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露 《国际公关》2023,(8):176-178
乡村振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国家战略,乡村美食类短视频有助于宣传乡村文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本文在抖音平台上选取了部分乡村美食类短视频内容为研究样本,以媒介景观理论为切入点,分析走红的乡村美食类短视频在媒介景观上的呈现。以及消费社会下,当“好看”成为视频行业竞争的关键词时,乡村美食类短视频内容被异化,以及过度追求商业利益所带来的同质化、功利化和商业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郭强 《国际公关》2023,(16):164-166
短视频赋能乡村振兴已成为社会共识,在乡村振兴中用好短视频这种乡村话语构建的全新手段,是对乡村话语体系的一种全新补充。本研究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以短视频内容及技术为切入点,从成因、空间、时间、载体等角度出发,采用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探析乡村振兴语境下短视频对乡村话语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3.
乡村形象是国家形象的子系统。乡村是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重要场域,但以往国际传播多从城市视角出发而聚焦乡村空间的国际传播研究尚付阙如。全球乡村建设实践和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聚光灯由城市转向乡村。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提出了现实空间感知、表征空间构想和传播空间实践的乡村国际传播分析架构。首先,乡村空间承载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主体实践,从“自然景观生成”“人文景观传承”“主体生活实践”三个维度感知乡村空间现实。其次,从文化、伦理、景观、产业四个方面表征乡村空间,建构国际受众对于中国乡村“底蕴深厚、乡风文明、景观民居、民富村兴”的认知图式。最后,从寻求乡村建设共识、建构乡村话语体系、贴近国外受众需求、唤起受众情感体验、主体视角下的微观叙事、赋能乡村短视频传播等方面提出中国乡村形象的国际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技术使乡村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播。以抖音短视频平台粉丝量前20的新农人为研究对象,以参与式观察、实时视频作品互动追踪为研究方法,得出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乡村文化转化与创新传播的类型,包括对乡村仪式、农耕文化、乡村饮食文化及乡村传统工艺的转化与创新传播。抖音短视频对乡村文化转化与创新传播实践的成效包括乡村文化传播主题与内容多元化、构建乡村文化产业新链条、助力乡村振兴和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但是,当前乡村文化转化与创新传播还存在传播主体媒介能力有待提升、传播内容失衡和传播渠道单一的问题。对此,通过提高乡村文化传播主体的媒介能力、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要素和打造乡村文创IP,拓展乡村文化转化与创新传播的渠道等路径促进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传播。  相似文献   

5.
三农类短视频作为“新时代文本”,为展现乡村生活、助力乡村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途径。运用田野调查法、数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对三农类短视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之下,三农类短视频的发展正逢其时,具有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重塑乡村生活图景、拓宽农民致富渠道的价值意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探索通过优质创作,提升短视频内容品质;凝聚合力,搭建多主体参与平台;经济变现,开辟多元乡村产业链;增值服务,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等路径,让乡村资源借助短视频形式获得更大范围内连接与传播,以期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兴旺。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抖音短视频极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催使消费模式新转型,不仅促进了消费的可持续发展,还带来了“短视频+振兴”的消费新模式。“短视频+振兴”模式的出现,为我国乡村振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积极响应了国家全面打赢脱贫攻坚的政策号召,为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支持。本文就抖音自身特性、短视频平台对乡村振兴的积极意义、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路径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提要]本文从空间理论的视角进入,思考亚丁景区的多元空间实践背后所蕴藏的并行逻辑及其现实意义。首先透析稻城亚丁景区成为“网红打卡地”的空间生产进程,其浪漫化、景观化的表征空间生产与地方意义网络呈现出区隔状态,景区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面临着困境。但在实际的空间生产中,两重“并行空间”,一是表征空间与实践空间,二是游客空间与本地人文化空间。这两组重并行空间内部并非区隔割裂,而是持续进行着辩证互动。本文认为,亚丁的“并行空间”实践具有丰富的样态,能为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提供丰富的建构与话语资源,塑造具有矛盾和张力的新型空间想象,为社会主义空间生产创造可能。  相似文献   

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被视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现有研究主要强调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性,忽略了发展过程中实际主体互动,造成了乡村社会重构。研究发现,乡村社会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权利空间,因受政府力量及资本力量的介入被重塑,造成旅游空间与乡村社会权利空间之间的结构性张力。从而导致农民的基础生产生活空间使用权、旅游经济分配权及公共资源享有权被资本主体吸纳,造成农民权利空间的挤压。而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实践,关键是要“目中有人”,保护农民的权利空间,应基于“平等”和“共享”的权利保障原则,探索出既能推动产业发展又能维护农民乡村权利的协调包容发展路径,从而促使产业发展有效契合乡村振兴目标。  相似文献   

9.
