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针对学术界对民主改革前四川藏区政治和宗教关系的不同界定和争论,以较为典型的个案表述了作者的一家之言。认为,在康区的某些地区,称“政教合一”更好;在安多藏区的一些地区,则可视为“政教联盟”。“合一”和“联盟”,都分别典型地体现了民主改革前四川各地藏族政治生活的基本特征。而统而论之,还是宜称“政教合一”。  相似文献   

2.
罗莉 《民族学刊》2019,10(1):22-30, 102-104
雅安藏茶特指由四川雅安出产并主要供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饮品。自古以来,藏族人民“宁可食无粮,不可食无茶”,茶也是藏族人民的生命茶,藏茶成为藏汉民族团结的纽带。雅安藏茶即南路边茶是中国边销茶的一种,从唐朝时起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历过兴起、繁荣、衰落、重生与再繁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雅安藏茶产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改革中完善成长。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雅安新型藏茶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得到不断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3.
茶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西藏民间谚语说:“加查惹!加夏惹!加锁惹!”(藏语: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对于以糌粑、酥油、牛羊肉为主食的藏族同胞来说,茶可以帮助消化,清热解腻,真是“不可一日无茶”。但是西藏过去并不产茶。藏族同胞饮用的茶,一直是靠内地供应。历史上的“茶马互市”,正是反映了这种供求关系。茶叶何时传入西藏?据史书《西藏政教史鉴·附录》记载:“……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土也。”其实,很可能早在文成公主进藏之前,藏族人民已经开始饮茶,文成公主正是为了满足藏族人民的需要,所以才带了茶叶进藏。文成公主不仅带去了茶叶,还带去了  相似文献   

4.
增林 《中国民族》2010,(4):30-30
见到郑晓幸代表,是在全国“两会”紧张的会议间隙。四川省是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省内的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等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十分重要。说起四川藏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情况,郑晓幸代表却不无忧虑:全省藏区尚有22个县图书馆无机构无馆舍无编制,578个乡镇中有508个无综合文化站,4083个行政村中有3983个村无文化活动室,群众“看书难”、“看戏难”、“文化鉴赏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其发展水平与藏区广大农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藏族茶文化论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茶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尤其悠久、丰富。由于茶在藏族人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至关重要的地位,藏族的茶文化丰富多彩、饶有特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园地中一枝奇葩。为什么不产茶的藏区却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藏族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有哪些?本文拟就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藏族爱喝茶,吃饭伴以茶,待客光端茶,喜庆节日聘礼赠馈甚至宗教活动,都离不开茶。其喝茶方式和习俗与内地大不相同。独特的藏族茶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国是茶的故乡,先秦时即以之为药品和饮料,西汉士大夫已将饮茶作为一种高雅的享受,隋唐时饮茶更形成风尚。藏族何时开始饮茶,难以追寻。从中国最早栽培而且大量出产茶叶的四川与藏区接近的情况推测,藏族饮茶的历史应该是很悠久的。《唐国史补》卷下载,唐德宗时,常鲁公出使吐着,闲时在帐房中煮茶。吐着资普有意问他:“此为何物?”鲁公答:“涤烦疗渴,所谓茶也”…  相似文献   

7.
茶,是牧区生活必需品,藏族群众对茶的需要甚至赛过糌粑,一天也离不了。“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这古老的藏谣唱出了茶在藏族人民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在旧时代的漫长岁月里,茶成为统治阶级通过不等价交换,对藏民进行经济掠夺的重要物资。被称作“杀人魔王”的清朝驻藏大臣赵尔丰,甚至明文颁布“金沙江以西,唐古拉山以南不许种茶”的禁令,藏族人民喝茶之难,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8.
牛奶及其奶制品是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藏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处理、食用和保存牛奶及其奶制品的经验和方法.但随着藏区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传统的牛奶处理方法逐渐被牛奶分离器所取代.本文旨在以牛奶分离器在藏族牧区的使用为个案,结合田野调查材料,分析牛奶分离器对藏族传统游牧生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藏族牧民对使用牛奶分离器的态度,从而考察技术因素在当代藏族牧区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牛奶及其奶制品是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藏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处理、食用和保存牛奶及其奶制品的经验和方法.但随着藏区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传统的牛奶处理方法逐渐被牛奶分离器所取代.本文旨在以牛奶分离器在藏族牧区的使用为个案,结合田野调查材料,分析牛奶分离器对藏族传统游牧生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藏族牧民对使用牛奶分离器的态度,从而考察技术因素在当代藏族牧区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玉树民歌—“昌鲁”嘉雍群培 藏族把民歌分为两大类,即“鲁”(山歌)和“拉伊”(情歌)。“昌鲁”属鲁体民歌,即山歌,它是在高山、原野传唱的歌。鸟瞰藏区民歌的分布情况,解放以前昌鲁主要流传在康巴藏区,尤以玉树最盛。在玉树藏族地区流传的民歌中,它是最有代表?..  相似文献   

