗的精神。对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阵地,应秉承着“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切入点,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到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生活中,以此拓宽大学生能力培养路径,将理论知识与课程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相似文献   

15.
实践育人作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班级建设是高校管理和教育大学生的基本单元,而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在实践育人视域下对辅导员班级建设的路径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阐述在高校班级建设中落实实践育人理念的必要性,剖析高校班级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原因,以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高精尖专业的实践育人成果为例,总结经验和规律,对辅导员创新班级管理方式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蒙  李丹 《人才瞭望》2020,(19):47-48
<正>在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背景下,高校需要转变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会计专业是高校应用型技能要求极高的专业,因此,高等学校需要转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加强社会会计人才的需求调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使其能够有力地进行就业。会计专业需要加快产学研建设,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模型构建,  相似文献   

17.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一门新开设的面向本专科层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劳动教育课程有助于充分发挥课程导向价值——“以劳育人”。本课程旨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此背景下面向医学生开展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深化医教协同的内在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体现,以及医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主观意愿。鉴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医学院校应以引领学生价值观念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通过打通教育渠道、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载体、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等措施,落实“三全育人”要求,形成协同育人氛围,发挥实践育人功能,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提升思政育人效果,让教育更具力度、更富深度、更有温度。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下,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心理育人,其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影响,应使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心理育人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提高大学生思政教学的认同感与接受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同时,其还可以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使思政工作“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成为可能。心理育人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理念方法上的借鉴,增强育人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实现育心与育德的充分结合。基于此,本文将具体探究心理育人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以期能促进高校思政教育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舒一  孙蕾 《人才瞭望》2022,(19):21-23
<正>高校作为育人的沃土,为党和国家培养各类人才,但也需要充足的“养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思政会议上提出,高校要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而思考,将思政教育贯穿高校的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的贫困生是一群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对他们的关怀和帮助不仅仅是精准扶贫的问题,还是资助育人问题。因此,如何将高校的资助工作由“经济资助”转型为“以育人为主、经济资助为辅”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扶困”必须“扶智”“扶志”,是高校学生工作团队一直以来所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