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民营子是内蒙古林西县一个回民生产队,共35户、154口人。过去,每逢年终分配,总是“算盘一响,欠款增长”。现在出现了生产大发展、社员生活大改观的可喜变化。去年平均劳动日值达2.88元,比1980年提高了7倍;人均集体收入(不包括人均家庭副业收入57元)128元,比1980年增长了4倍多。全队集体和个人林木32万株,人均两千株;大小牲畜529头(只),人均3.4头(只)。80%的户都拴上了小胶轮车或轻便车,不少社员都添置了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和坐钟闹表。全队呈现一派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景象。  相似文献   

2.
农业“三亩地”建设,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各族人民在党的改革开放总方针指引下的一大创举。“三亩地”是指在“七五”时期,以1985年全州农业人口为基数,人平建成“一亩高产粮田”、“两亩找钱地”。实践证明它是深化凉山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有力措施。缘起凉山州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山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矛盾未得到解决,农业生产的发展很缓慢。农村群众的生活很困难,基本是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扶持的状况。三中全会后自治州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进行农村改革。从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间全面推行了以户营为主的大包干责任制,逐步将田(地)、牲畜、集体林、荒山承包到户,分户经营,给了农民生产、经  相似文献   

3.
占龙陵县少数民族人口46.6%的傈僳族同胞,近年来在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历史上,傈僳族人过的是“居山林,无室屋,游居不定”的生活,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生活艰难,疾病困扰。小病“献鬼”,大病“钻棚”。“苦傈僳,遍山躲”、“树桩烂,傈僳散”,这就是当时傈僳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让傈僳族同胞过上幸福生活,曾多次拨专款,购置医疗器械和药物,派出医疗服务组,为傈僳族同胞服务。1981年医疗队为木城乡乌木寨大平子社的79人治好了黄癣病。建寨定居,这是一件办起来很难的事。由于历来的游耕生活方式已根深蒂固,仅木城乡小新寨的23户傈  相似文献   

4.
刘波 《民族论坛》2005,(11):47-48
A6月10日,在新疆乌鲁木齐银都大酒店,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记者近距离接触了这位刚年满40可却已家喻户晓的新疆奇人。“你吃大头针有多长时间了?”“七八岁就开始吃大头针,30多年了。”“每次能吃多少大头针?”“七八盒。”“当时怎么想到拿着大头针塞到嘴里去呢?”“当时我妈妈不是补衣服吗,她天天让我弄那个针线,然后我气得不行,就把针给吃掉了……”1965年6月10日,在新疆库尔勒市乔依巴克乡河北村牧民依民提家里又出生了一个孩子,父亲给他取名艾买尔·依民提。儿时的艾买尔与别的孩子并无两样,和其他兄弟们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然而在…  相似文献   

5.
今日大鹿岛     
今日大鹿岛天粒1938年,折出沉沙于黄海甲午之战中的“致远”号战舰指挥舱被打开——一具台清朗官服、怒目圆睁、双手紧握方向杆的遗身,跃然现于人前……人们说:他就是邓世昌!曾是那场悲壮海战见证者的大鹿岛,终成一代英杰邓世昌的安息地。今天,我们的记者特地远...  相似文献   

6.
如果10年前走进湖南吉首林木山村,人们看到的只是穷困、寥落,人均收入不足百元,口粮不过400斤;现在虽说不上富足,生活水平却有了显著提高。人均收入达到529元,口粮超过5百斤,足以令人刮目相看了。从“吃”地到建园林木山村,背靠荒山,临近城市、市场,土地资源丰富。但是,过去既没有利用好城市、市场,也没有利用好土地。夏挖沙,冬挖笋,又开窑烧砖瓦。除去“吃掉”20多亩祖宗留下的好田,仍是穷得叮(口当)响,吃粮靠统销,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累计  相似文献   

7.
真情辟开致富路———贵州省毕节地区民宗局开展扶贫工作纪实文/王庆1996年12月18日,乌蒙山深处毕节地区纳雍县昆寨民族乡,历史将会永远记住:41户187名苗族同胞近靠搬迁住上了新居。这一宏大的工程是谁的“点子”?这是地委、行署领导的精心安排,是毕节...  相似文献   

8.
林芝地区位于西藏东南部,气候宜人,资源丰富。1997年与1995年相比,林芝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64%,财政收入增长高达34.76%,农牧民人均收入由1154.58元增长到1540元,增长率达25.06%。1996年,林芝地区的农牧民贫困人口从“八五”末的1790户,7600人,占农牧民总人口的7.12%,下降到1323户,5617人,占农牧民总人口的5.26%,年度完成了467户1983人的脱贫任务,使贫困面下降了1.86个百分点。林芝地区因自然条件、资源优势较为独特,又有广东、福建两省…  相似文献   

9.
王康  杨拓 《中国民族博览》2022,(11):190-193
1994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获得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最佳男主角奖等大奖。在斩获大奖的同时,该片在豆瓣电影上也获得了9.3分的高分评价。《活着》讲述了徐福贵和他的家人的戏剧性故事,反映了在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一代中国人的命运。在影片中,张艺谋导演在展现福贵生活故事的同时,有着强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这个家庭的风风雨雨,谱写了一部历史,生动地描绘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本文将结合电影《活着》进行分析,探究张艺谋导演在影片表达手法方面的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10.
<正> 地处湖南西部边陲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全国十八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是典型的“老、少、边、山、库”区,近8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农村,有43万人生活在贫因线以下。湘西的落后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文化教育和人的素质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湘西自治州要尽快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着眼于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  相似文献   

