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足迹方法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指标,通过估算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面积即生态足迹的大小,并与给定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进行生态盈亏平衡分析,来衡量研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方法从人类需求占用角度为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提供了较好的测量方法。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生态安全受到胁迫;当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则产生生态盈余,此时认为该地区生态系统是安全的,人类的发展处于可持续状态。可见生态盈亏平衡分析可以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态足迹模型回顾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测度和比较人类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与其生态承载力之间差距的测量方法。运用该模型可以定量地评估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与人口数量之间是否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研究定量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生态足迹概念自提出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各国(区域)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等诸多领域。由于生态足迹概念和模型提出与发展的时间较短,因此,该模型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模型静态性问题、生产力状况与土地合理利用等。在有关国际机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下,其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正在不断完善,其应用范围也将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虑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可能度"和人们对生态产品和服务消费的"满意度",提出结合生态足迹法和"可能-满意度"法的适度人口规模预测方法。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在分析该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不同收入国家的生态足迹水平,构建生态承载力约束下的生态足迹发展情景,对该区适度人口规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重庆市在生态足迹缓慢增长情景下的"可能-满意度"最高,对应适度人口规模为3306万人,该指标主要取决于土地利用变化与人们生态产品和服务消费结构和水平的变化。因此,重庆市应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人们通过调整消费结构降低生态足迹,这对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晓钰 《南方人口》2005,20(4):57-63
在既定的生态承载力和既定的生活目标追求下,实际人口数量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必定产生一定的人口赤字.在对外界进口依赖不大的情况下,主要靠超额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本存量来承载这些超载的人口,因此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本文以新疆为例,应用生态足迹理论,分析人类消费的供需矛盾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力,反映出新疆人口过度,人口赤字逐年上升.人口赤字以及由此带来的过度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剧.滥垦、滥伐、滥牧、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等人类经济活动成为近些年来推动新疆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蔡莉  王磊 《西北人口》2010,31(4):41-45,50
本文以“新东部”海洋渔业强省——山东为例,参照全国,对比了该区域相对渔业资源人口与经济承载力的理论值与实际值。文章倚重合理的权重选择,研究了从1978到2004年其人口与渔业资源的匹配关系。研究表明。山东渔业资源人口承载力经历了从超载、极大富余到富余三种状态,但未来发展存在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表明“新东部”海洋资源人口承戢力的存在、持续发展与海洋生物技术水平发展、人类生活方式选择、海洋环境生态等多种因素密切关联。海洋渔业资源来源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类海洋技术掌握的局限性将决定其人口承载力的极值。目前只有抛弃粗暴利用海洋渔业资源的方式。才能长久维持人与海洋渔业资源的和谐与互惠。  相似文献   

6.
《人口学刊》2015,(6):25-36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并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类的目标。本文尝试构建生态压力人口模型,从人口学角度对人口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并比较中国各省区生态压力的现状。我们认为,在研究人口与环境关系时,要充分考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且有必要进一步思考发展的内涵以及人生的目的。我们期望在人口研究中纳入新的概念,以推动人口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构建全局参比技术下的超效率SBM(GS-SBM)模型对2003~2020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算,运用双固定效应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人口集聚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构建调节效应模型检验其影响的内在机制,并引入空间杜宾模型进一步探讨其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人口集聚对生态福利绩效存在负向影响,且该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大、中、小城市中表现较为明显,而在东部地区城市和超大、特大城市中不明显;基础设施水平与能源强度在人口集聚与生态福利绩效的关系中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会缓解人口集聚对生态福利绩效的抑制作用,而能源强度的提高则会加剧人口集聚对生态福利绩效的抑制作用;人口集聚与生态福利绩效均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人口集聚程度的提高不仅会抑制本地生态福利绩效,还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基于此,从构建生态文明共同体,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调整城市能源结构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持续提升生态福利绩效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出生性别比是人口发展的"生态基础",而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是和谐人口生态关系的一个极不和谐的因素。已有的人口学研究一般从全国或区域的范围分析出生性别比问题,忽视了少数民族地区出生性别比失调自身的特点。基于人口生态视野分析贵州民族地区出生性别比失调的特征、成因和后果。男性偏好在该地区特定的人口生态制约下有着深刻的经济、文化、社会、性别根源。贵州民族地区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提高贵州民族地区妇女社会地位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口预测是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陕西省汉中市人口预测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法、灰色模型法及回归分析法,对2015年汉中市总人口进行预测,并针对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预测所得汉中人口规模偏大,其原因在于生态足迹分析的本质——环境容量;灰色模型预测所得结果较为保守,其原因在于原始数据序列经累加生成后发展趋势稳定;回归分析预测结果居于二者之间,其原因在于综合多种不同的回归模型,人口变化发展趋势较为灵活。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生态足迹作为环境压力的测量指标,以江西省为例基于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2006年人口、经济(人均GDP)和社会(主要是城市化率和产业比重)因素对环境压力的具体作用.研究表明:(1)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2)人口数量是江西省生态足迹增大的一个主要影响因子;(3)经济发展对环境压力产生正效应;富裕程度增加也将加剧人类对环境的影响;(4)城市化带来的消费结构改变和数量加大有可能导致环境压力的增大;(5)降低第一、二产业的比重有利于减少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1.
李禄胜 《西北人口》2009,30(5):114-119,123
宁夏是少数民族地区,较为宽松的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快速增殖。由于宁夏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遗留的生态债务使得境内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尤其是人口过度增殖已超出了刚性土地资源的有效容纳力。这不仅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也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本文通过大量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分析了近年来宁夏人口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分析表明,当前宁夏尤其是宁南山区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人口数量与生态存量和生态消费之间表现出了明显的此长彼消的关系。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口与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青海湖区人口状况考察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青海湖区面临湖水水位持续下降、湿地面积逐年萎缩、土地沙化和草地退化日趋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等问题,本文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角度,结合青海省正在争取实施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项目,通过青海湖区人口承载能力的测算和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提出“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应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观点,并从人口变动方面提出了统筹解决青海湖区人口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Marine fisheries and fishing societies develop around the resources provided by a particular ecosystem. As they exploit these resources, fisheries transform the ecosystem, which pushes fishery and society to adapt in turn. This process is illustrated by fisheries, ecological and social data tracking dramatic changes on Newfoundland's Northern Peninsula and its adjacent marine ecosystem, the northern Gulf of St. Lawrence. There a longstanding fishery for cod and other groundfish collapsed in the 1990s, and was replaced by fisheries targeting invertebrates. The new invertebrate fisheries have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than the former groundfish fisheries. The shift in target species reflects deep ecological changes that were underway at least a decade before official recognition of the crisis. Our analysis of biological data reveals that the main ecological changes occurred during the glory years of the 1980s, when Newfoundland's domestic fisheries were at their peak. Overfishing and interactions with adverse climatic conditions drove the changes. As the ecosystem transformed, human population declined due to outmigration, and social indicators show signs of distress. Accounts by outport residents paint a generational picture of social change.  相似文献   

