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巴大祭风作为纳西族祭祀非正常死亡者灵魂的仪式,“情”与“怵”交错互动、贯穿于整个祭祀过程中。东巴大祭风的目的是使非正常死亡者的灵魂得到“解脱、释放、各得其所”。东巴大祭风习俗的形成和变迁与纳西族的宗教观念、殉情风习,以及家族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任何社会文化的变迁,都是来自文化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这种变迁既有形态、内容等方面的变迁,还包括深层内涵、社会功能的变迁.随着纳西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和外部世界对纳西族本土文化的不断介入,纳西民歌活动的文化场域也较之过去更加错综复杂,因而纳西民歌的本土音乐艺术形式及其功能也产生了一些变迁.  相似文献   

3.
杨福泉 《民族学刊》2017,8(2):25-33,100-102
本文从东巴古籍记载的饮食习俗和当代的延续、饮食禁忌与民间信仰的关系、食品祭祀和相关的水土观念、纳西族饮食中的民族文化融合以及饮食烹饪习俗中的社会性别和长幼观念五个方面探讨了纳西族饮食习俗的文化意蕴.纳西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纳西族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较大的变迁.其从古相沿的饮食文化,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精华,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赵秀云 《民族学刊》2013,4(5):25-33,,96-98
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轮转互助储金会的存在。这种组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在会员之间起到经济互助的作用,帮助会员度过经济难关。在云南丽江大研镇及其周边地区的纳西族民间也同样流行着一种称为寅的类似轮转互助储金会的组织,但是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当今流行在纳西族民间的寅已经从原来的以成员间的经济互助为主要目的组织形式演变为了一种更为注重成员从中获得愉悦的娱乐型组织。本文以民国时期到当代社会为时间维度,从人类学的视角对纳西族社会中寅文化的发展变迁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得出结论:国家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使寅发生这些变化的根源。同时,文章提出附着在寅之上的“社会资本”积累功能也是当前寅在纳西社会中流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研究藏文化对东巴经书的影响不能忽视其物质形式。从东巴经书的文字、材料、形状及制作方法等方面来看 ,藏文化对东巴经书物质形式的影响是明显的。东巴经书是纳西族物质文化的标志 ,其物质形式所受的影响从又一个方面证明藏文化对纳西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伯希和敦煌古藏文写本第1134号《马匹仪轨作用的起源──〈西藏东北部的古代文学〉la》和纳西族东巴经《献冥马》作了较为细致的比较研究。并以汉文献中有关马在藏族、纳西族宗教生活中的作用和留存至近现代的各地纳西族民间习俗与两种古籍所反映的内容相印证,对进一步探究敦煌古藏文写卷的内容和历史上苯教与东巴教之间的关系作了独到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白庚胜 《民族学刊》2018,9(3):10-15, 94-96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对进一步抢救、保护、传承、利用东巴经典及其纳西族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价值,尤其具有人文与科技相结合、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性、学术性意义。其中的科学采集、释读、编目,当是实现建立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课题目标的基础性、基本性工作。没有它,便没有中后期的东巴经典数字化加工、检索与网络传播,东巴经典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的建设运行,以及东巴经典数据库与知识库的建库、管理及利用。《国际馆藏东巴经典举要》作为该课题重要的基础性研究成果之一,对其编撰背景的回顾和价值意义的阐释,对进一步推进纳西学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程式化特征是构成口头传统的重要参照标准,这不仅体现在口头演述活动中,也体现在具体的仪式音乐演唱、伴奏中。东巴在演述史诗时,往往借助东巴唱腔的演述,以及鼓、锣、铃等乐器的伴奏,而东巴史诗音乐的唱腔及伴奏音乐中就蕴含着突出的程式化特征,这一特征既是东巴史诗的本体内容所在,也是东巴史诗作为多元形态文本的属性所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纳西族乐舞传统传承方法、纳西族乐舞的现代传承方式和纳西族乐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趋向三个方面分析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展现纳西族乐舞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文化积淀。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研究纳西族乐舞这种古老的音乐舞蹈文化艺术形式,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中如何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亦字亦画的纳西象形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悉,目前国内外收藏的东巴经有二万多册,在这些用古老的象形文字书写的典籍中,记载了十分丰富的纳西族古代文化,涉及的学科有文学、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哲学、民俗、文学、艺术、生产、天文历法等等,这些文化的载体——东巴文字,至今仍在纳西族民间流传,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活着的象形文字。  相似文献   

