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包利民 《浙江学刊》2008,13(3):45-52
同样都是"主流哲学",斯多亚派走出了一条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不同的路向,却在希腊化罗马时代获得巨大的成功,影响压倒了古典哲学,而且渗入基督教范式和现代社会.许多现代哲学家认为斯多亚哲学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外的一个重要古典哲学思想资源.如何理解斯多亚哲学与众不同的本质,历来众说纷纭.从斯多亚哲学自许传承了"苏格拉底道统"这个角度入手,不仅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斯多亚哲学这种独特地结合了"治疗哲学"与"政治哲学"的思想类型的本质和内在张力,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清理和发现整个古典政治哲学的一些关键症结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杜丽燕 《求是学刊》2004,31(1):45-51
如果没有希腊文化,基督教的产生是不可想像的。基督教思想的产生得益于希腊哲学,基督教思想的系统化,同样是希腊哲学征服基督教世界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说,基督教思想是穿着宗教外衣的希腊哲学。不过,希腊哲学究竟在哪些方面为基督教做出了贡献,似乎西方哲学并没有明确的定论,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希腊文明与基督教的关系。第一,智者关于好公民的讨论和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对于好人的讨论成为基督教定位人的信仰的重要参数。第二,善的理念为基督教的上帝论提供了道德的形而上学蓝本。第三,毕达哥拉斯和新毕达哥拉斯派以及柏拉图的灵魂不灭与轮回思想,为基督教爱的理论和末世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四,斯多亚学派的世界主义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拓清了道路。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阐述,作者力求表明,希腊哲学是基督教思想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基督教人本主义思想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国内学界因意识形态、理论视野、研究路径等方面的局限,对基督教人本主义思想的研究主要局限在从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层面或视阈,尚缺乏从哲学层面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从文化哲学视角看,基督教中的“上帝”恰恰是人的作品,是人的形象的升华和摹本,不是上帝造人,而是“人造上帝”,体现出人的主体创造精神;基督教是一种以隐性形式表现的“人本主义”观念,而不是“神本主义”;基督教教义是人类对自己的“自身关怀”,而不是上帝对人的“终极关怀”。从文化哲学视角发掘人本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既可以更为全面地把握人本主义思想的广博内涵,又可以从理论上丰富和完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人类未来的期待与一般哲学家不同,它不仅具有理论的逻辑合理性,同时也有方案的现实操作性.在马克思的论述中经常出现对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及旧哲学的激烈批评.但就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客观养成条件和文化背景来说,西方文化传统中理想的方面和信仰的方面却不可能不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思想家本人并不必然完全自觉.古希腊鸟托邦理想、基督教传统、德国古典哲学(如黑格尔的异化思想)等,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都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9,(3):43-48
德国古典哲学达至黑格尔时代已形成丰繁庞杂的哲学成果,无论从思想积淀还是民族精神抑或文化条件诸方面,都为形成一个哲学高峰和黄金时代提供了丰润滋养和理论支撑。黑格尔以其集大成者的睿智和建构,使德国哲学的思想在形式上总体化、体系化,内容上理性化、古典化,从而具有了普遍性的意义和古典化的特征,宣告德国古典哲学的最终形成。黑格尔的愿望在于构建一个完备的哲学体系,从而穷尽绝对精神和绝对知识,然而哲学史却清晰地显示,这个庞大的体系在黑格尔离世不久便轰然倒塌,"出乎意料"地在并不算长的时间里从"终点"走向"终结",既使其思想至今仍然十分深远地影响着世界哲学的发展。贝尔纳﹒布尔乔亚的《德国古典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内容和脉络作了较为清晰的阐述,这对于探究黑格尔哲学体系形成的历史进路、体系构架和解体原因具有重要参考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基督教的圣教历史和许多外在形式虽然来自犹太教,但它主要的神学思想却发轫于希腊宗教哲学。通常人们在论及基督教起源时,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犹太教,而忽略了希腊神秘主义思想。实际上,希腊神学思想与犹太教的圣教历史一样,都构成了基督教的思想来源。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具有与犹太教正好相反的倾向,它带有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这恰恰是粗浅的犹太教所缺乏的。对于基督教来说,希腊哲学过于玄奥,犹太教又过于直观,基督教走的是一条中间道路。总的倾向是用希腊神学思想来改造犹太教。因此可以说,基督教的“载体”是犹太教,而它的“灵魂”却是以否定的姿态脱胎于希腊多神教的希腊神秘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消极国家观:从基督教到古典自由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典自由主义国家观是基督教政治哲学的世俗化变种 ,两者对国家的认识都是消极的。在理性层面上 ,自由主义认为 ,国家根源于人性的缺陷 ,是不可避免的祸害 ,它只有消极的工具性价值和职能。在态度和情感层面上 ,它对国家持冷漠和怀疑的态度。这些特点都源于基督教。  相似文献   

