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一、绪论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是中国古代楚国人。他是中国《楚辞》的尊定者,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代表诗人。他的《楚辞》文学不仅对中国诗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日本和越南,尤其是对朝鲜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试图根据现有资料,考察屈原《楚辞》对朝鲜诗歌文学,尤其对郑澈歌辞创作的影响,同时考察朝鲜接受屈原影响的几个特点,这将对中朝文学比较研究具有一定意  相似文献   

2.
商城 《今日南国》2014,(11):45-45
1.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金字塔王朝建立,恰与《史记》所载的中国炎帝、黄帝同时。两者都是古代文化始源。2.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创建了以月亮围绕地球旋转周期计算的太阴历,与我国夏朝所使用的阴历不仅同时,而且都是每隔2至3年置1闰月,二者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3.
1 引言1.1 时代上古汉语指《说文》谐声时代和《诗经》韵语时代。《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所作。他所采集的形声字上及商代下至秦汉,主要反映商殷时代的谐声系统,远比《诗经》为早,一般称之为上古前期。约在公元前16世纪之时。《诗经》为民歌总集,反映西周音系,自此直至七八百年后反映战国音系的屈原巨著《离骚》,可代表上古后期的语音系统,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上古汉语是有文献资料可考的汉语最古  相似文献   

4.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他也是我国古代咏物诗的开山之祖。屈原将个人身世之慨与《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相结合,创立了“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这也成为历代咏物诗创作的圭臬;另一方面,屈原的《橘颂》以橘喻人,是咏物诗创作的典范之作,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首咏物诗。  相似文献   

5.
屈原生辰一直是学界的热点问题,答案不下十余种,时间跨度逾30年,且即使求出夏历干支生辰日,仍未得出准确公历日期。若依屈原夏历生辰日期,又据最新出版之《中国古代万年历》,可得出屈原公历生辰日为公元前351年2月26日。  相似文献   

6.
荷马史诗情节动作时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传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的两部不朽的史诗杰作。它们主要以约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初期发生的特洛亚战争为历史背景或创作题材,广泛而又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希腊“英雄时代”的战斗生活、海上历险、劳动情景、社会制度、道德习俗和神话传说等等,以其高超卓绝的诗艺“把我们带到真正史诗的艺术世界”的顶峰。数千年  相似文献   

7.
《九歌·国殇》一篇之作者、作时及创作主旨,传统认为乃屈原为纪念楚国历年战争中为国牺牲之将士所作。但从《国殇》与《九歌》它篇风格之迥异及其语词绝不类于屈原所作《楚辞》它篇来看,《国殇》不仅非屈原之所作且也非《楚辞》之所属。而从《国殇》与《诗经.秦风.无衣》风格及《汉书》等文献所述秦人风尚之比较来看,《国殇》之风最近秦人。而考之《史记》等相关文献,《国殇》最有可能为秦人纪念在长平之战中死去的国中少年所作,其时间当是长平之战后即公元前260年后这一时间段。  相似文献   

8.
现当代楚辞学界对《离骚》的创作时地仍然有许多不同看法。根据对汉代学者的有关记载和对《离骚》及其它可靠屈原作品的仔细、全面的解读与分析,《离骚》最有可能是在约楚怀王(公元前313年)至怀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间被绌或待放于汉北时所作,是屈原流传下来的最重要和最早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灿烂诗篇,就其审美主要内容而言,是贯穿着爱国忧民愤世嫉俗之“怨”的。这一审美标准在我国古典美学史与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纵观史实,“屈系放逐,乃赋《离骚》”,贾谊贬谪而作《吊屈原赋》,司马迁著《史记》乃“无韵之《离骚》”。自汉以下唐宋而至明清,诗文词赋戏曲小说中所表现的“怨”,的确形成一脉并占主导地位,其中既有针对各自不同时代的黑暗现实发出愤怒之“怨”气,又含有鲜明时代的批判战斗激情。这就是我国古典美学史与古代文学史的光辉传统。屈原,就是站在这个光辉传统上的第一个伟大斗士。本文就此对屈原《离骚》进行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一《诗经》十五国风中的魏风和唐风,基本上都可以看作是晋诗,用今天的话讲,也可称之为“山西调”或“山西民歌”。《诗经》的创作年代,从西周初期(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前后绵延了五百多年;其中,国风的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的作品。也就是说,魏、唐风诗产生的时代,大体上在公元前八世纪到前六世纪之间约二百年间。如果  相似文献   

