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对诗本质的探讨并不仅仅局限于“诗言志”和“诗缘情”两大说,从钟嵘的“滋味说”、皎然的“意境说”、……到王国维的“境界说”,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史上由表层到深层探讨诗歌审美特质的过程。而对诗歌审美特质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诗论家们已不再是仅仅局限于从作者的角度,而是从作者和读者共同的角度去探讨诗的本体问题了。  相似文献   

2.
清代性灵派以袁枚性灵说为理论旗帜。而性灵说与性灵派的出现,既是中国性灵美学思想传统发展的产物,又有乾嘉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为背景。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探讨性灵说与性灵派产生的原因,可深刻认识性灵说的内涵与性灵派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诗歌的结构,从其形态看,有两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外在的形式结构,一是内在的本质性结构。诗歌以表现情感为主旨。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其内在本质性结构是情感结构。 但情感本身并不是诗,从情感到诗有一个具体外化的过程,就是借语言文字为媒介,首先将审美情感物化为诗的意象,然后沿着情感活动的轨迹,对意象进行组合,以意象结构显现情感结构,传达情感。如果说情感结构是诗的深层结构,那么意象结构就是诗的表层结构。  相似文献   

4.
与蒋士铨(1725—1785)、赵翼(1727—1814)並称乾隆三大家的清代著名诗人袁枚(1716—1797),是当时文坛上极有影响的人物。他不但有较为进步的诗歌理论“性灵说”,而且以其直抒性灵的方式,写出了不少清新灵巧的能令人耳目一新的诗作,从而打破了当时文坛上拟古和以考据文字为诗的风气。一般研究者在论及袁枚文学  相似文献   

5.
袁枚的诗集中包含大量的写景诗,这些诗歌语言浅易、形式多样,融画意才情为一体,深深烙刻着他的“性灵说”的印痕。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本文分别从意象的“灵”与“动”两个方面来分析袁枚的写景诗.旨在展示袁枚写景诗的灵动之趣。  相似文献   

6.
袁枚是名列乾嘉三大家之首,为性灵派之领袖。袁枚论诗,注重“性灵”,也极其强调诗人的天分。本文从袁枚与公安派性灵之分野、袁枚的诗才论、袁枚论诗才中的灵感、才与学、识的关系等方面剖析袁枚的诗才论,从另一个侧面探讨性灵说。  相似文献   

7.
袁枚"性灵论"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灵”是中国古代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其发端于南北朝的论之中,经历代学的阐释与完善至清代袁枚终于灿然大备而自成一体。本着重考察了袁枚的“性灵”理论,从“性情”和“灵机”两个方面入手,指出袁氏在诗歌创作的内容上强调童心率真之情,天赋之情,男女之情;在创作形式上则追求灵动,自然而富有生命力。这一切最终构成了袁氏“性灵说”的诗歌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著作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研究古代诗论中的美学思想,对于今天的诗歌理论研究和诗歌创作,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拟就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任情率真的审美理想中国古代诗论很重视诗歌言情的特征,认为诗歌必须表现诗人的情感,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在孔子那里,已经认识到诗歌具有一定的情感因素。《毛诗序》中就明确指出诗歌是情  相似文献   

9.
孙原湘为性灵派主将袁枚大弟子,性灵派的重要成员。其诗学观不仅继承了袁枚性灵说的内涵,而且予以深化,堪称是性灵派之功臣。其诗歌创作亦抒写真性情,表现个性,具有性灵诗的审美特征;但却丧失了前辈讽谕社会的批判意识,又浪使才情于艳诗,不乏过失,实乃性灵派走向衰败的一个中介人物  相似文献   

