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企业竞争策略分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过于重视价格竞争,给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带来诸多消极后果,而在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中,非价格竞争已跃居突出的地位.加入WTO,出口企业必须转变竞争观念,调整竞争战略,不断提高出口企业的非价格竞争实力,使我国成为经济贸易强国。  相似文献   

2.
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品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之一是日趋整体化,并逐步形成统一的世界大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是品牌的竞争,品牌是企业开拓市场的推进器。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形势,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民族品牌。而发展我国的民族品牌,必须切实解决好政府倡导与企业自觉、自力更生与“善假于物”、民族性与国际性、竞争与控制等问题,以保证我国品牌发展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国际市场产品竞争演变为品牌竞争 ,中国国内市场出现国际化趋势 ,面临着国际品牌竞争。新世纪 ,企业如何抓住我国加入WTO的历史机遇 ,组织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关系到我国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和民族经济的发展。文章阐述了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选择模式并就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基本分析框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外直接投资是推进经济活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它作为参与国际分工与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而成为获取全球控制能力的关键。对外直接投资中最关键的是投资对象国的区位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与竞争战略模式密切相关 ,追求低成本化的价格竞争导致区位选择取向于发展中国家 ,而追求市场战略的非价格竞争导致区位选择取向于发达国家。作为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跨国企业因所处层次与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区位选择取向。日本选择对华直接投资在于自 80年代以来 ,中国成为日本消化国内过剩资本中最具生产成本优势的国家。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具体区位地点选择则取向于东部沿海地区主要经济技术开发区 ,因那里具有政策与位置优势  相似文献   

5.
民族品牌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争创民族品牌与保护民族品牌在一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外开放,外资的大量涌入,许多外国的品牌产品开始大举进入国内市场,这冲击了我国民族品牌的创立,有的甚至取代了我国的名牌产品,造成国家无形资产的巨大损失。因此,我们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引进外资与保护我国民族品牌的关系。引进外资应更有利于我国产品的更新换代,创出更多的民族品牌,并使我国的民族品牌不仅在国内生根,还要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手段由简单的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转变.在非价格竞争中,应提倡重视科技竞争策略,提高科技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7.
生产的普遍过剩以及产品的日益同质化使得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品牌是产品的灵魂、企业的生命。一个品牌不仅是一种产品的标志,而且是产品质量、性能、满足消费者效用程度、文化内涵等的综合体现,既代表了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信誉、创新能力和服务特色,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工商业品位高低的标志。品牌既是企业向消费者开出的一张契约,给消费者带来信心和保证,同时对企业自身而言,品牌又是一道屏障,如孙行者在地上画出的圆圈,阻止着外来者的侵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实质已演变为企业…  相似文献   

8.
CI战略──企业迈入形象竞争时代的宣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形象竞争时代的到来在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时,商品供不应求,这时企业只要能生产出足够的产品便可独占鳌头,雄霸市场。可是,当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商品多起来的时候,选购代替了抢购,产品的内在质量和价格便成为竞争的有利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交流的日益快捷,同类企业普遍掌握了先进技术和工艺,规模实力渐趋一致,同类产品间的质量和技术差异日趋缩小并呈同质化趋势,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传统的质量与价格的竞争逐渐演变成非质量、非价格的全方位竞争,进而上升演化为企业整体形象和品牌知名度的竞争。正如著名的市场学…  相似文献   

9.
农产品非价格竞争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非价格竞争的基础。农产品质量特性不仅具有多维性,还具有隐蔽性,而隐蔽性的质量特性往往又是农产品非价格竞争中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农产品质量特性的隐蔽性造成了市场信息不对称,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传递与质量保障机制,就会造成农产品非价格竞争失序,从而在长期内降低地区(国家)农产品非价格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标志着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更紧密地联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以及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对外投资所带来的影响,贸易的自由化极大的激活了各国的交易领域和交易空间,我国也要把握好这个契机,发展比较优势,扩大投资区域,调整投资结构,鼓励国内企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人才市场日益国际化,外国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国内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愈演愈烈.竞争的主要手段是用高薪吸引人才,这是我国经济领域少见的经济博弈现象.本文首先分析了博弈论在薪酬管理中应用的意义,然后进行了企业薪酬均衡分析,从企业薪酬水平均衡、企业薪酬结构均衡以及企业薪酬政策均衡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品牌是企业的素质、信誉、形象和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民族的素质、一个国家形象和综合实力的有力体现。国际贸易的竞争已是以品牌为核心的竞争,全球进入了"品牌大战",创建中国品牌刻不容缓。上海品牌有悠久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上海都创建了著名品牌,都是该时期上海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上海将成为品牌运作的中心,但上海本土的著名老品牌却在衰落,对上海著名品牌的得失研究,有助于上海品牌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非价格竞争是商品市场竞争的重要形式,商品质量又是非价格竞争的重要内容.由于商品的某些品质具有隐性特征,质量信息在买卖双方之间不对称,这种信息不通畅的市场环境将引至商品的非价格竞争失序.因此,市场信息制度的选择和建设是目前商品非价格竞争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由政府制定的商品市场准入质量标准、以及企业的商誉机制,可以作为解决非价格竞争中信息不对称的两种制度选择.本文采用均衡分析法,对这两种信息制度的作用机理、运作成本、福利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并且探讨了影响质量信息传递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我国市场的品牌竞争态势与民族品牌竞争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的竞争战略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 ;分析了当前我国市场上外国品牌在行业进入、合资对象选择、品牌扩张方式、进入后果等方面的特征及民族品牌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最后从政府、企业界、消费者三个角度研究了振兴和发展民族品牌的竞争对策  相似文献   

15.
名牌既是一个企业经济实力的体现,又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在以品牌竞争为主的当今市场,一个企业没有名牌,就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一个国家没有名牌,就不可能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发展民族工业,必须实施名牌战略。  相似文献   

16.
零售商家主要是通过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两种方式来实施竞争策略,无论是通过何种途径展开竞争,都是一个对策过程。采用对策论的分析方法,建立了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的对策分析模型,并在对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竞争商家间的合作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品牌竞争作为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将成为全球范围内争夺品牌领导权的竞争。面对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民族品牌只有客观地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 ,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 ,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足并不断提高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品牌不仅是企业经营者思想理念的外化,也是时代文化的发展体现。品牌名称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营销策略之一,一个恰切新颖的命名能够成为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品牌数量的激增,越来越多的品牌命名走入了"古""偏""假""怪"的歧路。品牌名称的不规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文化素质、文化氛围、审美文化水平、法制文化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品牌命名出现的问题,需从社会、语言、民族文化等方面加以解决,遵循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则,加大语言文字规范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语言文字部门和有关监察部门人员的文化素质,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强调但不限于本民族文化,在因地制宜的同时又与民族文化相得益彰,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世界文化品牌的竞争实质上是文化创意的竞争.只有不断提高创意能力,为文化品牌注入贴切的文化背景元素和核心价值理念,实现品牌个性和跨民族沟通,才能使我国文化品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博弈中成为强者.  相似文献   

20.
随着消费者强调自我和个性需求的追求,市场日益转向多样化、个性化、细分化和复杂化,企业间的竞争也由规模实力竞争、质量竞争、技术竞争逐步转向销售手段竞争、服务竞争、品牌竞争,中国的消费市场已逐步从"商品消费"进入"品牌消费".在"品牌消费"时代,企业能否培育出自有品牌,塑造品牌个性,提升品牌竞争力,将决定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