11.
王逸《招隐士序》其义明顺,它强调的是淮南小山在共时性的心理时空平台下招屈的创作依据;代屈原而“章”其“志”是《招隐士》得入《楚辞》而《吊屈原赋》等与屈原相关的作品不得入之重要原因;从屈原幽隐山中的悲凄身世和时人对隐士的认识与接受等角度考察之,屈原被称为“隐士”没有任何问题,《招隐士》所招对象为屈原不容置疑;以《文选》、《艺文类聚》等否定淮南小山的著作权,似得而实失。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四世纪后期到公元前三世纪初期,楚国出现了我国古代一个伟大诗人——屈原。在他逝世一百年以后,另一个著名作家——司马相如崛起在西汉文坛上。他们分别代表了楚辞和汉赋这两种既有密切联系而又大相径庭的文体。从屈原到司马相如,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人们历来公认,屈原的成就远远高出于司马相如;但对于形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却还缺乏具体而深入的分析研究。有的人则把屈原同司马相如置于对立地位,根本否认他们之间的联系。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发表一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没有符号学学科。公元前22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即夏商时代,已有卜筮之术。它通过对一些特殊符号的运作,对未来事件进行预测,其中已有符号学的萌芽。在夏代这种方法称为“连山”,在商代则称为“归藏”。到了周代(公元前11世纪起),这一套卜筮之术形式更为完备,解释也日益丰富,名之为“周易”。后来,《周易》被推为六经之首。经过历代学者的注释与补充,其内蕴已远远超出了卜筮之术的原有性质,而具有精湛深邃的哲学、文学、政治、历史与社会学的内容,也包含有系统丰富的符号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招魂〉考辨》补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唐人引传,可以称经;引弟子语,可以称师曰。《文心雕龙·辨骚》即以宋玉代屈原设言之作评屈原。以此考察司马迁说与王递说,得出:《招魂》为宋玉作。近代以来,人们多从和制的角度证《招魂》所招乃君王之魂。但以古评古,其所陈的理由,均无一能否定王逸的《抬魂》乃宋玉代屈原自招之说。从文本上看,《招魂》作千顷裹王迁屈原子江南后;据现存史料作综合的分析,结果表明:宋玉当生于公元前310年至公元前320年之间。  相似文献   

15.
商代后期的都城“殷”,也称“北蒙”,从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都到这里,到纣,曾长期是殷王朝的国都。《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迁都。”这里,曾经是一个繁盛的都市,人口集中,手工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诗歌史上,两首篇幅最长、思想性艺术性都很超绝的长诗,都是悲剧诗。这两篇悲剧长诗,一篇是东汉末年产生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一篇是公元前三、四世纪之交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第一个诗人屈原所写的抒情诗《离骚》。一屈原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悲剧。他所生活的楚怀王、楚襄王时代的楚国,也是一幕从强盛到衰亡的悲剧,而《离骚》正是通过对诗人自己命运和遭遇的描写,把这种现实悲剧表  相似文献   

17.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屈原(公元前343年——前278年),是我国古代伟大诗人之一。由于他在创作上的成就和影响,开创了我国文坛上一个叫“楚辞”或“骚”体诗的重要流派。据《汉书·艺文志》载,从战国到西汉末作辞赋的共66家,作品达710篇之多。对于这样一个伟大作家,古今中外研究他的人是很多的,我们再来谈屈原,似有续貂之嫌。然而,事实也不尽然。虽然,从汉以来研究专著甚多,但并不是说关于屈原的问题就  相似文献   

18.
公元前3世纪,马涅托的《埃及史》将埃及历史划分为神王朝、神人王朝以及人王朝;十七世纪,维科的《新科学》将人类社会分为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以及人的时代。二者的体系在来源、内容等都有类似之处;然由于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巨大差距,所以构成体系的主体、他们对神、英雄的理解以及体系最终的走向都不同,因此其划分标准也有差异。但总的来说,这两个体系各有优缺,各自在相关领域中作出了贡献的同时,也有一些不足掺杂其中。  相似文献   

19.
《天问》的写作年代和地点问题,历来存在异说.如果结合屈原的经历、楚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及《天问》的内容和形式等各方面作综合考察,可知屈原自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即被贬为"三闾大夫"."三闾"乃邑名,在汉北;其间因汉北在秦、楚大战中为秦所占,屈原曾一度返回郢都并出使齐国.从齐国归国后屈原又回到汉北,由于受到稷下思想及《诗经》传统的影响,屈原便于楚怀王二十年(公元前310年),在汉北"三闾邑""书壁而问"创作了《天问》一诗.  相似文献   

20.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以文学形象反映政治理想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发展史上最早的一位才华卓绝的伟大抒情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雄奇壮美、富于独创和个性的抒情诗章.它长篇钜制,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七十余字.(宋人洪兴祖《楚辞补注》本上375句.2490字.洪庆指出有二句为衍文对于《离骚》的创作时间.古今学者(?)法不一.主要有作于怀王朝和作于顷襄王朝二种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