11.
现存的仫佬族民间音乐主要有民歌与仪式音乐两大类,傩愿戏与采茶戏是仫佬山乡盛行的民间小戏.地方文艺工作者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将仫佬族民间音乐运用于地方戏剧.通过不断研究与实践,以仫佬族民间音乐为主要元素的仫佬剧已发展成为具有标志性音乐的少数民族新剧种.  相似文献   

12.
土族作为我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他们在长期的农牧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创作了大量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涉及民歌和舞蹈两部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尤其是随着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生成发展环境的变化,土族地区部分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处于濒危消亡状态;应采取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不断探寻土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传承的创新形式。  相似文献   

13.
真正意义的瑶族民间传统音乐研究始于20世纪,中国学者是瑶族民间传统音乐研究的主力军.20世纪50年代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瑶族民间传统音乐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在瑶族民歌、舞蹈、宗教音乐、乐器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空间是抽象的 ,只有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表象 ,才能将抽象还原成具体。无论在纳西族民俗中 ,还是在其他民族的民俗中 ,色彩常常成为对空间方位进行表象的具体手段之一。由色彩所表象的空间不仅决定着民俗活动的性质 ,也规范着民俗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本文从前空间、原空间等方面对纳西族民俗中空间的色彩表象作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西藏现存的苯教由于长期以来深受佛教的影响和排挤,其教义融进了大量佛教内容,原生形态的文化特质与思维结构大都丧失殆尽,而东巴教中的苯波文化因素保留了原初风貌。从民族发展历程看,纳西族东巴教与藏族的原始苯波教息息相关。藏族与纳西族先民具有相同的族源关系──古羌游牧民族。从东巴教和古苯波教的世界观、崇拜对象、宗教观念、宗教活动形式等看,它们的宗教形态十分相似,当是同源异流的原始宗教形式。本文拟就以下几个问题论述这两种宗教形态的密切关系。一、纳西族与古苯波教徒“辛”的关系苯教传说认为,苯教最初起源于一…  相似文献   

16.
浙江历史悠久,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浙江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将浙江本土音乐类“非遗”项目纳入民间音乐赏析课程,培养学生了解本土民间音乐的内容、特点和形式,感悟民间音乐的深刻文化内涵,对民间音乐赏析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民间音乐赏析课程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教学改革实践的体会和多年调研的结果,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和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7.
达斡尔族和蒙古族在文化,宗教等方面有较多的联系.其民歌的基本形式也有相似之处.文章对说唱音乐:达斡尔族的"乌春"与蒙古族的"胡仁乌力格尔"从表演形式和音乐形态方面进行比较,试述了两者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东巴教诱导纳西族青年男女通过毁灭现世生命来处理感情痛苦,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宗教实践,与它别具一格的民族宗教特点有关:寄托浪漫爱情理想的"玉龙第三国";模糊生死之界限的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等原始宗教观念;培育"重情轻生"之民族个性的东巴经,此外,东巴教的祭风仪式对殉情的负强化,以及作为文化系统的宗教与社会系统的断裂,都加强或延续了殉情习俗。总的说来,东巴教容纳了纳西族的自然观、生死观、灵魂观念、独特的民族气质,带着自身难以避免的功能冲突和文化堕距,成为纳西族历史上殉情现象相习成风的最重要的精神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一个彝族山区的村落,既有彝族传统的毕摩,又有纳西族独特的东巴.毕摩和东巴共存于一个村落共同体,分工明确层次不同.村落中没有纳西族村民,为何会有东巴的出现,东巴和毕摩如何实现权力的互嵌与争夺,耐人寻味.毕摩和东巴都享有特殊的地位,都依赖于支持它们的文化根基,其本质是一种巫术的实践,并作为生存手段而不断被重复.通过小凉山毕摩与东巴共存之田野调查,得出共存之因国家权力的渗透能力之强是其一,民众权力争夺之智慧交锋是其二,矛盾各方彼此之间的妥协与让步是其三,以小观大,权力的互嵌与争夺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20.
达斡尔族民间音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它记载了该民族生存、繁衍的历史,反映了达斡尔族人勤劳质朴的品质和勇敢无畏的性格,展现了该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血脉;对达斡尔族民间音乐的继承与发扬,有利于展现中华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有利于促进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导,更有利于拓展达斡尔族自身文化的发展空间,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