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与表现.一方面,它为青年精神生活的理性构建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现代性社会化的后果使青年的精神生活世界变得多元而复杂,价值观与文化的多元化使青年感到迷茫并逐渐产生异化现象,传统与现代精神生活的断裂日益明显.现代性背景下青年精神生活遭遇了价值取向功利化、道德信仰虚无化、心理生活自私化和文化生活庸俗化等困境.探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层面和音年自身两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依托于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等新型数字科技之翼,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迈向了一个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一社会中,异化现象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对消费观念进行了新塑造,算法指令的生成引发消费内容的私人定制化,数据平台的产生促成消费生态的重新架构,数字技术的普及致使消费主义的大肆泛滥,消费趋于盲从;对日常生活进行了全覆盖,其连续性与稳定性逐渐被数字信息的狂轰滥炸打破,呈现碎片化样态;日常生活的惬意与宁静逐渐被数据与算法的推送与订阅打破,显现出平庸化样态;对精神世界进行了新渗透,个体思想日趋浅薄空疏、大众审美日趋媚俗粗鄙、精神世界日趋虚无。厘清西方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在消费、生活与精神层面产生的异化现象,对于我国今后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避免异化现象的产生具有重要的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3.
数字文化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异化的文化消费观和价值观,表征出文化消费意识畸形化、文化消费产品符号化、文化消费精神娱乐化、文化消费话语隐性化等多元样态。同时,随着文化消费主义在数字空间的不断弥散,其对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危害日渐凸显,主要表现为磨灭精神生产的客观性、减损精神产品分配的公平性、弱化精神交往的深度互动性、阻碍精神消费的整体延续性等。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为消解数字文化消费主义的现实危害,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需筑牢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公平享有的主流价值阵地,创作契合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数字文化产品,营造凝聚人民精神生活共识的清朗数字空间,形塑促进人民精神生活意义达成的数字文化消费观,从而持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4.
加速社会理论作为极具原创性的“社会诊断”,揭示出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加速逻辑。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加速的特征更加显著,由此导致社会的时间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并引发情感结构的同步调适。时间的绝对优越性、高流动性与匮乏感,直接影响着数字环境下个体的生命体验,进一步激发了包括焦虑、倦怠、无奈等情感样态的情感现代性表征,加剧了情感异化。如何抵抗这种情感异化,走出加速社会的情感旋涡,需要从生活实践与理论批判等维度予以回应。  相似文献   

5.
“摆烂”是一种当事人自暴自弃、放任自我、任由事态发展的“反向认同”行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摆烂文化”是一种以“逃避可耻但有用”为价值取向的时尚实用主义、精致利己主义处世态度与应对方式。它是青年群体在面临理想与现实、付出与收获、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差距时产生的复杂社会心态的集合体,其中既有“屌丝”的戏谑自嘲、“恶搞”的解构反讽,又有“葛优躺”的消极颓废、“佛系”的无欲无求,还有“废柴”的自卑挫败、“躺平”的犬儒逃避。可见,“摆烂文化”折射的是青年群体在面对困难和遭遇挫败时所生发出的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和普遍的失控感。“摆烂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呈现出抵抗竞速社会的时间暴政、疏解内卷蔓延的努力失效、建构暂逃困境的反向认同等意识形态旨趣。在网络狂欢制造的“我摆烂我快乐”、技术迭代衍生的数字劳动新形态以及功绩社会成果量化和数据计算评价方式的合力作用下,“摆烂文化”呈现出“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精神异化、“比烂游戏”和“数字玩工”的劳动异化以及“自我压榨”和“自我剥削”的自我异化等意识形态症结。对此,主流意识形态应立足青年多元需求,出台相关政策制度保障青年成长发展,以对话包容的新姿态引领青...  相似文献   