11.
“一一日无茶则滞,三目无茶则病”,这“茶”便是为边疆少数民族分解脂肪、舒畅肠胃、增加热量,每日不可或缺的“边销茶”。  相似文献   

12.
新坪藏族村位于白龙江上游宕昌县城东南部的大河坝风景区内,南以雷鼓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为界,东与武都县的坪垭藏族乡相接。全村现共有190户人家790余人,是白龙江流域藏区一个典型的纯藏族村落。新中国成立以前,当地人把居住在大河坝和官鹅沟的藏族统称为“西藩”,新坪藏族村被称为“藩坪”,这是源于当地汉族对藏族“藩子家人”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该地区延续了数百年的封建土司制度被彻底废除,“藩坪”也由此改名为“新坪”。  相似文献   

13.
安多藏区的部族研究是国际藏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安多藏区形成的开端应为公元八世纪的安史之乱,而其部落体制、格局的定型则为元明时期。本文以明代史料中辑录了安多藏族部落的汉文资料,分隶于明代的“西番诸卫”,析分为七卷,分期连载。为安多藏区部落史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边茶今昔     
一"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这些话是对我国藏族和蒙族同胞把茶叶当作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写照.藏族、蒙族等从事畜牧业的同胞,在日常饮食中,乳肉类占很大比重,而蔬果类很缺乏,为了解油腻,帮助消化,必须大量饮茶,因为茶叶中所含的茶单宁有分解脂肪、帮助消化的效能;茶素和单宁还能兴奋神经,增加唾液分泌,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是干燥的高原地区最理想的饮料.由于藏、蒙等族同胞在日常生活中必须  相似文献   

15.
考察近现代藏族计全,则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作为藏族社会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部落普遍存在于藏区社会之中。因此,不了解部落组织,则很难系统地了解藏区社会的全貌。本文拟通过对民主改革前藏族社会的考察,就藏族部落组织制度作一番研讨。不妥之处,敬析识者雅正。一截族部落的形成与发展演变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藏族部落形成、发展及演变的历史轨迹。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前,曾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存环境极为艰苦,因此,原始人过着群居生活,即…  相似文献   

16.
清代我国西南藏区的反洋教斗争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处祖国西南门户的藏族地区,早就为侵略者所觊觎。外国传教士远在一八四○年以前就涉足西藏及其它藏区。从十七世纪开始,直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连续不断地发生了藏族人民反洋教的斗争。在我们研究光辉的藏族历史的时候,藏族人民的爱国反帝斗争史,应该占有极其重要的部分,因此,探讨藏族人民反洋教斗争的历史及其特点,则具有更加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帝国主义在云南藏区的侵略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引用详实的历史资料,从帝国主义列强在迪庆高原以“传教”为借口进行精神征服,以“游历”为幌子窃取情报,以“考察”为名掠夺资源以及残杀无辜藏族群众等几方面,控诉帝国主义在云南藏区犯下的滔天罪行,揭露帝国主义企图吞噬和瓜分中国藏区的丑恶行径及其制造“西藏独立”、借所谓“人权”问题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险恶用心,同时也展示了云南藏区人民反帝爱国的悲壮斗争史。位于滇川藏三省交界的滇西北迪庆藏族自治州,由中甸、维西和德钦(清代和民国时期称阿墩子,隶属维西)三县组成,有藏族十万余人。这里江河纵横、雪峰林立、湖泊棋布、牛羊成群,素有“百国之乡”①和“世界花园之母”②之称。近年来,纷至沓来迪庆高原的国内外众多游客一致认为,这里就是60余年前美国作家希尔顿笔下的人间净土──香格里拉。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资本主义用炮舰撞开了中国的大门。于是,迪庆高原这块圣洁之地,也未能逃脱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  相似文献   

18.
一、概述 安多地区是我国藏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域辽阔,物产丰厚;畜种多样,牧场肥沃;景色秀丽,五谷飘香。这里可谓十种美相齐备,真乃藏族一块聚居生活的理想地方。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丝绸对藏区的输入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绸一直在汉藏艺术交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明代丝绸通过官方赏赐和民间贸易大量输入西藏及其他藏区,被广泛运用到藏族的宗教活动和社会生活中,不仅改善了藏族人民的物质生活,而且对其精神生活也产生了显著影响,这在藏族金属工艺、佛经装帧、绘画、雕刻等艺术上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一、解放前藏文使用概述迪庆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青藏高原南缘,与西藏、四川藏区相邻,总面积为23870平方公里,现人口为315316(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统计数)。它是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州,解放前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教育十分落后,城镇以外的广大藏族人民懂汉语文者为数很少。据《中甸县志》记载,迪庆人民“成习藏经、不识汉语,推进城市者渐能通晓。”;“家以藏经为富,皆古宗字(古宗:中甸附近少数民族对云南藏族的称谓),来自西藏”;这里“语言用通事‘”。而且“凡汉人与其往来文件,恒常使用应翻译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