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赋税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方广安的土地上,北起江淮,南极岭南,东自荆扬,西至益梁,居住着大大小小数十种少数民族,他们皆被泛称为“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夷”、“西式”、“南蛮”、“北狄”被合称为“四夷”。①“南蛮”中的蛮、僚(潦)、俚族,②是秦汉以后南方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三大支,他们向封建政府交纳的赋税,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马克思说:“赋税是官僚、军队、教士和宫廷的生活源泉。一句话,它是行政权力整个机构的生活源泉。”③封建国家向人民征收田租、赋税来维持国家财政开支,向人民征发兵役、…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严复在《原畜》按语中全面阐述了他的经济思想,本文仅对其中的赋税思想展开述论。(一)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一般赋税的四条原则。(1)义务原则:“一国国民,都须在可能范围内,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缴纳国赋,维持政府.(2)确定原则:“各国民应当完纳的赋税……不得随意变更.”(3)便利原则:“各种赋税完纳的日期及完纳的方法,须于纳税者以最大便利。”(4)防弊原则:“一切赋说的征收,须设法使人民所付出的,尽可能等于国家所收入的产严复对此极口称赞:“自有论税以来,无如是之…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以“三元价值论”(详见丁建中等(试商品价值的三维尺度),《学术月刊)1995年第12期)为依据阐述赋税的基本原理。第一部分讨论赋税的本质和尺度,第二部分讨论公正、简明、高效的税收模式。一、赋税的本质和尺度国家的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安全和保障。为了社会安全,必须建立常备军,对外防御侵略,对内制止动乱;为了保障社会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必须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关,而常备军的供养和武装,行政管理人员或国家公务人员的供养及机关赖以运作的设施、装备,就依靠向社会征课的赋税。如果说,社会各纳税人向国家…  相似文献   

4.
从李之芳《赋役详稿》看清代赋税征课额的构成何平清初赋税征收秩序的整顿是通过重新编纂《赋役全书》来进行的。关于赋税征收数额确定的原则,顺治十四年(1657)王宏祚主持编纂的全国性赋役全书告竣颁行时,顺治帝在上谕中指出,“钱粮则例,俱照明万历年间。其天启...  相似文献   

5.
(一)“劳动”的演化最早对劳动进行论述的是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人———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但是劳动创造财富的能力要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并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要素”的著名论断。随后,魁奈指出“只有农业劳动才能增加财富”(《经济表》);理查德·坎蒂隆认为“土地是所有财富产生的源泉,人的劳动是生产它的形式”(《商业性质概论》);罗伯特·雅克·杜尔阁提出“土地离开了劳动便不能生产出任何东西”(《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这些论述都是从财富的角度引入劳动,强调了劳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牛津大学所藏清代回疆档案文献资料和其他文献相互印证,对库车和沙雅尔两地的赋税征收制度中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清朝康熙、雍正朝,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地丁合一的赋税制度。在边疆地区,由于民族、宗教与社会历史的差异,清朝政府推行的政策不得不与中原地区有极大的不同。以新疆地区为例,东部屯垦区和天山北路新设置的州县就没有地丁银额“输粟为赋,例无丁银”,所以自耕农所纳田赋为单一田赋。天山南路(文献中所称“回疆”)情况又不同于北疆,清代在这一地区采取的经济制度和准噶尔统治该地时的旧有制度有关,其赋税制度自成体系。清政府在回疆地区实行的回赋制度是在准噶尔统治时期旧有制度基础之上而来,有条件地沿用旧制,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减少统治之初因政权更迭而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回疆旧有回赋征收同土地制度密切相关,土地所有制不同,征收的田赋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劳动的直接掠夺与剥削,是以社会生产力的不发展、劳动方式的原始性为基础的。与土地关系结合着的工役制,和封建统治关系下“力役之征”的所谓“国家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之类的属于赋税性质的徭役,是一致的。工役制是在分地制下等于实物工资式的一部分无偿劳动,亦即所谓“徭役”。但与属于封建皇朝赋税性质的力役不大同,虽然它  相似文献   

8.
明代推行于苏州、松江、常州等江南地区的济农仓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仓制,作为周忱江南赋役改革的关键举措,既因应了统治者改革的终极目的,又挫动了江南社会经济秩序,并开启了明中叶至清初中国赋役改革的路径。阐释这一颇具特色的仓储体制,对于评析周忱改革、探索当时江南社会经济状况和追寻中国古代社会后期赋役改革的源流,是不无碑益的。江南地区是明代的重赋(尤其是“官田”税额高)地区,而沉重的赋税又几乎都压在耕种“官田”的贫弱农民身上,因而逃亡,道赋日益严重。宣德五年(1430)九月,“常以天下财赋多不理,而…  相似文献   

9.
一、度地而税向度人而税的发展据《史记》记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①说明中国古代的赋税及其制度起源于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古代,广义上的农村赋税包括贡纳、工商税、徭役、土地税和户口税等。本文只关注按土地或按人头征收的实物或货币这一狭义上的农村赋税。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上,农村赋税制度经历了度地而税和度人而税交替演变的复杂过程。在中国奴隶制时期,按土地征收的税赋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孟子》说:“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②。夏时的贡、商时的助、周时的彻,都是按土地…  相似文献   

