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论坛》2004,(2):6-6
我国酒的历史,可以上溯至上古时期。《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少数民族酒文化的繁荣与中国农业文明史的古老悠久密不可分。粮食作为是酿酒的主要原料,许多品种都源自古代少数民族居住区。小麦在中国是天山南路的古代民族最先种植的;大麦是青藏高原的古代民族培育出来的;稻谷是长江下游的古代民族(“东夷”中的一部分)最早种植的;高梁最早产生于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宋代以后才…  相似文献   

2.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西岭山一带的过山瑶瑶胞,因长年居住在高山地带,而那里的雾气、湿气大,当地的瑶族人故有泡“酒浴”的习惯。瑶家“酒浴”,即每次入浴前,在约35公斤摄氏40℃的温水中,加约0.5公斤饮浴两用的特效酒及30克左右精盐,身体泡入温水中约10分钟。浴后使人感到全身舒服,皮肤光洁如玉。瑶家人把这种浴称为“驱寒玉肤”之浴。浴中所使用的酒,是一种以大米和酒糟为原料的清酒。其制法是将经发酵的酒糟和发酵的酒米混合,再蒸制多次而变清酒。所谓清酒,就是瑶家人自制的米酒,色淡黄,醇香可口,存放越久越好,其味越香。瑶…  相似文献   

3.
国人与酒———夏家骏谈少数民族酒文化及其他文·摄影\巴义尔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那么酒之于人又是什么呢?夏家骏教授认为,严格地讲,滴酒不沾的人是没有的。为什么呢?酒来自于粮食和植物水果等,无论你吃饭喝药还是大嚼水果,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沾酒”了。酒象是...  相似文献   

4.
宋王朝处于中华民族又一次大分裂时期,它的北部和西北部,先后出现辽、西夏、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与之相对立;南方则由于中原汉族不断南迁,进一步加强了宋王朝与南方、西南方各少数民族的联系。在“守内虚外”方针指导下,宋王朝对境内少数民族白蛮、僮族、瑶族、苗族、黎族、畲族、吐蕃,以及内附的东北及西北各族如党项、回鹘诸族,采取抚绥、优惠的经济政策,以达到“守内”的目的。 一、“荒服不征”及只输“丁口之赋” 宋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划分羁縻州县和非羁縻州县。“过羁縻,则谓之化外真蛮矣。”宋王朝将这类荒远地区列  相似文献   

5.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各具特色。但仍可以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种: 歌舞式即通过对歌、舞蹈和既歌又舞等方式,男女青年进行谈情说爱。它流行于壮、白、土家、苗、畲、佤、傣、侗、京、拉祜、哈尼等等民族,是一种普遍盛行的恋爱方式。对歌式又可分为直接口头和间接奏乐对歌式。前者如壮族“三月三”和“赶风流”、苗族“香炉山上爬坡节”、侗族“行歌坐月”等;后者如土家族“吹咚咚奎”、白族“吹叶唤情人”、苗族“芦笙节”、傣族“吹金竹笛”等。青年男女通过舞蹈和载歌载舞谈情说爱,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并且有些还接近现代交谊方式。譬如布依族传统节日“跳花会”期间,男女青年身肴盛装,欢聚于跳花场,吹“嘞友”,  相似文献   

6.
彝族酒具     
酒自古以来就是彝族人民表示礼节、遵守信诺、联络感情的必需品。彝家人极喜饮酒,所以,“无酒不成礼,有酒便是宴”至今仍是他们的传统习俗。彝家人喝酒时,往往喜欢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用一种叫作“萨那壶”的酒器,依次轮饮,俗称喝“转转酒”。萨那壶是一种外形奇特、设计精巧的盛酒  相似文献   

7.
闲话老酒仙     
湘西那地方出酒。连条河都天生取了个暗含酒的绝妙名字:酉水。那一年我与好友去了王村码头,在吊脚楼上临窗而坐,吃酉水河里刚捞出来的鲑鱼,望对窗外岩头上悬挂的一帘银亮瀑布,乐极而饮,饮而辄醉。相扶去旅舍躺下,不久便听见好友在身旁喋语:“酉水就是酒……”酉水就是酒  相似文献   

8.
王锋,白族,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化语言学专业96级博士生,从事南方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曾经参与社科院“语言政策和本土化”课题研究。目前正在撰写《汉字文化圈文字的历史发展和文化源流》博士学位论文。记者:您所从事的专业研究方向归属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9.
《民族论坛》2004,(2):12-16
择偶:君子好逑,美酒当先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从总体上看相对简单,社会控制也相对松驰,因此青年男女择偶一般均有较大的自由,而节日饮酒歌舞则常常是男女择偶的最佳机会。如彝族火把节、苗族边边场、白族三月街等传统节日或活动。有的民族还有专供青年男女欢聚约会的场所,如傣族和哈尼族的“公房”,楚雄地区苗族的“姑娘房”等。此类场所成年人或长辈应自觉回避。各地青年男女约会的时间一般是秋收秋种结束后的农闲时光,地点一般选在距村寨有一定距离的山野间,形式上多采用喝酒吃糖、逗嘴闹笑,或在欢快的对歌、集体舞蹈中观察和选择意中人。自…  相似文献   

10.
酒情     
酒这东西,功过最难评说.说它不好,那可是李太白饮过能顿出百篇诗章的琼浆;若说它好,那又是张飞饮过便叫部下“偷”了头去的“毒药”! 而我与酒的关系,却极微妙.我极不喜饮,就是把上等“茅台”放在我鼻子底下招摇,也刺激不出我一滴多余的口水;我极善饮,而且可以豪饮.且不说酒席宴上我时常称雄.那一日,我参加一个会议,晚上赶回报社办公室写稿,正赶上东北一个关系不错的驻地记者来报社汇报.多日不见,一见面非要喝上两杯不可.于是,  相似文献   