11.
张兰生烈士     
张兰生同志,原名鲍巨魁,满族,1909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 张兰生幼年时,家庭生活主要靠耕种十几垧地和父亲当教员的收入来维持。 张兰生九岁开始读书,一直读到师范毕业。毕业后,于1928年考入哈尔滨电业局电车厂(当时叫“哈尔滨电业局电铁科”,日本占领后改称“哈尔滨交通株式会社”)当  相似文献   

12.
朝鲜族一向崇尚文化,重视教育。我们民族有旬老话:“给子女不留钱,留文字”。我们的祖先300多年前从朝鲜来到中国,定居延边及东北各地时就开始办私塾、书堂,对子女进行朝鲜语文及《千字文》、《四书》、《五经》之类的教育,形成了“宁肯吃树皮,也要让儿女就学”的风气。据当时官方调查资料,有的穷乡僻壤只有几户农家也请教员。朝鲜族的教育经费由群众负担。这种教育热是在“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教育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到了近代,尤其是在朝鲜文化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朝鲜族人民感到民族之所以遭到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3.
“绿浓红深沙漠间,寻访归迟夜难眠, 延水声中党课后,今师蒙汉两金山。”这是著名诗人贺敬之到内蒙古哲盟一个叫西喜嘎查的村庄后,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昔日,西喜嘎查(村)一片白茫茫的沙漠,风起沙飞,遮天蔽日,地上除了坨沼地就是盐碱地,7千亩耕地平均单产不到百斤。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年年靠返销粮度饥荒。小小村庄竟陆续有14户人家迁往他乡……如今,西喜嘎查一片郁郁葱葱,柏树,垂柳、榆叶梅、丁香等交相辉映,芳香四溢。玉米、高梁拔地而起,牛羊尽情地在碧绿的草地上嬉戏。全村人均收入超过500元。从前迁走的14户人家,又重新迂回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地区捧着“金饭碗”讨饭吃,指的是那里有丰富的资源,经济文化却很落后,商品经济发展缓慢,靠国家补贴过日子。其实,丰富的资源并没有与少数民族人民有机地结合到一起。“金饭碗”虽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民没有捧上它,更谈不上用它来讨饭吃了。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中,有森林、矿藏、水力、能源、土地、草原等。如何组织开发利用?如何让这些“金饭碗”服务于少数民族人民?这些问题并没有解决好。这是因为,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没有相应的自我  相似文献   

15.
走进原湘西州人大副主任石国玺的家中,第一眼看到是客厅墙上挂的一轴苍劲有力功底颇厚的书法作品《爱莲说》。老主任说他读私塾时就接触过这篇古典名文,那时候他就喜欢上这篇文章了,而且最爱的是文中所赞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风度,可以说,这篇名文,几乎影响着他的一生。一 1931年,石国玺出生在湘西花垣县一户苗族农家,八岁失母,十六岁丧父,他和弟妹三人靠年迈的祖母拉扯成人,令人钦佩的是历经沧桑的老祖母尽管生活相当艰难,仍省吃俭用把孙子们送进学堂接受教育。石国玺是长孙,懂事的他眼见年过七旬…  相似文献   

16.
秋高气爽,果稻飘香。金秋十月,我和林业工程师老梁,来到位于湘、黔两省交界,海拔1200多米、野生蜂资源极其丰富的“四方坡”。顶着西下斜阳,在靠养蜂致富的侗族向导吴鸣“阿胞”(阿胞:侗语指大哥)的带领下,我们兴致勃勃地踏上了通往“四方坡”湖南一侧的山路。 薄暮时分,我们来到“吴阿胞”家。好客的阿胞全家异常热情,斟上蜂蜜柿饼茶,端上早已备齐的饭菜。当然,作为侗家人款待远客的名肴──“油炸野蜂蛹”,自然是少不了的。席间,品着陈香的蜂蜜糯米酒,吃着黄白鲜香、外焦里嫩的蜂蛹,听着“阿胞”讲述夜里野外燎黄蜂…  相似文献   

17.
因为有了民族局……敖润苏莫是敖汉旗唯一的一个纯牧区苏木。过去的敖润苏莫,常常黄沙漠漠,天昏地暗,白日如晦,肆虐的风沙侵吞着良田和草场,牲畜死亡率连年增长。以“东沙子”闻名的东荷勿苏嘎查,飞沙埋屋,先后有56户牧民被迫远离家园。全苏木58万亩总面积中,...  相似文献   

18.
邑县有个叫刘文彩的大恶霸地主。他千多亩土地。每年光是从农民身上剥百六十多万斤,足足可以供当时三万四方土地都姓刘,千家万户血泪仇”有个专门收租的地方,叫收租院。每万的农民被迫把一年辛苦收下来的谷。刘文彩用种种恶毒的办法,惨无人吃人的旧社会,有多少阶级兄弟就这  相似文献   

19.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曾以绝世的才艺驰名文学、艺术两界,是为一代名士。中年后,看破红尘,剃度出家,过起了苦行僧人生活,成为佛门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其为人可谓是“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出家,后人有种种揣测,最经典的莫过于其高足丰子恺的“三层说”。  相似文献   

20.
正番 《民族论坛》2003,(2):23-23
“自古治民靠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这是人们对商鞅“城门立木”的高度赞誉。如果说,治国必须讲信诚,那末,经商就更要讲信诚。可以说:“诚信乃经商之本”。远的不去说它,就说: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儿吧。浙江X州得改革开放的风气之先,率先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大力生产日用消费品,倾销各地,赚了个盆满钵满。X州人在眉开眼笑的同时,为利益所驱动,渐渐见利忘义,不讲诚信,大力生产假冒伪劣的“水货”,并且象瘟疫一样蔓延……当时,《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尚未出台,各地消费者买了X州的假货后不好找哪里发火,于是只好对着华东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