8.
德尔图良关于“雅典与耶路撒冷”的对立,其宗旨在于反对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的简单混合,以便维护基督教传统。这是圣经思想的具体阐发,在基督教教会史、思想史和神学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但德尔图良的信仰主义并不完全否定理性。在拒绝利用希腊哲学来理解基督教之后,他试图用人的自然理性和灵魂来证明上帝和信仰。本文结合基督教思想史对德尔图良在理性问题上的矛盾作了自己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陈树林 《求是学刊》2004,31(5):41-45
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有多种层面和视角 ,把马克思思想置于神学视野中 ,以基督教神学思想为准绳对其进行阐释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其中 ,蒂利希对马克思思想的神学阐释比较深刻和具有代表性。蒂利希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把马克思的人观、历史观、救赎观等与基督教进行了比较 ,并认为 ,马克思思想既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同时又与基督教神学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西方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大量作品都涉及对“五感”的讨论,其中尤其引入注意的是关于五种感觉的等级划分问题.视觉和听觉是西方文化传统中公认的高级感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处于比较低级的位置,此种意识植根于西方文化传统并影响至今.具体而言,视觉和听觉在古典时期和中世纪又呈现出不同特点:在古典时期,视觉在五感中毋庸置疑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而在中世纪,由于基督教对传道的关注,听觉被许多神学家认为是最可靠的感觉.在希腊哲学和基督教文化相互作用的张力下,视觉与听觉交织着共同成为西方文化中的两种高级感觉.  相似文献   

11.
郑戈 《社会》2016,36(6):1-31
从自然法到自然权利的范式突变是西方社会思想史和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政治社会乃是自然社会,即符合人的自然性(人性)的社会,这一由亚里士多德首先系统阐述并主导着西方古代和中世纪政治思想的主流学说,到早期现代受到全面颠覆。政治社会被理解为人为脱离自然状态而通过社会契约建构而成的人造物。李猛的《自然社会》一书是对上述问题的系统讨论。该书不乏有创造性综合的见解。但本文侧重于指出其中的几点不足,包括未能发现古罗马人的自由概念与主体权利概念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及未能发现平等而不是权利对现代观念的构成性影响等等。笔者以为造成这些缺陷原因在于李猛放弃了他擅长的社会理论方法,而纯粹从观念史的角度来思考伦理和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2.
Carl Rogers (1902-1987) was an outstand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the creator of nondirective psychotherapy, which has gained worldwide recognition, and one of the founders of humanist psychology. Thanks to Rogers's works (Rogers, 1951, 1970, 1977, 1980, 1983), a new conception of man and human nature was formulated in scientific psychology. This new conception differed radically from the psychoanalytic and behaviorist notions that had predominated; according to them, human nature was essentially evil and imperfect from the outset. Traditionally, the opponents of such notions, which go back to the postulates, deeply rooted in Western culture, of socialized (ecclesiastical) Christianity about the sinfulness of human nature, have been philosophers. Until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humanist opposition to this view remained philosophical, although it had become increasingly psychological (from the philosophy of the Renaissance and the Enlightenment, through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and the materialism of Feuerbach and the early Marx, to personalism and existentialism). Psychologists and psychotherapists (A. Maslow, R. May, K. Mestakes, and C. Rogers) joined ranks with it onl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distinctly psychological nature of contemporary humanism is justified and understandable: the humanization of the world is impossible without the humanization of its very core, man.  相似文献   

