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德懋作为一位饱学中国诗学理论的朝鲜文学家,他在品评朝鲜与中国的诗人诗作时,善于运用品藻的批评方法去评点与比较中、朝、日等国诗作在风格类型、体制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品评优劣。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意新语工之品(诗歌修辞批评),其二是辨味之品(诗歌风格批评),其三是格调家数之品(诗歌比较批评)。  相似文献   

2.
选本批评是当代诗歌批评的重要方式,其以选和编的方式有效地参与到诗歌场域的构筑中去。诗歌选本与诗歌创作现场之间构成一种语境上下文关系。就当代中国诗歌创作场域的构筑论,选本批评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青年主体的呼唤;二是诗学观念的表达;三是诗歌流派的建构。相比小说等其他文类选本,诗歌选本批评的独特性在于它的敞开性、阐释性和有效性三方面的结合。这与诗歌选本所发挥的独特的“判断、分类、解释”等批评功能有关。从这个角度看,诗歌选本批评是批评作用的最集中呈现。  相似文献   

3.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其在诗学上的理论贡献亦多为学者所称道."望气说"是钱谦益诗学中独创的诗歌批评方法之一,他将民间方术中的"望气"之法引入到诗歌批评与鉴赏之中,凭此评价诗歌水平的高低.诗歌"望气法"的实用性虽有待考察,然其在诗学理论上的开创意义却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4.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个切近时代发展的美学研究,是一个创新的美学课题.生态批评,作为西方悄然兴起的新的批评方法,可以看作是生态美学的实际应用,是生态美学理论扩展的有效手段.从当今的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发轫于二十世纪50年代的美国"垮掉派"诗歌作品实际上是生态美学价值观的倡导与建构."垮掉派"诗歌的代表人物:金斯伯格、史耐德和雷克思罗斯的诗歌作品多次呈现出浓郁的东西方生态美学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80年代初,谢冕等针对一些人对朦胧诗的严厉批判提出要"听听、看看、想想,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之下,这种提倡暂时搁置价值判断的宽容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勇于承担的价值判断,是一种针对"伪权威话语"压迫的反抗策略.然而,悖论之处在于,在之后的诗歌批评中,这种"容忍和宽宏"却渐渐成为人们不再去做价值判断的借口,诗歌批评阐释作品的功能从此盛极一时,矫正趣味的功能则被压抑,导致诗坛"乱象丛生".这种批评氛围的形成既与当时主流批评家权宜性策略的影响有关,也与后来时代语境中的多元思维、追慕西学的思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自汉代以来,古代诗歌注释就包含了在详细释意的基础上开展诗歌批评的传统。受此影响,清代苏诗注释者王文诰一反清代诗歌注释重视实证、轻视批评的风气,在总结苏诗的立意、发掘言外之意,并分段释意的基础上,在随文注释中评论苏诗的创作方法,总结创作技巧,其中包括:对苏诗的总体创作成就做了精辟的概括;对夺胎换骨、以文为诗等的创作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苏诗的开头与结尾、行文的章法结构等创作技巧;还分析了苏轼咏物诗、和答诗、挽词、应制诗、转韵体等题材或体裁的创新之处与独到之处。这种寓诗学研究于注释中的方法,在诗歌注释史与诗歌批评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批评关注诗歌的语言结构形式,而语音形式也是诗歌语言形式审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继承传统格律的基础上多有革新,体式丰富多样,通过节奏与韵律的变化、关键词的重叠及字音的选择等来加强诗歌含义的表达.这些声音的重复与变化构成了诗歌复杂精妙的音乐之美,也使语音与语义巧妙地结合,完美地暗示出诗歌含义之表达.浪漫主义诗人借助诗歌语言的各种语音效果,抒发了自己的自由个性和充沛情感,也提升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罗振亚的诗学理论研究和诗学批评,尤其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流变、对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的内在模式和流变规律,以及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走向,做出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并深入探讨了中外诗歌艺术传统的复杂关联,发现并把握中国先锋诗学的重要问题。其研究、批评文字中蕴含深邃的诗学价值,充满对现代诗歌坚韧的、满怀敬畏的道德力量,体现出一位学者的诗人情怀和深邃气度。  相似文献   

9.
运用数字进行诗歌批评在中国古代诗歌批评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方法,但并没有引起当代学者的注意和重视。其实,它在方法上是一种创新,同时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中国古代诗歌批评追求精确的一面。它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色,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它与诗歌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道德 宗教 民族——文森特·巴克利诗学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森特.巴克利在澳大利亚文坛名声显赫、影响极深,他的诗歌与诗歌批评更是人们关注的中心。他在诗歌创作与批评中坚持作品本体论,拒绝任何外在于文学的评判标准。正因如此,对阿诺德的诗歌道德评判标准、艾略特的宗教标准及澳大利亚民族主义者们的民族标准,巴克利均予以否定。在对三者的批评中,巴克利明确了诗歌与道德、宗教和民族之间的关系,确立了自己坚持作品本体论的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