数字治理:数字乡村下村庄治理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空间为手段,构建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数字治理,能够提高乡村数字化治理能力,推动乡村治理转型。数字空间的乡村治理运作改变了乡村治理的内容和形式,突出体现为完善村民协商自治、促进治理权力多元化、构建村民集体身份认同。同时,数字乡村建设运用数字信息技术,重构传统乡村治理,促使乡村治理主体增能、治理方式创新和治理共同体再造。数字治理以治理信息化为基础,提高了乡村治理效能,但也会产生数字负担,增加治理成本。因此,数字治理要合理运用数字评价系统,以改善村民生产和生活为目标,提升村民“数字素养”,不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10.
城乡快速变迁背景下的空间、物界、行动、时间、自我异化共同催生了乡愁,促使人们踏上“寻根之旅”。乡愁表现为人对于特定的空间、他人以及自我的眷恋却又无可奈何的疏离。人与博物馆在真实的互动中产生的记忆、情感、对照以及体验纾解着城乡快速变迁背景下的乡愁。游客通过参观乡村博物馆再次将自身编织进地方、人际和自我的网络之中。因此,在城乡快速变迁的背景下,以乡村遗产、民风民俗、建筑、生产生活方式为展示内容的乡村博物馆,可以成为游客排遣异化、寄托乡愁的重要场所以及城乡文化、情感双向流动的接触地带。文章中所提出的异化、接触、博物馆化的真实等范畴有助于博物馆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也为乡村博物馆旅游、休闲的发展提供了相关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治理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长期以 来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安徽省大圩镇在乡村治理路径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乡村治理“五合模式”。大圩 镇乡村治理“五合模式”是指以农村基层党建“聚合”为引领、以乡村治理空间“融合”为平台、以乡村治理主体“联合”为依托、以 乡村治理方式“结合”为抓手,以回迁村社居民“和合”为目标的乡村治理实践创新,解决了基层党组织弱化、党委政府权威和公 信力降低、居民参与不积极、社区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大圩镇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基于TOE分析框架,构建了包括8个观测变量和30个测量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检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效果。通过对14个农业农村部评选的“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研究发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能够重塑乡村治理场域,实现乡村治理结构再造,拓展居民参与渠道,赋能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从而助力乡村实现有效治理的目标。但同时,数字技术也会造成一定的乡村治理负担,表现为数字技术的功能“收缩”导致内容生产的行政化,数字技术的社区分化引发内容生产与需求的分离,数据指标硬化和治理内耗引致数字技术的悬浮化,治理主体间的数字鸿沟导致数字技术的挤出效应。为此,需要以“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重新审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超越对“数字技术”过度技术化和行政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在乡村转型、短视频普及背景下,乡村初老女性正在成为短视频社交网络中最活跃、另类的群体。基于福柯的话语理论,乡村短视频中主要存在基于家本位观念和过日子实践的传统话语,以及基于个体主义观念和个体利益欲望最大化实践的现代话语。初老女性的网络展演可谓是在两种话语互动中的自我技术,即通过现代话语下突出容颜、身体和才艺的直接表演,以及传统话语下对家庭和村庄生活幸福和谐的间接呈现来建构一个有别于传统贤妻良母的出众、美丽、理想化的现代女性自我。这一自我技术虽促进了乡村以及乡村妇女的现代化转变,但亦要警惕乡村初老女性在短视频中的沉迷、身份误同、免费数字劳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取线上参与观察与实地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探讨在相互交错的各个场域中返乡创业青年的短视频实践及其赋权机制是如何构建的。研究发现,智能算法已嵌入到赋权过程中,并重塑乡村社会权力秩序。返乡创业青年利用新媒体,在个人心理、集体实践与社群组织等层面实现了赋权。多元行动者云集、多维度媒介组织协作与乡村振兴话语传播体系合力推动了返乡创业青年的媒介实践。在深度媒介化时代,返乡创业青年的赋权是一个绵延波动与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因此暗含着一个“再赋权”的过程。