6.
元宇宙是基于高速互联网与全新数字化交互技术,是未来融合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一种全新的深度交互和社会体验,有望重塑未来社会关系与经济秩序的技术体系。元宇宙概念快速“破圈”传播并在多个行业前瞻预研中持续走热,也为文化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升级路径。对元宇宙的全真互联与虚实融生的体验革命在文化数字化场景进行前瞻探索,在依靠技术革命释放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拓展和变革了社会关系。同时,以理性思维和文化视角审视未来数字社会下文化产业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并做出调控,对文化在虚拟与现实空间的融汇共生具有建设性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家沈从文与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创作分别立足于“湘西世界”和“约克纳帕塌法天地”,两位作家一生都在致力于挖掘、揭示这两个文学世界所蕴含的本土文化特质,以期对现代社会精神价值的构建提供一种参考,同时对其负面价值意义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反思和批判。尽管存在着种种差异性,两位作家都表达了对人性自由的张扬,对摧残、压抑人的情感欲望等异化力量批判的共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范畴和创新发展,是人民共同期盼之美好生活的重要维度。其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价值追求,是对近代以来“积贫积弱”与“艰苦奋斗”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物”融合发展的应然之义。全社会精神文化资源富足丰裕、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健康充实、人的精神境界崇高、全民族高度文化自信构成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想样态。为此,应加强精神文化供给侧改革,应需供给优质精神文化资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精神文化发展成果共享;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筑牢共同价值信仰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非遗新青年”与生俱来的数字素养,使其成为数字化语境中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青年力量。非遗新生代传承人、非遗所属社区青年、非遗青年爱好者藉由数字化行动者、数字化实践者和数字化倡导者的实践路径而共同集结为“非遗新青年”,以数字增能的方式完成了自我效能、人际扩展和社会观照与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及发展之间的同频共振。除此之外,大量非遗青年多元利益相关者得以涌现,并在非遗数字化价值共创过程中,从不感兴趣的“旁观者”到随波逐流的“追潮人”再到身体力行的“守护者”直至成长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人”。非遗新青年正在以“和而不同,异而相融”这一全新的路径指南及价值主张切实益助着非遗的适应性赓续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青年价值观的建构依赖于青年所处的文化情境与青年心理机制的内在契合。由于青年自身的特殊性,精神文化成为青年价值观建构的主导力量。当代精神文化在塑造青年价值观的同时,还存在诸如:传统文化价值意义消解、大众文化价值意义弱化、主流精神文化缺失等不完善之处。因此,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因子、不断提升大众文化的价值意义、积极发展我国主流精神文化,对于有效校正青年的价值航向,促使青年价值观由实然走向应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元宇宙”的横空出世不仅伴随数字经济发展和内容技术革新,随着其生态版图的扩张,文化帝国主义也开始尝试掌握并控制“元宇宙”拟态环境中的“信息真相”,从而进行文化侵略与渗透。基于“元宇宙”技术媒介创构的拟态环境,文化帝国主义依托其虚实交织的时空场域得以隐蔽地“野蛮生长”,本质上是超越技术又附着在技术之上的价值观、领导权、话语权等西方意识形态输出。这种文化“同质性”输出一方面不断削弱民族国家的主流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它加剧了社会分化和人际隔阂,特别是青年社群作为“元宇宙”的主要受众,沉浸式体验与“无限制”自由正在宰制青年核心价值认同异化趋向。因此,必须高度警惕“元宇宙”媒介拟态环境中的文化帝国主义倾向,辩证看待其带来的经济利益和文化风险二者间的关系,构筑文化安全的防护网。  相似文献   

12.
犬儒主义是当代青年精神生活异化的一个表征。当代青年之所以出现犬儒主义倾向,主要是由于传统的社会文化基因、微时代的网络文化冲击、科学技术自身的悖论、市场经济的资本逻辑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应。犬儒主义无法成为青年人精神生活的栖居之地,对个体及社会带来诸多影响。要超越、消解犬儒主义,需要从改善青年人的文化环境、给资本划定界限、以启蒙对抗犬儒、推进社会正义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尝试从数字戒断的观念入手,剖析数字媒体生态与人在行为、心理和精神等维度深度交缠的症候,反思数字信息生活被科技资本主义逻辑支配的现状,并从人本主义和公共性价值理念出发探索在数字时代重建人的文化自主性的实践路径。研究认为,数字媒体生态的基础设施化、自动化和情感化三种结构性特征导致媒介依赖的普遍存在,而数字媒体对公私领域边界的破坏、传统社会层级的“数字复制”,以及媒介生态“情感转向”下人的文化能动性的觉醒,则是数字戒断的直接动力。当下流行的数字戒断运动在本质上是将“断联”商品化,而真正有价值的数字戒断实践应通过恢复媒介间性和重建专业主义权威的方式在技术环境与人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连接。  相似文献   

