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叶辉 《社区》2004,(3):7-7
陈老太太60多岁了,儿子媳妇均在外创业,她孤身一人,常感寂寞,社区“时间银行”贷给她“愉快时间”——社区家庭妇女何美亚成了她经常的陪聊者。当然,何美亚在“时间银行”里也存入了相应的“时间”。周某是双职工,儿子刚上小学,夫妇加班就无人接送,“时间银行”贷给他们接送儿子的时间——储户钱丽英在解人之难的同时,也在“时间银行”存入了可索回的时间。浙江省诸暨市新世纪社区创立的“时间银行”在当地赢得一片赞扬声,浙江省委宣传部、省委办公厅都发出简报予以肯定。但对这种赞扬与肯定也有不同的看法。以此类服务换取他类服务“助人为…  相似文献   

2.
阿莲 《百姓生活》2010,(10):13-14
有一位单身母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将自己4岁的亲生儿子故意“弄丢”至少6次,引起了人们的强烈愤慨与关注。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她为何多次“弄丢”儿子?她的母爱载体——对子女的监护权,是否会被法律剥夺?  相似文献   

3.
致命的沉默     
苇笛 《社区》2002,(16):55-55
新婚燕尔,她就像一只快乐的小喜鹊,一回到家里就吱吱喳喳地和他说个没完。说单位里发生的事情,说她在街上的见闻;说她新读到的一本书……一边说,一边不停地问他:“你说好玩吧?”“怎么样?”或是“要是你怎么办呢?”而他,只是憨憨地对她笑,很少回应点什么。有些时候,他甚至连听她说完的时间也没有,因为一回到家里,他便忙着洗菜做饭,忙着在厨房里大显身手。话没说完的她随他进了厨房,依然兴致勃勃地和他聊着,可厨房里的他专心于煎炒烹炸,根本顾不上听她说些什么,她只能苦笑着摇摇头,出了厨房。好不容易等到吃完饭收拾好碗筷,她再次对他开了口,…  相似文献   

4.
章月娥 《成才与就业》2011,(13):100-102
案例 小华在一家私企负贡文案策划工作,不管要做的文案是简单还是复杂.她都一定要拖到最后一分钟才开始“埋头苦干”。比如最近她新接到一个项目的策划案任务,交稿期限是一周。由于时间较紧,她还专门做好了工作进度计划,但实际的情况是,她一直都“按兵不动”。  相似文献   

5.
时间生态学     
生态学是关于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说。生态学在同一定的词汇组合后,就形成“地形生态学”,它的目的是从空间维度 上来研究上述的相互作用关系。那么,什么是“时间生态学”呢?按照时间生态学的基本假设,“时间维度对于理解人类在自然和她所创造的文化(包括技术和经济)中的地位具有一种中心意义。”“时间维  相似文献   

6.
据报道,一位让大家公认的“丑女”,她居然说她自己是美丽的,我觉得很奇怪,决定去她家登门采访一下。当我看到她时,我差点就地晕倒,你瞧她那长相:头发犹如枯萎的野草一样又黄又少;白白的脸上却布满了“青春信号弹”,整个一块“芝麻饼”;眼睛虽自诩明亮,却只有一只是双眼皮;1.43米的个子,标准三等残废。也许我看她的时间太长,她有些不好意思,于是我开始了访问。  相似文献   

7.
反命名和戏谑式命名——杨绛散文的反讽修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绛散文的反讽修辞对应着两个语境 :故事发生时的语境 ( 5 0年代初至 70年代初 )和故事写作时的语境 ( 80 - 90年代 )。她将“陪斗者”这一政治身份转化为叙述人的观察和言说视角 ,通过“反命名和戏谑式命名”的修辞方式 (表现为“我不是…”/“我是…”的语式 ) ,实现了对语境限制的反限制 ,构成了一种“互文本”的深层意义结构。其戏谑式命名的常用方式是“贬低陈述”。作为女性写作 ,杨绛选择反讽作为自己散文的基本修辞方式 ,既是时间的积累沉淀对她的话语启示 ,也是她对自己文化素质审美心智优长的一种发挥  相似文献   

8.
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香喷喷热腾腾,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身上的口袋,连一枚硬币也没有。摊主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边,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没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相似文献   

9.
挚友的教益     
在《山西老年》刚刚5岁的时候,我和她便结成了忘年之交的挚友,从此再未分离。时间真如白驹过隙,我已白发苍苍,她已年华似锦,15年来她像一位无声的老师给我传道、授业、解惑;又像一位挚友默默地给我教益。她的“心理导航”、“养生之道”、“金色年华”、“旅游天地”……使我生活得有滋有味。当我失落、茫然、忧郁、寂寞时,“心理导航”就像一盏明灯透过薄雾,散射出温柔的光芒,驱走阴影,送来希望。“养生之道”不仅教会了我许多养生的方法,更重要的在生活方式、道德修养方面给了我许多启迪。提醒我淡泊名利,好善乐施,寄情山水,吟诗怡情,童心…  相似文献   