10.
春秋后期百余年间,各诸侯国一系列赋税改革,以鲁最典型。鲁宣十五年“初税亩”开其端,哀十二年“用田赋”终其果;“用田赋”即春秋赋税演变的最高标志。对“用田赋”真实内容的了解,既有助于对此前历次赋税变革实质的认识,更能标示终春秋世,赋税形态的程度以及在整个赋税演进中所处地位。古今学人,对“用田赋”的具体,已倾注大量可贵心血,但分岐至今亦仍严重。笔者择可而从,提出看法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一、“歧义”及其“谬误”辨析“歧义”意调“分歧的语义”,它就是一个语句(或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有超过一个语义。但是它不必然犯“歧义谬误”。后者狭限为:超过一个“标准”的语义;它可分为两大类:(一)一词多义谬误,就是由于语句P内的一些词语有超过一个难于取舍的标准语义而引起的;(二)语法结构松驰的谬误,就是由于语句P的结构(语法)不严谨(或语文过份省略)而引发竞争性的语义。(而当时的语境和知识又没法突出P的单一语义。)值得注意:所谓“标准”语义,是常有颇大的“含混”区的。①所以,当说者说出语句P,如…  相似文献   

12.
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农业是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宋以前的历代封建王朝尽管有关市之征,山泽之禁,盐铁之榷,但是,一般来说,这些赋税在整个国家赋税收入中不占主要地位。国家赋税无论是征发劳役还是征收实物和货币,都主要取自农业和农业劳动者。所以,历代封建统治者都认为国之大事,食货为先。“农,食货之本也。”故杜佑作《通典》,首食货而先田制;马端临作《通考》,田赋为第一。然而,到了宋代,农业虽仍是社会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其赋税来源的组成结构却发生了变化:在国家赋税收入中占主要地位的田赋税,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原在国家赋税中无足轻重的商税、专卖税、矿税等则逐渐升居主要地位。本文仅就宋代赋税来源与结构,以及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经纪模式的消解:土地改革与赋税征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土地改革期间中共的赋税征收过程及其合法性问题。传统时代的赋税征收有赖于既连接又离间着国家与乡村社会的“经纪”体制,致使赋税不公和贪污中饱的积弊难以消除。共产党则借助土地改革的强行再分配和赋税负担的公平化,赢得了资源汲取的合法性;又通过控制赋税征收过程和将村款征收权收归国家等措施,大大降低了赋税征收中的损耗,从而使“经纪”模式得以消解,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和汲取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14.
“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并行不悖吗?─—辩证法的“鹰”、“鸽”两派(香港)黄展骥辩证法的“辩证矛盾”(对立统一)可有两种不同的解释而形成两大派:(一)鹰:它的“辩证矛盾”定义就是,由水刚要结成冰的中介、质变、过渡的“亦此亦彼”状态。这时它既是甲(水...  相似文献   

15.
赋税和徭役是封建国家剥削和奴役农民的主要手段,是封建国家机器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首要前提。马克思说:“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封建统治者深知赋税的重要,“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宫禄食,庶事之费”。他们“强迫农民交纳贡税,并强迫农民从事无偿的劳役,去养活一大群的国家官吏和主要地是为了镇压农民之用的军队。”历代王朝都把赋役视作头等重要的大事,制订了各种严密的制度。明初的鱼鳞图册制度就是为保证赋税的征收而制订的制度之一。  相似文献   

16.
运用筛选法为《楚辞·招魂》决疑熊任望(河北大学中文系)读《招魂》者,无不感到它的“奇丽”。明人评它“构法奇,撰语丽,备谈怪说,琐陈缕述,务穷其变态,自是天地间环法文字。”(孙)然而,“鬼斧神工,人莫窥其下手处”(陆时雍),以至于作者问题、被招者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电影对“它种艺术”的借鉴与融汇:(一)电影与戏剧。电影的“看”是戏剧的“看”的延伸与发展.电影借鉴了戏剧的“冲突”性因素。(二)电影与小说。在语言、动作和冲突形式(叙述形态)上,电影与小说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赋税思想在整个历史文化遗产中,特别是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个时代的赋税思想往往是那个时代的经济思想的核心部分,并且与一定历史时代的政治、哲学、法律、伦理、道德、宗教、文艺等观点密切联系着。本文所讨论的中国古代赋税思想是指周代至清末三千余年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地主阶级的赋税思想。我们知道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它的特殊性,这就是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阶段。在长达三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其政权的基本形式是中央集权专制主义。这对中国的经济、法律、哲学、伦理、道德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  相似文献   

19.
永嘉四灵及其创作心态夏汉宁一“永嘉四灵”是个令人注目而又让人说三道四的诗歌流派。它出现在我国十二至十三世纪之间,因其四位诗人徐照(灵晖)、徐玑(灵渊)、翁卷(灵舒)、赵师秀(灵秀)均系南宋温州人,且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旨趣相投,风...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裂”时代!──香港的“孝”与“不孝”(香港)黄展骥我偶看到古希腊史家的一篇神话,对它说的“第五世代”认为很有现实性和真实性,深有同感。史家希斯奥(Hesiod),写了《人类五纪》:第一世代为“金族”,是神的子民,不耕稼,以野果、美奶、蜂蜜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