14.
数码产品作为承载、展示、传递数字信息的物质载体,在视觉建构上具有重视外观审美、以互动界面连接不可见的内部信息和可见的外部结构以及通过创造“虚拟环境”来引发全新的视觉体验等特性,不仅形成了视觉吸引力,而且深化着人们对数字化世界的凝视、感知与依赖.同时,作为数字化世界的物质文化符号,数码产品还表征了新电子表现主义、信息化生活方式和科技消费潮流等文化现象,传播了数字化生存方式的文化意义.在以视觉为主导形式的社会中,数码产品是一个集艺术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视觉文本.  相似文献   

15.
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本文阐述社会学的“科学”和“人文”的双重性格。作者指出,尽管作为科学的社会学具有学术和社会现实价值,但社会学学科的价值,不局限于这种工具性。社会学的科学理性的精神,本身是一种人文思想,而社会学的人文性及其在“位育”中的重要作用,又说明社会学研究要注意培养深的社会思想和人文精神,发掘文化的宝藏。文章特别关注如下论题:(1)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论述,对于社会学概念形成的参考意义:(2)精神世界在社会形成中的作用;(3)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社会构成的过程;(4)“意会”对于文化理解的重要性等。从这些论题出发,文章还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探讨了现代社会学缺史的文明史研究对于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转型与时代更迭的背景下“,躺平”一词风靡网络,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新型社会样态,映射出当代青年在积极与消极之间摇摆不定的矛盾性心理与差异化行为“。躺平”具有的寄生性和依附性意味,侵蚀青年的奋斗精神。消解“躺平”需要国家、社会、高校等加强对青年奋斗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多维合力重塑社会心态,构建新时代奋斗精神,构筑纾解路径,助推青年从“躺平”到“起来”、从“躺起来”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强起来”,构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奋斗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人类生活世界的时间是社会化的亦即文化性的时间。其中,时间与文化相互建构,形成时间的文化规范与文化的时间秩序。因此,社会文化生活、文化现象有了时间性的样态和特征,谓之“文化时相”。它表明社会文化在不同的时间秩序、时间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状态、特质,亦即不同形式的文化生活具有不同的时间范式。文化与时间的这种互规定机制,既体现在主体认知的理性跃升与修为的人文化成中,又展示于文化传承的遗传性获得与获得性遗传的交互作用中。对文化时相这些重要样态、机理,从文化-时间的交互建构关系中做出学理解析,是深化对于时间文化学和文化时间论学术探讨的重要致思之路。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社会人的历史实践所创造和受益并依赖人与社会生活而发展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形态。文化的历史积累构成了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文化历代递传的历史连续体。这一历史连续体由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要素构成。文化传统对于后续时代的文化建设具有历史本体价值、理论认识价值和现代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出生、成长于互联网普及之前且现已进入中老年阶段的“数字移民”,在数字技术应用、数字媒介素养和数字文化理解方面,均与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数字原住民”有很大差异,也决定了“数字移民”在当下数字化生存环境中必然面临再适应和“再社会化”的挑战。从技术应用、社会行为和文化认同等三个维度对“数字移民”数字化生存适应性进行观察,发现“数字移民”在技术的生活场景应用与数字交往等方面适应性较好,在文化认同层面适应性最差,“数字鸿沟”仍然存在且不断加剧。系统性的媒介支持一方面能够帮助数字弱势群体追求美好数字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媒介技术公共价值实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李白的饮酒诗反映了作者本人极其复杂的文化心态。对于李白 ,痛饮狂醉不只是一种外在的生活方式 ,更是其内在精神的具体体现。通过饮酒 ,诗人宣泄、消解了因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独立人格而将自我与现实社会对立起来所产生的悲愤情感 ,并企望在醉的幻境中超越异化的现实世界 ,重新找到生命的本然 ,肯定自我的存在 ,实现自我人格 ,体验人生之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