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究其原由,两次危机均起因于资本项目的崩溃。由于货币错配现象在企业和银行中的大量存在,一旦本币急剧贬值,随之而来的并非出口的繁荣而是大规模的破产浪潮,并将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货币错配的存在还使新兴经济体在货币政策和汇率制度的选择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因此,我们应警惕我国的货币错配问题,注重汇率安排与资本项目改革的协调性,不断完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和外生性的实证分析发现,货币需求是影响我国货币供给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外汇占款、固定资产投资、银行信贷和消费需求是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国应基于货币需求来实施货币政策调控措施,以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其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效力.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货币理论中 ,货币是否中性 ,即货币政策是否有效 ,一直是西方经济学争论的问题。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中性 ,但更多的经济学家持货币非中性的观点 ,即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考察货币在中国货币政策调控中的作用,本文放松了货币在效用函数中的可加性假定,将货币引入到经修正的 IS - LM- BP 模型中,估计其对于主要经济变量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货币在反映总需求和总供给的 IS 曲线和菲利普斯曲线中均不显著,且随着中国货币政策改革的不断推进,货币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处于一个不断减弱的过程。基于此,认为货币当局应加快从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转变的进程,改变目前主要倚重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近几年来东亚新兴经济体的特殊货币错配现象——净外币资产为正数的正货币错配。正货币错配的出现与东亚的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虽然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净外币资产为负数的货币错配风险,但正货币错配的逆资产负债表效应、美德两难效应等已经阻碍了东亚经济的健康发展。控制正货币错配风险,既需要国家货币金融管理的完善,也离不开东亚区域的货币金融合作。 相似文献
7.
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错配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新兴市场国家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无法避免货币错配问题.本文在初步估计新兴市场国家货币错配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货币错配的形成原因及其对一国金融安全和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控制货币错配积累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货币起源和信用贷币两方面说明马克思的内生货币理论,同时试图通过结合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理论,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证明马克思的内生货币理论更具有优越性。最后,在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货币政策的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以来我国发生了通货膨胀,我国中央银行12次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4次提高基准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但是,我国的通货膨胀不是需求拉上通货膨胀,而主要是进口成本推进通货膨胀,另外我国经济还存在收缩的风险,继续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但对抑制通货膨胀作用有限,而且还有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因此,我国政府的政策重点应该转向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降低进口能源和原材料的成本。 相似文献
10.
基于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的货币规则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家龙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3):37-40
我国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的主要原因是货币的内生性、金融创新、民间信用发展及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双目标弹性货币政策规则是避免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较好的货币政策规则。 相似文献
11.
12.
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由于受短期目标的约束,以及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偏差和货币政策工具与政策调控时机选择不当,政策信息披露不及时等,都有可能误导公众预期和增加市场不确定性,从而引致货币政策操作风险.通过建立货币条件指数,并考察其实际值与均衡值之间的离差状况,结果表明货币条件指数及其缺口可用于间接测度政策操作风险的大小,所得到的风险指数可作为宏观调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货币需求研究中 ,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是对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及货币政策需求管理的分析缺乏系统性 ;另一方面是对于该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较少涉及 ,特别是对于我国货币政策需求管理问题的研究更为鲜见。本文认为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其标志是货币需求函数公式的演变。货币政策框架及政策变量的选择是跟随其主导理论而变化的 ,在政策框架及政策变量的选择上 ,应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而改变和修正。要进行货币政策的需求管理 ,就要求货币需求总量是可测的 ,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和总储备金的控制要有垄断性 ,货币政策目标要有稳定性 ,在利率政策上 ,利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并从真实利率出发。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我国的金融压力指数,并采用GMM方法对加入金融压力指数的货币政策规则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利率的估计值能够很好地拟合名义利率的波动路径。进一步通过计算各变量对名义利率变动影响的方向及大小,发现虽然利率对金融压力指数单位变化比较敏感,反应系数最大,但是金融压力指数对利率调整的总贡献值却是所有变量中最小的。我国的金融体系有着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 点。本文以宏观经济为背景,从短期和长期促进经济增长的不同动力、货币供给量中介目标 的作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三方面,分析了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并从提高政府信誉 、增加货币供给量、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与其它宏观经济政策配合角度,提出了提 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6.
王腾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6):38-41
货币宏观调控权是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现状与走向的一项决策与执行的权力。它是一种特殊性的权力类型,即是一种由政府行使的缺乏强制力并具有一定自主性的"准权力",它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准备金与基础货币。这种权力的实现需要通过建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来解决。 相似文献
17.
宏观经济学的一个焦点问题是货币政策规则问题:货币当局是实行相机抉择政策还是根据预先确定的规则实行系统性政策? 本文通过对货币数量规则和泰勒规则计量分析比较表明,数量规则适合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更能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同时对该规则的适应性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源于西方货币理论的货币政策,必然出现只注重流通中的货币而忽视经济实体运行的理论异化。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认为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供给内生于经济实体运行,货币政策一定要建立在对实体经济调节的基础上,没有商品流通领域的结构调整,仅仅依靠宏观调控不可能解决经济中的顽疾。金融危机以来的中国货币政策实际效果表明,只关注流通领域的货币政策是有缺陷的,这也是马克思货币理论对现代货币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欧美等国家中央银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使得全球经济从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转变,甚至可能发生恶性通货膨胀.面对通货膨胀压力,我们要未雨绸缪地调整货币政策,将提振经济和预防通胀反弹作为宏观调控的兼顾目标,谨防经济复苏后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20.
中国货币政策非中性——货币—产出的因果关系和影响关系检验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货币—产出之间的影响关系涉及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需求管理政策的可行性。我们对货币—产出之间影响关系的一些典型化事实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统计检验 ,发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化事实在我国经济运行当中并不成立。这说明在目前实行稳健性货币政策的过程当中 ,我国货币政策的非中性原因和政策传导机制具有与政策工具和市场条件相关的特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