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仅注重道德伦理实践,而且具有表现为理性思维的形上之学。以“道”为理论核心的《老子》哲学就是中国形上学思维的最早表现形式。“道”是《老子》哲学确定的宇宙本体。《老子》哲学中的“道”是一种可以称为“无”的客观实在,是有与无的内在统一,是万物发展的宏观场合。“道”的观念的确立奠定了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道、形、器关系构成先秦哲学之基本逻辑,盖道与器统一于形,以形构成道与器之分殊与融会,如以形入手揭示古典哲学之逻辑可打开先秦哲学思想逻辑之开阔地(参见《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专题)。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潜在的思想逻辑——并非去逻辑化或白描式的界说,而更蕴涵思想之缜密和语言之条理,二者的统一表达即中国传统文化之隐性形式。以此观点统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  相似文献   

3.
《老子》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开创了关于道的哲学形上学 ,但《老子》的形上思维并非横空出世。不仅是《老子》的道所作出的形上形下之分与《周易》有着思想史上的传承 ,而且《老子》道的字源特征及其注重天地人事形上形下贯通等思想 ,都深深地扎根于夏、商、周三代以来的时代话题所构成的形上语境。  相似文献   

4.
当代学者     
韩庆祥,男,1957年12月生。1986年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9年在莫斯科大学进修,1991年任中共卢龙县委副书记。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中国人学学会秘书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兼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价值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化与价值研究中心研究员,吉林大学教授,《哲学动态》编委。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光…  相似文献   

5.
王南湜,1953牟生,陕西凤翔人。1989年于南开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副所长。著有《人类活动论导引》(1993年)、《现代唯物主义导引》(1996年)、《从领城合一到领域分离》(1998年)等,另在《哲学研究》、《新华文摘》、《理论与现代化》、《天津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社会哲学在国内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有迹象表明,它正在成为哲学理论发展的一个富有活力的生长点。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80  相似文献   

6.
程颢哲学主要围绕道、理、器三个核心概念展开,承继中国传统哲学对"道、形、器"的话题探讨,铺展开以"道、理、气"为转换模式的新式方法,兼以各家学说独特气质,程氏哲学显现出生生不息的大道之行。理与形名虽不同,但实相符,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明道先生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本文围绕道、理、器三者的逻辑关系及逻辑理路并结合史宁中先生"自家体贴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方法谈  相似文献   

7.
汪澍白教授,湖南长沙人,1922年生,1946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经济系,历任南京《新民报》《新华日报》编辑、《湖南日报》秘书长、湘潭大学教授、副校长、湖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院长,现任厦门大学哲学教授。他的名字和事迹被录入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主编的《世界名人录》和《世界名人成就录》。汪澍白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与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的研究。近十年来,他发表了《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探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香港商务1990年海外版)《文化冲突中的抉择》(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的版)等专著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的当代发展,带有比较哲学的视域,通过沟通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用哲学的方式把中国哲学传播出去.《道德经》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意蕴,并与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对话,谢林、海德格尔等西方哲学家对《道德经》"道-门"的研究,启发了他们对某些哲学问题的深入思考.通过梳理谢林、海德格尔对《道德经》关于"道-门"的哲学阐释,并以"意"的哲学视域来理解《道德经》的"道-门",可以思考并重构"《道德经》的哲学".  相似文献   

9.
王晋卿 《江海学刊》2023,(5):103-112
春秋以降,以重视视觉为特征的广义形名思潮兴起,成为诸子学说形成的重要背景。《老子》提出了“为腹不为目”的主张,自觉走上了超越视觉的形上之路。从“视之不见”到“吾以观复”,从“光而不耀”到“玄之又玄”,从“物形之”到“执大象”,《老子》中的视觉语词、视觉表述一再显示其对视觉的反思、批判与超越,即超越对象化、形式化、客观化的修道、在世、为政。在超越视觉的同时,《老子》重视基于味觉、触觉的存在方式,主张“味”道、“守”道,并以合道的方式在世、为政。《老子》哲学所开辟的超越视觉的形上之路为反思高度形式化的现代社会、探索中国哲学自身话语等重要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与中国美学》(刘诸瑾著广东高教出版社1989年版)是一部很有特色、极富生气的著作。其研究方法具有开拓性。作者从整个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着眼,从整体上探讨庄子思想对后世美学理沦的启发性。 《庄子》一书的美学意义,并不是以美和艺术作为对象进行理论总结,而是在论“道”的问题时,“遭”的体验与境界,同艺术的审美体验不谋而合。由于这种相合,后世很自然地把这些带有审美色彩的哲学问题移植到对艺术的审美特征的理解中,从而使庄子的哲学命  相似文献   

11.
陈金清 《江汉论坛》2007,(11):139-140
最近的十多年是李维武教授哲学史研究的多产时期,其间有《二十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吕不韦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王充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徐复观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与何萍合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等专著问世,撰写了数十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学术月刊》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从哲学史观的探索到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突破、哲学史研究风格的形成,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长江流域文化与近代中国哲学》,这部52万字的著作于2005年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则可看成是他在哲学史研究方法探索、哲学史研究风格塑造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相似文献   

