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已被越来越多的同志所认识,并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方针列入国策中。但也有一些同志对这一理论还不够理解。比如,有的同志提出: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否就意味着从科学到生产不需要任何转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全人类首要的生产力是工人”是否矛盾?社会科学是否也成为第一生产力?等等。这里谈谈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术界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的论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生产力系统(结构)的发展,科学技术从无到有,在生产力系统中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代生产力已不再是生产力两要素或三要素的简单总和,而是多因素、多层次、多变动的复杂有机体,除了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这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以外,还有科学技术、管理、决策、信息和教育等因素。其中,科学技术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在生产力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科学技术作为附着性因素已成为现代化大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二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科学技术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工具的改进、劳动对象的拓展乃至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等,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以上这些,都从各个方面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的真理性。本文将在此基础上,集中讨论科学技术本身的功能及其本质特征,以便更深一步挖掘这一科学命题的丰富内涵,提高对它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变革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而基本的观点。一个多世纪前,  相似文献   

4.
王滨 《东岳论丛》2002,23(4):47-49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启示我们对先进生产力作全面认真的研究。现代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 ,从现代科技革命视野出发去认识先进生产力是理论研究的重要视角。现代科技革命是认识先进生产力的基础 ,同时科技革命影响着对先进生产力的把握与控制。在当前 ,为顺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倡导科学精神 ,同时还要深入解决科技与社会这两大系统的广泛融合和相互调适的问题。科技与社会调适是顺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二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适应劳动者现有素质提高的可能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求劳动者的素质相应提高,这就要发展教育。但是,一定水平上的生产力只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费。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和教育经费、结构的制约,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必须有一个过程,这就存在一个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适应劳动者现有素质提高可能性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舆论界经常责备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太低,适应不了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需要。我认为,这种责备是不公平的。因为决定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根本动因是现实生产力水平,教育只是一个必要条件。我国现有的劳动者素质是与我国还存在大量落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所以,我们一方面应该发展教育,使劳动者素质的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10年之前在我国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是我们全党全国人民得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并保证了第一步战略目标实现的思想基础,那么,邓小平同志近年来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则是我们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命题似乎已被普遍地按受,并作为当代发展生产力的一个口号。但仔细加以考察就会发现,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并非这么简单。目前在学术界,有人把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特定概念,专指与生产力相关的科学与技术领域;还有人把科学、技术分开,但把与生产力有关的科学限定为自然科学,不包括社会科学;还有的把社会科学包括进来,等同于生产力。在这三种观点之中,对科学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科学必须通过转化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一种认为,科  相似文献   

8.
强调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是邓小平自1975年主持起草《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直到去年南方讲话以来一再申论的基本思想。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的含义,目前人们主要从二个角度加以理解:其一,从生产力内部构成要素的角度,将科技看作是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第一位重要性的主导性因素。例如,有人提出这样的表达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其二,从科学技术的功能和社会价值的角度看,这一命题意味着科技因素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速度具有决定性的推动作用。这二种理解本身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可以统一在同一命题的理论表述中。不过,从邓小平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时关于“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等一系列相关提法来看,他提出“科技第一”命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本文中的简略表达式,下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学术界的讨论中,往往从以下两方面来论证:一是从产量或效益上说明;一是从科学技术对劳动者本身的智能因素的提高上说明,这都很有道理。但是,我们认为还应该从内在因素上,揭示出生产力诸要素中,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中是怎样,又如何变为第一的重要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  相似文献   

10.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命题,国营大中型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意义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以极大地热情关注科学技术领域的每一个新发现、新发明和新的进步,并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了科学技  相似文献   

11.
论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88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观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点转移的进一步深化,是又一次重点转移,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呢?这个问题需要认真探讨。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说清楚科技不但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为何说是“第一”呢?言其重要,重要的程度是第一位的。这个第一位是相对的,是相对其他生产力而言的。在当代,生产力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渐占首位。  相似文献   

12.
(一) 1978年以前我国出版的一些政治经济学专著,对于社会生产力,一般只是简单地说,由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和掌握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构成。简言之,一个是物的要素,一个是人的要素,根本不提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随着邓小平同志讲活的发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被纳入一些政治经济学著作,是个可喜的进步。但是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同志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问题,还保持在只承认“在生产力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发展变化中,科学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参阅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册,人民出版社1950年版)而不承认科学技术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生产力要素。我认为,这种观点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有一定距离的。它有碍于人们  相似文献   

13.
由于评价方法上的差异,对当前我国投资规模究竟是膨胀还是不足,认识很不一致。笔者提出投资不足是当前的主要问题,并认为,在评价方法上应把握两个基本点:一、应从我国经济现实的广阔背景中去考察投资规模,不能就投资论投资,在缺乏参照系或相对尺度的情况下讨论没有意义;二、目前的“投资规模”或“名义投资”应排除过多的“水分”。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马克思主义新命题。年青学者温宪元同志的新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论》(由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正是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用面向新时代的眼界,回答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怎样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新命题的一部力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论》的内容有八章。书中用了二章的篇幅来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论的历史渊源、形成过程、理论内涵、伟大意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的新发展。贯穿在其中的基本思想,是人们关于在科学…  相似文献   

15.
从1978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论断的提出,到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决策层和人民群众对于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地位和作用认识上的逐步深入。但是,一些同志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似乎有保留态度,例如,有人提出:历史唯物主义一向重视劳动者在生产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命题的时侯,必须同全国人民正在为之奋斗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唯有通过此种联系;方可找出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科技力量转化为经济力量的途径.尤其重要而迫切的是,推进国民经济尽快向科技主导型转轨.使之成为实现我国第二步战略目标最重要的支撑系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第一生产力”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是我国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使命,也是充  相似文献   

17.
虽然这个问题曾经成为上个世纪末中国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但问题并没有随着讨论淡化而减弱或消失。落后国家能否跨越“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至今这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需要探讨的重大课题 ,我国这些年所实行的各项方针和政策皆意在为此而努力。实践证明 ,落后国家要跨越“卡夫丁峡谷” ,既包括制度的跨越 ,又包括生产力的跨越。只有达到这两方面的跨越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越 ,否则 ,就会葬送社会主义的前途  相似文献   

18.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传统认识上的生产力结构考查观的变革。 传统认识上的生产力结构主要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组成。这种认识的局限在于仅从是否能够独立存在的静态方面去考查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而忽视了从生产力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与科技有机结合的动态方面去考查。 人类生产和科技发展的历史表明,在16世纪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以前,由于科学技术尚未形成独立的知识形态和理论体系,它主要是通过劳动者的经验和技术、技能应用于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18世纪,科学技术成长为系统的和全面的科学。从此开始,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发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最突出的标志是从18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中期,人类历史上相继发生的两次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力迅猛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这两次技术革命中发现了“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并由此得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系统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六、七十年代我国理论战线上的一个大灾难,莫过于批判所谓的“唯生产力论”。——经过这样史无前例的大批判运动我国本来就很落后的生产力变得更加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了,国民经济被搞到了崩溃的边缘。打倒“四人帮”已经四年多了,“唯生产力论”不再使人害怕。但是,忽视生产力、不敢研究生产力的倾向并没有完全纠正,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对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学说的发展。科学技术从“是”到“第一”生产力不仅是认识上的飞跃,更是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结果。本文试图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对其特征、功效和发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