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赵金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5):74-77
20世纪30年代,胡风与周扬就典型问题展开了一场极有文学价值的论争。虽然双方观点各有正误,但由于这场论争发生在我国典型理论的初建阶段,所以,对于我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和马克思主义文艺典型论的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然而,由于他们又都是从认识论的一般性原则出发阐释典型的本质的,因而,未能划清图解生活与艺术概括、审美创造的本质界限。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国文论建设过程中的高尔基典型论──30年代周扬、胡风之争与典型说论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运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
高尔基的典型论属于传统的理性主义范畴,高尔基的典型论是他全部文艺思想的核心,它建立在文学是“人学”、文学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并能够使人从中认识社会、认识现实这样一个反映论—认识论的文学观念基础上。对于20-30年代正在建设中的现代中国文论而言,典型论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周、胡之争的焦点即是典型的共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界定。讨论着文学的阶级性、党性、革命文学与国防文学,伴随着救亡的马克思主义而进入中国的典型说,不可避免地成为武器,被理解、被阐释为阶级性的代表,从而迅速在现代中国文论中定格了。 相似文献
3.
高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33(3):50-53
恩格斯对英国女作家哈克奈斯的小说《城市姑娘》的评价,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探索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以及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的理论依据,从而阐述了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原则及其典型观。 相似文献
4.
杨建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5)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当人们把胡风和周扬的名字摆在一起的时候,往往把他们当成一对永远也得不到统一的矛盾。的确,由于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不同,他们曾经展开过长期的论争,许多理论就是在相互论争和批判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应该说,他们是在不同的方面探索着中国革命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为此,他们在解放以前的许多重大论争中并没有越出理论探讨的界限,这样我们就很难对他们作简单的谁是谁非的评价。而三十年代那场关于典型问题的论争,可以说是他们之间现实主义理论分歧公开化的开始,无论是对他们个人的理论建设还是对新文学现实主义的发展,都是一次有意义的、较为正常的理论争鸣。奇怪的是,对于这次论争一般的文学史几乎都忽略了,这种视而不见的态度是不利于更好地清理现实主义理论遗产,总结现实主义经验教训的。因此,对那次论争作一个客观公正的论述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田华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5):101-103
胡风以“主观战斗精神”为理论武器,批评抗战时期文学创作里广泛存在的“类型”化倾向,提出以“熔铸”为艺术手段,实现典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有利于现实主义小说理论的深化和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7.
孟繁华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1):1-5
20世纪50年代,国内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形势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学术研究.在此背景下,学界出现了对典型问题的讨论.学者纷纷提出各自的观点,诸如典型即本质代表说典型即个性等.同时,周扬、何其芳等人也从不同的视角对此问题进行了阐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典型的讨论,各种观点各执一词、冲突激烈,但他们的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这些冲突一方面表明了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不同理解,同时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文艺思想上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8.
黄悦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2):69-73
半个多世纪前,胡风在与周扬关于典型问题的争论中,坚持典型之普遍与特殊的一体论,反对将个性看成是人物自身独有的特性,这在今天似乎已成为"陈旧"的问题.但若对这一问题所掩盖的历史原初意蕴进行追问,并做进一步的存在论意义上的分析与思考,就会发现尚未被揭示的诸种含义.胡风对共性与个性同一性的强调,意味着他反对用简单的"类"的方式去切割文学,并由此可引出"意念中的‘原型'"概念,从而表现了左翼文学理论的别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赵伯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本文分析了黑格尔美学典型性格理论的美学价值,阐述了黑格尔美学思想典型性格理论的哲学基础,指出黑格尔美学思想典型性格理论特征的内容,即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特殊性与明确性;坚定性与决断性。黑格尔美学典型性格理论的突出贡献表现在其全面论证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并且运用辩证法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分析艺术形象对自然界和社会的主客观关系,即人的性格在环境中形成并受环境的制约;与此同时,人也把环境人化了。文章最后指出由于黑格尔典型性格理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体系基础之上的,最终未能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阳永恒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3-85
当前关于法学本科教育定位的典型理论主要有"废除论"、"精英教育论"、"职业教育论"、"通识教育论"等,它们各有利弊,为此作为一种相对折中的做法,将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基础教育或素质教育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1.
权绘锦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2):50-53
胡风文论与<文心雕龙>都受到传统整体思维的影响和制约,具体体现为创作论上的"天人合一",作家论上的"内圣外王"和文艺本体论与功用论上的"体用合一".本文旨在厘清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存在相同之处的复杂关系,证明现代文论与传统文论之间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2.
兰甲云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2):121-124
《周易》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格类型,其人格类型基本上划分为二大类一类是肯定型的人格类型,即君子一类;一类是否定型的有待教化的人格类型,即小人一类。“君子”是《周易》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而“小人”则是君子所要教化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陈曙光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3):99-102
钱穆从文化发生的源头、文化绵延展扩的时空维度、文化的个性特质、文化对待人生的态度,对世界文化的类型进行了考察,视野开阔,见解独到精妙。钱穆的世界文化划分思想有其合理性和启示意义,但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妍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04-107
通过使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15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探讨了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其心理健康之闻的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其心理健康之间有密切关系。其中专注型男女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冷漠型男女只在抑郁上存在显著差异;只有恐惧型恋爱与没有恋爱在人际关系、敌对、精神病性和其他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安全型与不安全型只有在躯体化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在其他各水平上均达到显著。 相似文献
15.
劳动争议的原因类型直接制约着劳动争议处理体系的建设方向。劳动争议的实证考察表明,劳动报酬、社会保险以及经济补偿和赔偿纠纷是引发劳动争议的主要原因类型。企业员工对劳动关系的认知以及企业对国家法令的认知是劳动纠纷发生的内在因素。基于此,未来的劳动争议处理体系的改进方向须重视纠纷处理程序制度的完善以及企业内劳动关系争议预防性调解机制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胡风的诗论构成了其文艺理论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他的诗论注重诗人的人格力量和道德感,重视诗人的主观战斗精神和战士身份,并推崇和鼓吹无拘束的奔放的自由诗歌体式,对诗艺和其它诗歌体式则相对忽视,对诗人身份的认定也有偏颇之处。胡风的诗论正是在合理与偏颇之间同时展开与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周景雷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1):17-22
周扬在文艺表现上的两重性被称之为"周扬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周扬在其个人思想发展历程中所呈现的各种状态充分反映了中国在20世纪文化建设上的反复性、特殊性及先进性。文化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及文艺在文化转型期的先导作用是今天解读"周扬现象"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8.
周素玲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78-180
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为教育教学领域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其中,认知心理学中知识的分类理论改变了传统的对学习的认识,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根据这个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活性导入、以语篇分析指导阅读、完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9.
高力克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5):192-200
1925年和1926年,徐志摩与胡适这两位自由派知识分子好友先后游历莫斯科。莫斯科之旅使他们发生了深刻的思想逆转:徐因苏俄之梦的幻灭而回归自由主义,胡则激赏新俄“伟大的政治新试验”而引起“新的兴奋”。由此,徐胡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苏俄问题的论争。徐对俄罗斯文化的“吊古”情愫体现了他的诗人本色,而胡对新俄政治新试验的欣赏则体现了他的“士大夫”性格。胡徐苏俄观的分歧表征着自由知识分子深刻的思想冲突。在这场思想论争中,诗人徐志摩成为古典自由主义原则的守护者,而作为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精神领袖的胡适,则因心仪莫斯科新政而成为苏俄革命的同情者。胡徐围绕苏俄问题的歧争是20世纪前期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饶有意味的事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