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庞德不仅是一位著名诗人,还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庞德总能够抓住原诗中物态化的符号,体味出这些物态化符号所蕴涵的原作者的“不尽之意”。然后,庞德依据自己的理解,借助现代英语和现代英语诗歌的语言,富有创造性地重构其原诗的意境,以满足现代英语读者的文化和情感需要。他的《神州集》就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阐发。笔者试图结合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特点,论述庞德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创造性重构。  相似文献   

2.
庞德的“重构”艺术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诗人庞德翻译过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他的译文自然晓畅,韵味十足,可以说是用现代英语诗歌的形式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的创造性阐释。本文试图从英诗角度对他所译的李白《长干行》一诗加以分析,旨在说明庞德的翻译方法的成功之处及其对于翻译理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国诗人庞德翻译过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他利用现代英语诗歌的形式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了创造性阐释,译文自然流畅,韵味十足。本文从意象再现的角度,分析庞德对中国古诗的创造性翻译方法及其效果,从而以文学翻译的多元视角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诗人、翻译家埃兹拉·庞德提出的音诗、形诗和理诗的诗歌三分法理论表现了他对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独特的美学思考。庞德创造性翻译而成的《华夏集》完美再现了其诗歌三分法理论。这部创译混杂的译诗集既蕴含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特点,也融汇了庞德的现代主义诗学理念,体现了庞德复兴英语诗歌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5.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 1885~1972)现代派著名美国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他在诗歌翻译创作上成绩斐然,他所改编的李白的作品《神州集》成为了世界文学经典。但我们仍不难发现:原诗和译文之间在内涵、寓意等方面存有偏颇失实之处。本文试图从分析李白《古风》第18首入手,运用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和霍夫斯诺德两种价值框架探求庞德误译产生的根源,阐释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是产生诗歌文化误解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翻译生态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庞德的《神州集》为研究对象,分析庞德对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行为及其主观选择对环境的促进作用,其具体体现在庞德的“译有所为”,利用译作推动意象主义诗歌、现代主义文学等贡献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诗学、译学角度研究《神州集》 ,以庞德意象诗学及“语势”译学观作理论支撑 ,初步探讨《神州集》译学观及其译学意义。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庞德意象诗学及“语势”译学观深深影响了庞德《神州集》的翻译。在《神州集》中 ,庞德采取了异化翻译及“内容派生”或“有机形式”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用自由诗译诗 ,以意象、“语势”为尚 ,注重以“形象”、“创新”取“势”。在翻译中 ,模仿汉诗句法 ,打破英文句法 ,释放“语势” ;运用跨行等技巧 ,增强意象视觉性 ,释放“语势” ;创造新的节奏 ,建立新的联系 ,释放“语势”。  相似文献   

8.
典籍英译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主要途径。因而,越来越多的翻译者和学者开始热衷于翻译古典诗词和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文章通过研究以庞德为代表的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原则以及中国古典诗词喜用意象并置和叠加的特点,提出将庞德的意象密集型创作手法和民族诗歌翻译法结合起来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密集型诗歌,以实现诗歌翻译的形神兼备;形似是诗歌翻译之基础,形神兼备为诗歌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9.
英美意象派是二十世纪西方兴起的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一个重要支派。意象派的创始人和前期主将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曾经翻译过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和王维的诗。他的翻译诗集《中国》(Cathy)于1915年问世,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被称为是庞德对于英语诗歌“最持久的贡献”。庞德不懂汉语。他之所以能够翻译中国古诗,得助于他本人的诗歌风格。1913年,已故东方学家欧纳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rancisco Fenoll osa,1853—1908)的寡妻在《诗歌》(Poetry)杂志上看到庞德的诗,觉得他的  相似文献   

10.
庞德的《在地铁站》被公认为意象派诗歌的经典。人们对该诗的赏析常集中于意象的呈现,而常忽视其音乐性。从前景化视角赏析《在地铁站》的音乐性及四首译诗,全面掌握庞德关于意象主义诗歌音乐性的理念,反思汉语翻译英语自由诗时如何保留和再现原诗音乐性的问题,以期为研究者从事英语诗歌翻译和音乐性方面的研究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11.
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的中国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埃兹拉.庞德作为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先驱,是一位具有“中国文化情结”的诗人。他的很多诗作都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重构。文章通过对庞德诗歌和诗学观点的进一步研究,阐述了庞德在许多方面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对中国古代绘画技法、中国汉字的象形性特征,以及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借鉴。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文化成就了庞德在美国现代诗歌领域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了近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子的儒学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之后,主要介绍了美国现代派诗人兼学者庞德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儒学著作的翻译及其在他宏篇巨著<诗章>中的运用,看出庞德一方面把中国古代文化看成是他思想和艺术追求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他又把孔子的儒学看作拯救西方的一剂良药.庞德一生致力于把中国古代文化介绍到西方去,让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传播,使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13.
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美国二十世纪初意象运动的杰出代表,他的译著Cathay闻名中外,其中李白的《长干行》英译已成为了经典之作。本文对照《长干行》的原文和译文,从内容、神韵、语气、格调、意象等方面入手,详细分析了庞德的创意英译。  相似文献   

14.
运用韩礼德的语篇翻译分析模式对《天净沙.秋思》的译本作个案分析,认为,探究中国古诗的关键是究其意境,翻译中国古代意境诗不能止于达意而忽略再现其意境。古诗的对等翻译首要的是达到意境对等,如果仅仅遵从语篇分析模式简单地追求形式对等,难免陷入误区,导致翻译将古代诗转变成现代诗,将意境诗转化成意象诗,甚至译成散文。这样的翻译不仅丢失古诗原有意境之美,而且丢失了古诗韵味。  相似文献   

15.
庞德的译作<华夏>,备受西方学者的推崇和读者的赞赏,却颇受中国学者的非议.从目的论的角度重新审视其译作,追溯庞德翻译时的思维过程,给予其译作一个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埃兹拉.庞德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以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为支撑,庞德提出了以"意象"为其核心范畴的意象派理论。由于中西文学在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审美价值体系等方面存在差异,庞德在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两者诗学理论主张有别,庞德意象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李白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和艾米·洛威尔(Amy Loweu)是20世纪初美国诗歌意象派的代表。艾兹拉.庞德和艾米·洛威尔不懂中文,却在20世纪初和李白诗歌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相似文献   

18.
对古诗英译中的再现与在再创作问题做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反思.文章借鉴前人的翻译理论,尤其是弗米尔的目的论,选取庞德的唐诗译本与其他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受众群体决定了翻译的目的.汉诗英译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对汉文化感兴趣的英语母语人士,传达汉文化特色这个任务不是单靠归化的译法就可以做到的.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完全再现成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庞德的译法虽然并非尽善尽美,但为我们传达文化特点提供了很多启示.在保证译本可读性的同时,对原作形式进行某种程度的再现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