10.
杨福霞 《社区》2012,(13):39-39
进入社区工作也就一年多的时间,尽管时间不长,但我却深深地体会到,要想做好社区工作,各方面的知识必须都要掌握一些。尤其是掌握一些法律知识,那工作起来就会更加游刃有余。人们总说“情、理、法”,在我看来就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依法管人。 记得去年12月份的一天下午,我刚上班,就看到外面站着一个妇女,大约五十四五岁的样子,她两眼红肿地看着我。我怕她哭,赶紧把她让进办公室。果不其然,一进门,见周围没人,她就哭了起来,不停地抽泣,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看到这个隋形,我赶快给她倒了一杯水,让她缓解一下情绪,片刻之后,她说:“你们要为我做主呀。”我说:“你先别急,先说说是怎么回事”。通过她的叙述,我渐渐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相似文献   

11.
“记忆”在林白“个人化”的“女性写作”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她把“回望”作为写作的“基本姿势”,认同记忆的“个人性”特征,背离集体记忆中的时间经验和叙事传统,用边缘性的书写重构时间与历史,这种艺术特质集中地展示于她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该作品显示了个人记忆之颠覆与虚构的能量,表达了对时间形式与意义的性别感悟。细读《一个人的战争》,可以从“记忆”与“时间”的角度去探寻成就林白的“个人化写作”或“女性小说”的艺术隐秘。  相似文献   

12.
虞默 《市民》2006,(2):48-49
一年有一半时间一个人住,一半时间和妈妈住的Angela养了三条狗,和我聊她的狗狗时,总用“他们三个人……”的句式。  相似文献   

13.
提炼生活     
在保险公司工作的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惊喜地问:“什么好消息?”她说:“是关于你的好消息,上次你买的保险参加抽奖,中奖了,奖品是一只精美的旅行杯。”听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前些日子为帮她完成保险销售任务,我买了一份简易保险。由于当时我没时间亲自去买,  相似文献   

14.
班昭称谓考     
东汉班昭在我国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一生获得的称谓较多,诸如正史称她为“曹世叔妻”,汉和帝及其后妃和当时人尊她为“曹大家”,后世人称她为“女圣人”、“曹昭”。此外她还有“一名姬”之说和字“惠班”、“惠姬”两说。这些名称的得来均有着特定的原因,并反映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小幽默     
《百姓生活》2010,(5):32-32
勇气可嘉 一位女士和她丈夫在度假途中,被迫停下来去看牙医。“我想拔牙,不过我不想打麻药,因为我的时间很紧。”女士说,“直接拔吧,越快越好,我们还要赶路呢。”  相似文献   

16.
我叫不叫     
我是一条京巴狗,是在四个月大的时候被现在的女主人由乡下带到城里来的。女主人对我极为宠爱,不过邻居家的大黑狗却对我说:“别看她现在喜欢你,时间一长,她说不定就把你给扔了。”“我只要能讨她喜欢,听她的话就行了。”那之后,我更是处处刻意讨女主人的喜欢。现在,她不管到哪儿,都乐意带着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获得世界卫生大奖后的高耀洁更忙了,她把3万元美金的奖金又投进她醉心的“预防艾滋病宣传”之中,年过古稀的她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她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她甚至没有时间来享受天伦之乐——  相似文献   

18.
我妈是个急性子,不论做什么事都说“快点,快点”;爸爸是个慢脾气,不论做什么事都说“慢慢来,慢慢来”。妈妈是动手派,下班一进门就忙乎起来,只听见她干活的声音,听不到她说话。有时我问:“妈,你怎么不说话呀?”她说;“忙着干活还说什么呀?”爸爸是动嘴派,从他一进门的第一句“谁在家呀”开始,他走到哪儿,就把声音带到哪儿。他在家的时候,多数时间是坐在沙发上发号施令……爸爸和妈妈的性格差异很大,爸爸是一池春水,而妈妈是一团烈火。都说水火不相容,可10年来他们过得很和谐。别说战争,就是“摩擦”也很少发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爸爸的风…  相似文献   

19.
萧蔷,大陆影视迷们并不太熟悉,在台湾可是位家喻户晓的角儿。虽出道时间不长,却以其古媛美姬的醉人风韵、水嫩花蕾般的青春气息、温文淑秀的少艾魅力“绽放”在台岛。她所以能星斗般“闪亮”在岛内影视圈,完全赖于她的聪颖内秀、富有书卷气及卓然不群的演技、与人为善的雅量。 早些时候,萧蔷因与林瑞阳所谓的“过从甚密、厮守甜蜜、过电隐秘”等绯闻而“伤透了心”,好长时间落落寡欢,黛眉紧蹙。新近,她终于从绯闻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岛内的朋友们不但看到好“一双秋水明眸顾盼生辉,两弯蛾眉柔媚几多”,还听到了她为林瑞阳又一绯闻辟谣时贴心贴肺的言语。 影星林瑞阳几个月前,因媒体多方炒作,和张庭小姐的恋情闹得  相似文献   

20.
他们既不是移民,也不是难民,他们是跟随父母在海外长大的美国青少年,人称“第三文化”中成长的一代。他们身为美国人,但又身居国外,因此形成了独特的“第三文化”。这种文化虽然给他们的经历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但也给这一代人带来了困惑。 17岁的克里斯汀·芬利是一位行事严谨、说话准确的人。她的大部分青少年时间是在国外度过的,她说,“虽然英语是我的母语,但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究竟属于哪个群体。” 长达十多年的时间中,芬利小姐一直随她的传教士父母到诸如土耳其、吉尔吉斯坦、英国以及巴西生活,这种流浪似的生活,被咨询者和研究者称作是“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