11.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大体是比较自由的。泉边对歌,树丛低语;姑娘吹响木叶口弦,小伙高奏竹笛葫芦笙……而世居滇西永胜县的他留人(彝族的一个支系),则比其他少数民族多得了一个青年男女传情递意的别致场所——“青春棚”。  相似文献   

12.
<正> 聚居在湘鄂西地区的土家族,民族风情别具特色,其饮食习俗反映了土家人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鲜明的民族性格。那么,这种饮食习俗的特点,文化意义及社会原因何在?发展方向如何呢?本文就此谈一点浅见。饮食,既“饮”又“食”。土家族的饮食习俗可概括为茶、酒、食三大部分,其中茶、酒同属于“饮”。土家族聚居地多为山区,气候温和,盛产茶叶。土家人最喜欢喝油茶汤,民间  相似文献   

13.
趣话咂酒     
趣话咂酒 /柏贵喜 咂酒,古代又作竿儿酒、芦酒、咂嘛酒、刺麻酒、藤枝酒、钩藤酒、扎马酒、重阳酒等,主要流行于湘鄂川黔桂及台湾等地的土家、纳西、羌、彝、藏、侗、苗、傣、壮、布依、高山等少数民族中。咂酒是少数民族酒文化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在少数民族生活?..  相似文献   

14.
水族地区最美的酒,要数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一带土法酿制的糯米酒,人们习惯称它为“九阡酒”。毛主席生前还亲口尝过呢。那是在1957年“五一”节国务院举行的盛大宴会上,当时三都水族自治县副县长蒙世花代表9省、市、自治区少数民族参观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在10月31日《解放军报》第一版《各民族学员互帮互学紧密团结》一文中,见到有“■族”之称,我翻阅了一些有关资料,查对了《我国少数民族简表》中所列的55个少数民族,都没有找到“■族”的名称。是不是象“阿细”、“撒尼”属于彝族支系一样,“■族”也是南方某个民族  相似文献   

16.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向来就有动物崇拜的习俗。牛也不例外,曾被不少少数民族的先民视为氏族图腾而加以崇信。据《山海经》载,作为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形象,古羌人中的一支被称为“牦牛先”,嘉戒藏族所崇拜的祖先“额尔冬爷爷”,也为“牛首人身”,这些都是明显的例证。北方的契丹人和蒙古人,也以牛为氏族图腾。南方的傈僳族、黎族、壮族、傣族、彝族、布依族、怒族等少数民族,都还保留着牛崇拜的习俗。可见中华民族有关牛崇拜的文化现象,不仅历史渊源很深,而且涉及的地缘范围也很广。藏族的先民自古以来就…  相似文献   

17.
咂酒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独特的饮酒习俗。在鄂渝边区的“茶盐古道”上,土家族也有咂酒的习俗。说到土家族的这一习俗,不得不提李方庆,正是因为他的努力才使土家族的这一古老饮酒习俗得到发掘。  相似文献   

18.
白族乡民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界市桑植县白族乡招待客人就餐,最喜欢设民宴。所谓民宴,就是按乡间规俗,酒 用乡里酿的,菜用乡里种的,粮食用自家产的,简单而又雅致,别有风味。 就餐地点一般设在吊脚楼厢房火坑里。锅里炖着鸡、鱼、鸭、肉等美味佳肴,一只铁撑 架骑在火中,柴火噼啪地响着,火苗呼呼地舔着锅,锅内扑扑腾腾飘着浓浓的香味。柴火的 香和菜肴的香便弥漫在整间屋子里…… 白族乡民宴第一个特点是菜味极辣,品种多样。山里人炒菜最讲究“辣”字,素有“土 家族人不怕辣,苗族人家辣不怕,白族男女怕不辣”之称。菜的品种很多,全是自家种的。 如“…  相似文献   

19.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安定瑶青年男女热恋中,男方到女方家作客,第一个晚上,主人有鸡杀鸡,有小猪杀小猪,有好酒拿出好酒来,设宴招待。宴后,主人让女儿大摆歌台。瑶族是一个爱唱歌的民族,哪家有歌唱,大家就聚集来听,通宵达旦对唱,热闹非凡。新婚之夜,安定瑶的新郎新娘举行别具风味的“洞房鸡宴”仪式。新郎杀一只未生过蛋的雌鸡煮熟,蒸好一斤糯米,装在一个小簸箕里,放在洞房的床铺上。这时,朋友们便拉着新郎入洞房与新娘面对面地站着,当着朋友的面,彼此说一声“希绸问漏”(恩爱到老的意思),脱下鞋子面对面地盘坐在床铺上。…  相似文献   

20.
金秋,北京友谊宾馆颐园。女主人黄浣碧开门,她热情招呼并引导我们进入客厅。客厅不大,陈设古朴。84岁的爱泼斯坦精神抖擞,红光满面。他笑迎道:“一个代表团呀!”当他知道了我们几个来访的年青人都是少数民族时说:“我们都是少数民族。我是中国最小的少数民族……”大家笑作一团。我怀着惊奇的心情,望着这位有着不平凡经历的老人,想从他身上寻找非凡的影子。眼前的他平静如水,平凡如初;笑得那么透明,说得那么平和。是中国革命使我留在了中国爱泼斯坦1915年生于波兰,犹太人。两岁时随父母迁居天津。15岁进入英文《京津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