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在“五四”时期的成就应为最高,影响应为最大。从现实关怀、人间真情、散文意境、散文构思及其语言几个角度去解读朱自清的作品,阐释其散文艺术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2.
冰心散文的出现,以跻身于当时男性作家群中而独树一帜,取得文学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影响,但其文理念与风格却遭遇当年文评家水火两重天的评价,其影响之大延续至今,几成冰心文学刻板印象.今天我们把这些文案置放在性别研究的视野下重新分析解读,会发现即使是从褒扬冰心的角度出发,也会因评论者性别视野的局限而形成经典性的“谬析”与“谬赞”,它并不能真正解读或阐释出冰心散文写作深刻而经典的意义,此种文学境遇在女作家写作里尤具代表性.因此本文的重翻旧案,新释杨柳枝的个案分析,期待无论是从研究方法论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观的意义上,都具有揭示与标示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生成的诸葛亮形象作为一种范型在后世小说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临摹和再现。笔者旨在借鉴结构主义功能单元方法论,在符号学与结构主义双重维度上,对作为脸谱、符号的诸葛亮范型进行切分,提取塑造范型的功能元素,重新阐释诸葛亮形象的内涵,并以《说唐》中徐茂公形象为例探讨范型衍生形象对诸葛亮范型的摹仿。  相似文献   

4.
韩非子的阐释思想,除了体现在他对老子的解读与重构之外,还体现在贯穿他学说当中的对儒墨两家所推崇的先王的批判上,他认为儒墨两家所阐释的先王形象,有些也并没有实际依据,一方面是由于先王自己对历史的粉饰,另一方面,是由于读者自己的误读而作出了与原来不同的解释。这表达了他要求对儒墨两家所阐释的经典再重新解读、力求还原经典本来面貌的一种阐释思想。  相似文献   

5.
吴欢章先生从事散文研究,从最初的创作论开始,即显示出对散文艺术的审美特征的关注。而在后来的各种学术文章中,他更是自觉地探求散文艺术的特殊规律。通过对“散文”(“美文”)概念的清理和对“经典”散文命题的重新阐释,他一直为散文文体意识的确立做着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张炜生态散文中传达的重视荒野价值和野地情结,研究者一般将其归因于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比较视野纳入张炜散文研究中,将美国文学经典《瓦尔登湖》与张炜生态散文进行对照阐释,可以发现梭罗及其著作对于张炜的重要影响。比较视野的运用,将突破以往张炜文学研究中的某种思维定势,为生态散文和生态文学研究开拓新的空间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唐代文本诠释学,以对儒家经典的阐释为主干,辅之以史籍、诸子、《文选》的诠释,而佛教经籍的诠释占有很大比重。文本阐释学发展本身的需求,统治阶级的有意倡导,决定了唐代文本诠释学的基本风格为语文学佳释范型。钦定模式虽屡屡面临挑战,然终未退出主导地位。阐释变革风气尽管未能上升为主流,但昭示着后来的学风。  相似文献   

8.
立足于文学文本,以灵肉母题范型为主线,从《红楼梦》灵肉母题的话语形式、女性意义及文化精神3个维度展开阐释性描述。在灵与肉互为主体的能指空间中,彰显蕴藏于其中的人文景观和文化意义。在灵对肉的弱势抵抗和超越中,见证人类对精神世界的永恒追求,显示文学经典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9.
美学是对人类历史进行阐释的范型之一,它本质上是传统的话语。因此,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相互作用的历史情境中,必然会在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产生身份问题,重建美学身份就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晚明“无善无恶”说之于是时学术范型的影响问题,以王龙溪、李贽、黄道周等的思想为中心进行阐释。研究认为,李贽通过“童心说”传承王龙溪的“无善无恶”思想,试图寻找具有本体意味的天理良知;黄道周等掀起回归儒家经典的学术运动,提出儒学重建在于由理学、心学向经学的过渡与转型,将经学的过渡与理学打通,贯通其中的“无善无恶”说成为晚明学术新范型——理学向经学转向的先导动因。  相似文献   