13.
华夏哲学有否论难能力是一个不曾讨论,但关乎其文化体系价值的问题。考释揭示,孔子、墨子皆重视文言哲学。孔子倡导"法语"以规范论难文言,还概括六典为"经",其文言范式正确性来自演绎性。"经"之质在"事辞称",其哲学基础在于六典文言构造的"系"式连缀。墨子继承发展了孔子"法语"及"经"思想,创造了"语经"体系。它有"定义""说求""渔大"三物。其必然性保障论难文言的正确性。他还从孔子"经"名推演出"辞论"。其三要素"故"、"理"、"类"皆有程式。"故"恃"说","理"有"还原本意之程","类"有"十三格"。全面揭示了墨辞之理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卿文光 《求是学刊》2001,28(4):29-34
文章依据黑格尔精神概念的辩证法对黑格尔的精神概念和纯概念作了简略的阐释,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希腊古典哲学的存在概念的涵义,证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概念同巴门尼德的存在概念根本上是同一的,并以同样方法证明希腊哲学产生前的奥菲斯教的逻辑内容正是存在概念,由此具体揭示了奥菲斯教的唯灵论精神对希腊纯科学和哲学的诞生、对整个希腊古典哲学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其独特的隐微-显白论,这个理论揭示了哲学和社会之间的深层冲突以及由这种冲突导致的哲学写作的双重教诲特征。面对政治哲学的当代困境,施特劳斯试图通过重振古典政治哲学找回失落已久的古典文明理想。这种文明理想既有对政治现实的清醒认识,又不甘于沦入政治洞穴,因而矢志不移地通过哲学追问揭示政治的不完善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个哲学世界观,都是过程思想。宇宙基本的二重性,也很受怀特海的青睐,恰如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阴阳概念。亚洲哲学所强调的内在超越性是一种超越经典认知方式的人类经验的内在愿景。对支撑意识的神经生物机制的研究表明,文化的差异可能在特定的大脑激活模式中找到其根源。中国古典哲学多基于直觉性解释,关注"怎样"的问题,主要是由右脑半球主导的。西方哲学则主要涉及左脑半球体现关注"什么"问题的精神活动。可是,在深层意识反思方面,大脑的不平衡并不能阻止我们通过整个大脑的作用,用终极概念来给经验现实一个最终的、纯粹的解释。因而,内在超越性将不再是依赖于文化的,而是东、西方所共有的一种普遍意识。  相似文献   

17.
赵天成 《求是学刊》2004,31(3):37-42
德国古典哲学是由近代认识论思维范式向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转换的过渡和中介。作为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哲学,从人学指向的出发点、辩证方法、理论面向实际的合理内容等诸方面都生动体现了这一哲学与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的逻辑关联。在这方面,黑格尔的独特贡献是无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8.
In modern Chinese thought, “philosophy” and the whole disciplinary system rooted in it have ha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own tradition. If we are to avoid a naïve and simplistic final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thought, the most prudent and reliable way to go about it is to ponder the whole framework and realm on which this understanding is based before we proceed to understand tradition. Before the inevitable problematization of “Chinese thought,” we should try to problematize “philosophy.” This demands that we find, in the constant rise and fall of philosophical trends, the view of philosophy by which Chinese thought is generally judged, and make it the object of questioning. Mou Zongsan’s attempt to reinterpret classical Chinese thought, based directly on Aristotle’s theory of the four causes, cannot be viewed as a success. The so-called first beginning of philosophy means establishing, led by the question of being—ontology, a system in which cheng (completion) is prior to and identical with sheng (generation). Now that Chinese thought has encountered Heidegger and thus rediscovered Aristotle and the whole of classical Western thought, the time is ripe for us to reexamine and assess the beginning of philosophy in terms of the complete and original experience whence Chinese thought arose.  相似文献   

19.
基督信仰和中国本土文化的关系的问题 ,是基督宗教进入中国以后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从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及传教方式、中国文化对基督宗教的反应、非基督运动与本土化运动等三个层面可以看出 ,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的矛盾冲突 ,源于不同思想理念的混淆 ,没有分清基督宗教的超越信仰的价值维度和现实的社会政治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