10.
袁枚的性灵说把"清才"视为诗人才性的主要质素,强调作者只有具备超旷的胸襟和清淡的情怀,才能创造清妙之作。袁枚对诗歌作品的不同层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认为,字句的音节宜清脆,语言和意义要清新,情感须真挚、深厚,诗味以新鲜、清妙为佳,作品应该具有使读者感发兴起的力量。袁枚的诗论本于性灵说,推重清才和灵机,以妙趣为旨归,最终又结穴于性灵,充分展示出他所推崇的清真自然的艺术境界,实质上也反映了袁枚追求清真自然的审美理想。他的诗论表现出鲜明的主体精神,对当今的文艺学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中国文学向来主要不是被看作抒情的工具,而被认为是有着重大政治使命的修身、经世的利器,因此,诗歌的抒情作用往往是受到压制、扭曲的.袁枚性灵说的核心因素就是强调感情,袁枚充分阐发了性灵说主真情的美学思想.袁枚的真情论冲破了正统诗学束缚,为历来受到诸多压抑和束缚的诗人提供了思想解放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2.
性灵说的核心离不开人的情感精神,是以人的生命表现为根本的,以袁宏道、钟惺、袁枚等性灵说代表性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司马迁“发愤著书”引论,以屈原与性灵说的联系比论,进而指出,性灵说生命意绪中的“发愤”强调的是“势不能遏”的倾泄,“不平”在本质上为自我存在自然而有的情绪反应,意义重心落在自我个体之上,其总体精神是偏离政教的,并以此区别于传统诗教。  相似文献   

13.
赵翼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诗人、诗论家,其是否与袁枚、蒋士铨共倡“性灵说”,笔者对此并无疑义。但赵翼又与袁、蒋合而不同,其不同处在于赵翼以史家身份,遵从发展的历史唯物史观,积极倡导诗歌求变、创新的精神,追求和探讨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途径与方法,真正把“创新”作为诗歌审美价值的评判标准,因而赵翼在有意提倡诗歌“创新说”,而把诗写“性灵”纳入其诗歌创新的运营轨道。本文重点梳理了其诗论与袁、蒋的不同,详细诠释了其诗歌“创新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一、文情运动文情,即文章情感,是我国写作理论古老而复杂的课题。两千多年来,我国古代写作家作过许多探讨,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论述,《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是,最早谈到情与创作关系的并不是《诗大序》,先秦《礼记·乐记》就有“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说法,屈原《楚辞·惜诵》有“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之句。嗣后,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指出“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则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把情感视作诗之“根”。迨至明、清,诗话、诗论之作诸家纷起,蔚为大观,不少著作都不乏独到的见解,袁枚《答蕺园论诗书》说:“且夫诗者由情  相似文献   

15.
袁枚生活的乾嘉时期 ,民主意识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而有所发展 ,袁枚在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中突出地表现了这种可贵的民主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对儒学及其传统的叛逆 ;反对等级特权 ,提倡平等 ,尊重女性 ;批判封建礼教 ,大胆表现男女之情 ;“唯我是适” ,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不讳好财” ,“九州添设富民侯”的金钱观念。它们代表着袁枚“性灵”诗歌所独有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陆机(公元261—303)的《文赋》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专著,他在比较各种文体特点时所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在古典诗学理论史上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虽然《文赋》本不是主要论诗,但这一命题的提出,却“使古代诗歌理论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中国诗歌美学自此开始熠熠生辉”(陈良运《诗学·诗美·诗观》)。本文也拟从这一命题出发,探讨一下陆机的诗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为张问陶的诗学观点和袁枚大体属于同调,比较接近性灵说.船山诗的成就并不在于"对袁氏性灵说不足或弊端的补救,从而使性灵说有所发展"的理论贡献,而在于他对性灵派诗歌理论在潜意识之中合乎天性的认可和创作中在某些领域里的积极实践开掘.  相似文献   

18.
袁枚的诗集中包含大量的写景诗,这些诗歌语言浅易、形式多样,融画意才情为一体,深深烙刻着他的性灵说的印痕,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本文分别从意象的灵与动两个方面来分析袁枚的写景诗,旨在展示袁枚写景诗的灵动之趣。  相似文献   

19.
乾嘉时期著名诗人张问陶,是继袁枚、赵翼之后的性灵派的集大成者。张问陶论诗与创作皆主性灵,求创新,要求"诗中有我"。他的性灵诗论一方面与袁枚、赵翼性灵说相通,一方面又合而不流。张问陶在注重情感和灵性的同时,继之以社会阅历和实践,还公开标举"风雅"精神,这无疑是对袁枚性灵说不足或弊端的补救,从而发展了性灵说。  相似文献   

20.
贺贻孙是明末清初重要的诗歌理论家,他具有十分丰富的诗歌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诗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贺贻孙对独标的"化境"说所包含的审美意蕴作了深入地发掘与丰富,成为其诗歌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的诗歌作者将其奉为诗歌创作的圭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