12.
李泽厚在谈到《老子》中“德”、“道”概念的时候说:“德的原始含义究竟是什么,是一个迄今并不清楚而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它的原义显然并非道德”(李泽厚:《孙、老、韩合说》,《哲学研究》1984年第4期)。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老子》书亦名《道德经》。其论“道”与“德”精妙玄奥,是《老子》哲学的“本体论”范畴和认识论范畴。因司马迁为《老子》作者立传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  相似文献   

13.
任俊华 《船山学刊》2000,(4):94-100
熊十力创立了自己的新儒家思想体系——新易学,成为现代新儒学大师。一、“归本《大易》”的现代新儒学大师熊十力对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大家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最后“归本《大易》”,完成了他独特的哲学本体论建构。他的哲学本体论建构,学术界一般认为1932年其《新唯识论》文言文本(原名《境论》)正式出版就已宣告完成,这是不妥的。他自己在1952年删定的《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的《删定记》中就明确指出:“《新论》文言本,犹融《易》以入佛。至语体本,则宗主在《易》。”即使1944年出版《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其哲学本体论建…  相似文献   

14.
一学术界一直流行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的观点。近几年来陆续有人著文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周玉燕、吴德勤两同志通过对“道”这一概念的发展与演变的考察,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以道家思想为哲学根据的儒家纲常名教不断丰富、完善、发展的历史”(见《哲学研究》86年第9期《试论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干地位》)。陈鼓应先生通过对中国哲学从先秦至宋明的发展过程的考察,得出了“中国哲  相似文献   

15.
王显春《新儒学的嬗变与明清小说的发展》(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2期)一文认为:随着宋明以来新儒学弊端的出现,早期新儒学“存理灭欲”的苦行转向儒、道、佛三家互补的清虚质朴适意自然之途。明清小说也就在这块新儒学嬗变的沃土中应运而生,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6.
学者风采     
《江淮论坛》2014,(1):F0003-F0003
周炽成,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系主任。独立完成并出版《荀韩人性论与社会历史哲学》、《史海探真:为中国哲人申辩》、《孔子回家——海归读〈论语〉》、《复性收摄——高攀龙思想研究》、《儒家之道》、《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等专著和译著10部。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100多篇。正在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荀学新探:以性朴论为中心”。  相似文献   

17.
李景林教授简介:李景林,1954年生,河南南阳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兼职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所兼职教授及《儒藏》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持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学术研究项目.曾获得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等多种学术奖励.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专题研究、中国哲学方法论研究、中国哲学原典研究、哲学前沿等课程.在儒学、道家哲学、中国文化等学术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学术著作多部,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代表性著述有《教养的本原——哲学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论》(著作)、《教化的哲学——儒学思想的一种新诠释》(著作)、《儒家的丧祭理论与终极关怀》(论文)、《朱子心论及其对先秦儒学性情论的创造性重建》(论文)、《伦理原则与心性本体——儒家"仁内义外"与"仁义内在"说的内在一致性》(论文)、《孟子的"辟杨墨"与儒家仁爱观念的理论内涵》(论文)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治学三十年:从取经到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1月创刊)迎来创刊30周年华诞。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成为深刻反映学术前沿、时代精神和中国经验的权威阵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端平台,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当代智慧的重要窗口。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团结了一大批学界同仁,成为当代中国培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的摇篮。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本刊编辑部以《中国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学术成长为主题,组织了这组专题文章。其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俞吾金教授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治学经历,回顾并反思了《中国社会科学》在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希望这份中国学术界最有创造性的、顶尖的理论刊物,在当代中国学术的繁荣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探讨了现代社会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及其路径,希望《中国社会科学》能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方面做出新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王绍光教授梳理了中国政治学发展的30年历程,认为中国政治学在经过取经、效仿、自觉三个阶段以后,应向本土化阶段跨一大步。希望《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9.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1月创刊)迎来创刊30周年华诞。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成为深刻反映学术前沿、时代精神和中国经验的权威阵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端平台,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当代智慧的重要窗口。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团结了一大批学界同仁,成为当代中国培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的摇篮。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本刊编辑部以《中国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学术成长为主题,组织了这组专题文章。其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俞吾金教授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治学经历,回顾并反思了《中国社会科学》在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希望这份中国学术界最有创造性的、顶尖的理论刊物,在当代中国学术的繁荣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探讨了现代社会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及其路径,希望《中国社会科学》能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方面做出新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王绍光教授梳理了中国政治学发展的30年历程,认为中国政治学在经过取经、效仿、自觉三个阶段以后,应向本土化阶段跨一大步。希望《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20.
“斯诺命题”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1月创刊)迎来创刊30周年华诞。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成为深刻反映学术前沿、时代精神和中国经验的权威阵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端平台,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当代智慧的重要窗口。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团结了一大批学界同仁,成为当代中国培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的摇篮。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本刊编辑部以《中国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学术成长为主题,组织了这组专题文章。其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俞吾金教授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治学经历,回顾并反思了《中国社会科学》在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希望这份中国学术界最有创造性的、顶尖的理论刊物,在当代中国学术的繁荣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探讨了现代社会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及其路径,希望《中国社会科学》能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方面做出新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王绍光教授梳理了中国政治学发展的30年历程,认为中国政治学在经过取经、效仿、自觉三个阶段以后,应向本土化阶段跨一大步。希望《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