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卜生与萧伯纳是欧洲戏剧现代进程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萧伯纳在其《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中,把易卜生戏剧的主题认定为"理想主义者批判",指出易卜生的戏剧讨论技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萧伯纳创造性地误读了易卜生,并从其思想艺术中汲取力量,走上了自己的戏剧之路。萧伯纳早期戏剧的理想主义者批判,矛头针对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道德风尚,20世纪后,则指向各种禁锢心灵的意识形态力量。通过"讨论"的系统应用,萧伯纳使戏剧从重视外部情节的冲突,转向表现思想观念的冲突。这种"萧式观念剧",超越了易卜生,引领了欧洲现代戏剧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1944年春天,田汉、欧阳予倩,瞿白音和熊佛西等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下,灵活地通过合法斗争,运用了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中心之一的桂林市,举办了一次规模巨大、范围涉及西南五省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国近代戏剧艺术运动史上一个划时代的空前壮举,也是我国近百年来最大的一次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3.
契诃夫对奥尼尔的戏剧艺术产生过重要影响。二者的相似之处是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精彩情节;人物都耽于幻想,逃避现实,缺乏意志,无所作为;晚期剧作动作性都很弱。从奥尼尔对契诃夫的戏剧作品熟悉的程度和赞赏来看,这种相似并非巧合。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尤其是晚期戏剧,继承和发展了契诃夫戏剧的内心现实主义。就戏剧艺术而言,它可以和契诃夫的戏剧媲美。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是同辈人,虽相隔天涯海角,但相似之处颇多,差异亦显著,两位都集中反映了当时的中西方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审美心理以及戏剧艺术实践等方面的区别。现从戏剧艺术、文化背景及其代表作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了解各自的创作、中西方社会文化及戏剧差异,对跨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话剧就其本性来说,是动作的艺术,如果从其表现手段来看,也可以说是台词的艺术。话剧的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而体现人物内心动作和戏剧动作的最基本形式是对话,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一个剧本的成功与否,关键在对话。 《雷雨》这部不朽名作,之所以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原因正在此。本文就是想从《雷雨》中的对话来谈谈它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6.
现当代戏剧纷繁复杂、昙花一现的各种形式也反映了在“现代性”的“解构”和“重建”的双重取向之间,艺术主体心灵的浮游状态。从艺术的主体心理动因角度,对戏剧艺术的发生、发展及其现代状态进行史论方面的探讨,可见人类主体心理需求是戏剧艺术形态的内在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7.
早期话剧是在西方话剧影响下的产物,但从戏剧审美观、编剧方法、演出形式诸方面来看,却与传统戏曲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与当时急剧动荡的社会现实、传统文化的巨大惯性、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早期话剧的草创者虽然没有意识到话剧创作、演出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但却以他们最早的话剧活动提出了这一戏剧理论和戏剧实践领域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完整的戏剧教学应该兼顾剧本文学与剧场艺术,但从国内几个综合性院校兴办戏剧学专业的现状来看,由于教学软件或硬件的缘故,大都以戏剧文学为权宜。戏剧一旦转向戏剧文学,剧本则成为"戏剧"的中心,剧本创作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总结了自己在戏剧创作教学中一些心得: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灵环境到精读经典剧作;从播放戏剧影片溶入剧作法讲授到学生分角色朗读台词体会对话;从剧本提纲构思到戏剧对话写作,最终完成个人的戏剧创作。  相似文献   

9.
自然主义戏剧是19世纪后期欧洲剧坛出现的一种影响显著的思潮和流派,反映了当时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对文艺领域的渗透。它主张以实证哲学的理论和生物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法则体验和描写生活、表现人物性格和事件,并借小剧场运动的助力,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就,为戏剧叙事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不少饶有价值的基质。自然主义戏剧叙事的特征体现在:以科学实验的态度和方法刻画社会和人物,客观、细微地观察和记录现实生活,舞台艺术讲求高度逼真和日常生活化。自然主义戏剧叙事在颠覆传统戏剧观、催生新的戏剧形态、推进西方戏剧的现代转型方面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戏剧工作者的一员,夏衍的戏剧创作和戏剧批评不仅强调剧作家要在"真实性与必然性"的原则下描写现实中自己熟悉、关心的人和事,还以激励全国人民投入现实斗争为目的,提出"艺术为抗战""艺术为人民"的宣言。在这种"真"与"哗"相统一的戏剧观的基础上,夏衍又提出了要建立一种民族的大众的新的戏剧形式。对夏衍戏剧观的认识不仅对于研究20世纪中国的戏剧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于当今戏剧创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宗教戏剧是一种用戏剧样式敷演宗教信仰观念、膜拜对象、行为实践和情感体验的历史文化现象。本文以西南地区比较流行的傩坛和傩戏品种为例 ,比较全面的阐述、论证了佛教对西南傩坛、傩戏的影响。民间广泛、宽容、兼收并蓄的民间宗教信仰 ,孕育和催化了中国戏曲艺术 ,特别是象中国西南地区傩坛、傩戏这样的宗教仪式戏剧的发育和成长。  相似文献   