14.
Marine fisheries and fishing societies develop around the resources provided by a particular ecosystem. As they exploit these resources, fisheries transform the ecosystem, which pushes fishery and society to adapt in turn. This process is illustrated by fisheries, ecological and social data tracking dramatic changes on Newfoundland's Northern Peninsula and its adjacent marine ecosystem, the northern Gulf of St. Lawrence. There a longstanding fishery for cod and other groundfish collapsed in the 1990s, and was replaced by fisheries targeting invertebrates. The new invertebrate fisheries have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than the former groundfish fisheries. The shift in target species reflects deep ecological changes that were underway at least a decade before official recognition of the crisis. Our analysis of biological data reveals that the main ecological changes occurred during the glory years of the 1980s, when Newfoundland's domestic fisheries were at their peak. Overfishing and interactions with adverse climatic conditions drove the changes. As the ecosystem transformed, human population declined due to outmigration, and social indicators show signs of distress. Accounts by outport residents paint a generational picture of social change.  相似文献   

15.
河西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也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集中的地方,由于长期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加剧了这一矛盾的激化.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以甘州区为例。来探讨该区土地潜力,通过应用土地生产潜力模型,并结合统计资料,建立了绿洲农区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和指标体系,通过应用气候(光温水)生产潜力模型和气候-土壤生产潜力(自然生产潜力)对该区的土地生产潜力进行评价。希望通过文章的研究,对未来解决土地资源短缺导致的粮食资源不足,协调人地关系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地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通过研究历年人口、耕地、粮食动态变化情况,对定西市未来14年人口规模、粮食产量进行预测,进而分析计算未来当地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来减轻耕地压力,缓解人地矛盾,保证粮食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7.
The Assumptions Underlying Eco-Footprinting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n essence, the concept of a person's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simple: it is the area of land needed to support permanently a specified lifestyle. But in practice eco-footprinting is more complex. It i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to investigate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that complexity. We avoid discussion of a recent elaboration of eco-footprinting, namely including the sea as a component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the use of equivalence factors. The reason is that we see those changes as being less fundamental, and intend to cover them in a separate paper. The current paper—concentrating on the fundamentals—concludes that eco-footprinting is the best method available for making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extent to which consumption, by a specified human population, is exceeding biocapacity.  相似文献   

18.
人口增长必须与物质资料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环境层级关系分析,人类发展是由物质资料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决定的,但人类对物质资料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有反作用.当人类完全属于自然生态环境中食物链的一部分时,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是完全处于自然生态平衡之中;当人类智力得到发展后,人类通过反作用于自然生态环境,创造出物质资料环境时,并且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片面性的限制,人类社会将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并危及人类自身;当人类自身生产得到控制,科学技术整体化后,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人类社会与物质资料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将和谐共存、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