11.
"忆语"散文是指有清一代直至民国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型悼亡散文.与此前的悼文散文相比,它在写情上有很大的突破它填补了中国婚恋文学中自传性"婚前爱情"描写的空白,并且将描摹的笔触大胆地伸向了夫妇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名著,同时又是一部具有丰富文学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文学典籍。与先秦历史散文相比,该书有着明显的文学特征,可以成为医学专业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角度进行阐释,充分论证了作为医学经典的《黄帝内经》的文学性。作为一部内涵丰富的古文化典籍,《黄帝内经》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对《黄帝内经》进行高职语文化的解读,无论在教学改革还是教材建设方面,都是一种改革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格尔兹的民族志《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通常作为阐释人类学的经典被解读,实际上本书的另一大启发在于通过"剧场国"概念,提出"荣耀与辉度"的政治建构维度,它不仅诠释国家权力和社会正义的诗性,并且是政治建构获得历史意义的真正来源。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大陆学者散文文化批评母题总体上沿着批判现实和阐释知识两个向度展开。在写作主体的整体精神立场上,它突显了知识分子写作的两种精神身份——批判者与阐释者;而在文体特征上则呈现出特有的介于“散文”和“论文”之间的文体形式。  相似文献   

15.
"避难南渡"时期,元好问的散文创作体现出对社会问题的强烈关注,并初显"以文存史"意识之端倪,涌现出一批优秀之作.这些优秀之作以其充实的内容、充沛的感情、精辟的见解、多变的手法和高超的技巧,标志着金代散文的发展已达巅峰,并为蒙元初期的散文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型.  相似文献   

16.
"五四"是一个解构与建构的时代。就散文文体而言,诸如"美文"、"纯散文"、"絮语散文"等的命名与释义层出不穷;已有的"散文"、"小品文"的指称,在新的语境中被作出新的阐释。种种的命名与阐释,反映其时散文研究者对散文文体属性的体认与理解,形成了现代散文的基本范畴和文体要旨。  相似文献   

17.
元范型是指对一般范型具有支配、渗透和统摄作用的范型,它具有基础性、根本性、优先性和总体性。中西哲学中的元范型产生于各自特定的文化土壤,为各自先民的生存条件所决定,也同其创始者的元典建设有关。从比较的意义看,中西哲学的元范型有两对生命模式与技术模式、气化理性与实在理性,这一认识为中西哲学的范型研究开显出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在对《牡丹亭》的解读中,“情”始终是一个有效的门径。而《牡丹亭》对情的塑形是含混的。理清这种含混可以使我们对历史流逝的感受变弱,经典的不朽才得以实现。《牡丹亭》中的情是形而上的“情”;它是想符合人伦的情但又不是;情与孝的关系上作者趋于情;欲与情之间作者故意地含混。它不仅仅是对个体情欲的肯定。它通过美化“欲”,将其扩张入已被认可的“情”,由于回转又在讽刺、谐仿情。这种含混是因为晚明价值论的混乱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文化乡愁是一种带有偏执性倾向的文化心理情感范型.郁达夫散文笔下故都的秋天传达了作家悲秋心理背景下的文化乡愁.悲秋是郁达夫文化乡愁的心理表征,它来自于作家对中国历史的深刻体认和对文化传统的深深眷恋,折射出郁达夫对理想主义与浪漫精神的执著守望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20.
<诗经>文本作为阐释学语境下的"历史流传物",经历了经典化与去经典化的释读变迁,蕴含着丰富的阐释学命题.<诗经>经典的形成与耗散是一个典型的"效果历史"事件,传统<诗经>学致力于<诗经>的经典化阐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古史辨>派则对<诗经>进行了去经典化的颠覆解读.所以古史辨奠定了现代<诗经>阐释的范式.<诗经>不再是僵化政治说教和道德说教的表征,而成为活的文学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