12.
荒诞派戏剧是二战后流行于西方戏剧舞台的重要流派.代表性作家贝克特和尤奈斯库通过貌似荒诞怪异的故事和人物,对现存的社会价值观、政治道德秩序以及传统人际关系的异化进行了嘲弄、批判和鞭挞,代表了当时西方思想界对在经历了二战浩劫之后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反思与追问.荒诞派戏剧吸收了当时先锋艺术的成果,对西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28年4月底,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组建中国红军第四军。从人数上看,这是一次规模很小的会师,两支部队会师后,人数才不过万人左右。但从她对中国革命的进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来看,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会师。她加快了井冈山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壮大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力量,并最终实现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建立了新中国。  相似文献   

14.
艺术的诞生经历了三次分离。第一次是作为一个精神环节从原始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从原始精神生产中分离出来,第三次是作为艺术生产实现自身精神环节和物质环节的分离,即创作与欣赏的分离。由此产生了"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纯艺术",在此之前和之后的则分别是"前艺术"和"后艺术"。后艺术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回到史前艺术的状态,成为无所不在、无人不能的美化环境、美化人生的"艺术化生存"。  相似文献   

15.
略论"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启蒙运动和新文学的迫切需求,文学翻译得到高度重视,戏剧翻译当属其中,并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达到了启蒙民众、救国救民的目的,也丰富了对戏剧体裁的掌握。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既包括当时进步知识分子追求民主自由等观念的政治背景,又包括一定的文化背景,即中国文化、文学、文学观念均处于转型期,对戏剧翻译的需求应运而生。“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的主要特点有:作家在翻译外国作品时均采取了颇为“自由”的翻译手法;他们所选取的外国作品主要以浪漫主义为取向;这一时期的作品均取自西方一流文学大师的作品。“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意义,无论从艺术形式或思想内容而言,中国现代剧作家的戏剧都从翻译中获得了创作灵感,并将这一外来影响和本土创作结合起来,从而奠定了自己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6.
话剧在上世纪80年代的变革和转型与当时的"戏剧观大讨论"休戚相关,话剧的成长就是在一次次碰撞和互动中完成的。这次讨论最初的范围主要集中于对"戏剧观"定义的不同理解,还有关于写实和写意以及"假定性"等具体问题;后来讨论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最初的定义,开始从美学、心理学、观众和民族文化等角度来切入论争的话题。这场讨论为话剧多元共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坚实的现实基础,但如果想还原当时鲜活的历史场景必须依赖于真实细节的扫描。唯如此,才能倾听到历史的声音,也才能追忆失去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美源自理性”正是布瓦洛诗学的艺术启蒙之思及理论经验主张。事实上,作为新古典主义文论的代表作《诗的艺术》主要是一本以古希腊、罗马优秀杰作为典型模范而批评当时流行的低俗作品为特质的著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当时社会戏剧文艺创作上奉“理性”为赏心悦目、生趣遣怀、快意称道等审美规范症候现象的趋势呈现和环境影射。若以一种知往鉴今的视野来看,作为古典主义美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布瓦洛凭着《诗的艺术》所阐述的古典主义诗艺创作的法则与特征,却打破常规地歌颂了“理性至上”的文艺创作审美理想和“崇高风雅”的宫廷王权生活。实际上,布瓦洛“美源自理性”的观念拈出,进一步激发了日后欧洲整体的古典理性审美表达的悄然崛起和伏在回归。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深刻拓展并奠定了欧洲颇为耐人寻味的古典主义文艺创作规范的根基,同时在一定的意义上标举与突显了布瓦洛诗艺之思尤为明显的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党领导下兴起的"红色戏剧"是一个重要的戏剧现象.它经历了苏区红色戏剧、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戏剧和新中国红色戏剧三个阶段,对我国戏剧艺术发展、对革命斗争乃至对党内政治斗争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追问品特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就是追问品特戏剧的本质何以成为其艺术形式基础的可能,也就是探究什么要素和内在的规定性构成品特戏剧形式的决定性因素。虽然品特戏剧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戏剧艺术样式而被广为接受,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专门的文章论述品特戏剧的本质特征,这就势必忽略了品特戏剧的艺术生命内涵,也忽略了品特在丰富和推动现代戏剧理论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因此,笔者试图从品特的戏剧观念切入,以黑格尔的"情境"理论为研究框架,论述品特戏剧艺术形式的决定要素、基本特征、功能以及创作方法与目的,旨在阐释品特戏剧的内在规定性及其艺术构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晚清羌族诗人董湘琴《松游小唱》的"小唱"唱词艺术,深刻反映了川西地方川剧对改造古典诗歌艺术的影响。本文从文本出发,分析了《松游小唱》在内容题材、艺术手法、雅俗结合、生活意蕴等方面和川剧的共鸣之处,说明了传统戏剧有着对古典诗歌改造的功能,而且不仅是戏曲对古诗的改造,同时这部长诗也是将民间小唱艺术和古典诗歌相结合的重要尝试。诗人的这一次尝试,说明了在晚清社会将变的现实面前,诗变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