再赋权体现了去中心化、去二元论的认识论,强调技术不是外在于主体的客观之物,而是互为主体的相互勾连。再赋权机制作为一种内力与外力交织互嵌的“共赋”模式,呈现出从个人赋权到社会赋权、技术逻辑到实践逻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移动互联时代的自媒体正迅速成为乡村发展的关键变量,“无名者”的出场让乡村的媒介化趋势日益凸显。媒介与乡村社会的研究拓展,需要探寻乡村媒介实践的不同场域,同时将媒介化视作一个“元过程”进行一般性的理解。“实践—生活—结构—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性解释框架,可以被用来考察乡村媒介化的现状以及贯穿其间的媒介逻辑。自媒体实践案例表明,乡村的媒介化存在三方面的经验证据:一是个体生活样式的变革;二是资源分布结构的转型;三是文化生产逻辑的转向。自媒体作为一种“元资本”对场域内其他权力形式的放大效应,是贯穿乡村媒介实践的底层逻辑。媒介化乡村的反思与建构需要着眼于三点:一是从“我们”的主体构成出发,构建以自觉性、反思性、创造性为内涵的媒介实践智慧;二是解构并重构乡村的真实性,以矫正乡村社会关系的过度虚拟化倾向;三是从“元治理”结构出发,建立呈现与控制并举的乡村信息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语境中的“同乡同业”尽管与城镇化有着莫大的关联,更多体现了对“城”的影响,但在乡村振兴的今天其对“乡”的作用也日益被重视。从类型研究视角将“同乡同业”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聚集生产”型、“聚集消费”型、“分散消费”型和“分散生产”型四种。不同类型的“同乡同业”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不同。“聚集生产”型往往通过在地特色产业、人才的回流等推动乡村兴。“聚集消费”型更多是通过回乡消费或者向家乡捐款、资助等形式贡献于乡村。“分散生产”和“分散消费”型则结合了上述两种类型的作用,其在外发展的状况使得其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与“聚集消费”型相似;而其创立在地品牌、在家乡开拓原始产业形态的状况又使其具备与“聚集生产”型相似的作用机制。不同类型“同乡同业”要想充分发挥其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政府的引导机制将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微时代”媒介技术使得“Vlog”移动短视频成为一种魅化的时间流而展开着“现时性”的人类学参与观察,而“情态”则主导并规定着这种以表述“他者”为中心的数字化影音叙事。在此,时间作为“Vlog”移动短视频的生成性本源,勾连着主体的内在体验与文本的外在形制;而空间则给予了视频文本作为一种影像民族志的场景参照,它既表征着他者化的生存样态,同时也在媒介与资本的共谋下形成了以“景观”为中心的空间拜物教。在此基础上,“Vlog”移动短视频在时空叠合中让观看的主体进入一种程序化的媒介仪式,进而获得了沉浸化的观感体验;这不仅指向一种以“注意力经济”为核心的劳动生产与资本增殖,也迫使我们反思“人”作为“类”在数字化媒介生存中面临的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乡村旅游业发展简史,可以发现,“农家乐”和“洋家乐”是两类具有典型性的消费产品形态,而“关于乡村消费的性质,需要置于乡村消费方式持续变化的情境之中加以探讨”。基于消费社会学关于旅游和消费的论述以及在四川、浙江的实地田野调研,着重从“场所”重构暨“消费”重构角度揭示了乡村旅游类别化产品的体现方式(外形和含义),进而结合旅游业发展新态势,提出更有助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教学空间作为一种特殊而微观的空间存在形式,内在包含了空间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心理性,由此构成了教学空间的“一体三面”。在对教学空间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以空间的视角对乡村学校教学空间加以审视可知,乡村学校教学空间存在教育空间“脱域化”、空间资源闲置、网络空间建设滞后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钳制了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水平失衡。改善乡村学校教育环境,需要拓展校外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高效利用空间资源,加强网络空间建设、实现乡村学校教育空间智慧化。  相似文献   

20.
采用参与式观察法与半结构式访谈法,从物质空间维度和意义生产维度出发,实地考察乡村幼儿园户外空间生产状况。结果发现,乡村幼儿园物质层面存在“无教育者参与”的空间设计和“无系统规划”的空间改造,意义层面存在“少有效利用”的教师运用和“缺教育支持”的儿童体验等问题。研究建议教师、家长与幼儿应当共同参与到幼儿园户外物质空间生产过程,借助乡村自然资源的优势,发挥户外空间场域的育人功能;教师应重视儿童的空间体验,提供及时的教育支持,赋予乡村幼儿园户外空间多彩的意义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