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双版纳佛寺及其附属建筑的民族特色罗廷振西双版纳傣族、布朗族所信奉的佛教,是属南传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积存,西双版纳的佛寺建筑既受中原文化的熏陶,也受着东南亚地区地域性文化的影响。西双版纳小乘佛教的宗教寺院,主要有僧寺、塔寺二种,其中以僧...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期,也是中国佛教寺院建设的兴盛期。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规模宏大、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长安城西市和东市周围以及城东南隅和城东北隅,呈现出西密东疏、北密南疏的特点。唐都长安佛教寺院主院不建佛塔始于唐高宗初年,到了唐高宗后期,建塔于别院的新式布局即成为佛教寺院流行的规制。唐都长安城这种以佛殿为中心的佛教寺院,有单院式佛寺和多院式佛寺两种基本类型。无论多院式佛寺,抑或单院式佛寺,唐都长安佛教寺院都以佛殿(堂)为中心,佛塔建在寺侧、寺后或别院,甚或不建塔,这是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的突出特点。唐都长安佛教寺院建筑革故鼎新,平面布局以佛殿为中心,是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重大转折点,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3.
西夏是崇佛之国,境内多佛寺,佛寺分布区划为明显的崇盛区和“荒漠区”.佛寺的地理位置反映出西夏佛教的地域性分布特征.通过佛寺的地域性分布可以凸显西夏佛教流布的地域狭隘性,并深入了解西夏佛教信仰的区域基础层次性.同时剖析西夏佛教的功能和区域差异表现,并对西夏佛教的地位有一个整体性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石窟艺术起源于印度 ,是依山崖开凿而成的一种佛教寺庙建筑。石窟艺术随佛教东渐而与佛教、佛寺一起传入中国。甘肃是西域通向中原的走廊地带。随着佛教传入河西以至在甘肃全省兴起和发展起来 ,石窟在甘肃得到迅速发展 ,从而使甘肃成为全国石窟最多的省份 ,被誉为“石窟之乡”。甘肃省的石窟文化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 ,与其他省份的石窟文化相比 ,其石窟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冬青 《老友》2009,(8):50-51
石窟起源于古印度,是依山崖开凿而成的一种佛教寺庙建筑。石窟艺术是随佛教东渐而与佛教、佛寺一起传入中国的。中国经典的石窟艺术用神妙之法使石头会讲故事、壁画会跳舞,更将一座座不朽的艺术博物馆呈现于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6.
洛阳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主要生活地,他在洛阳期间与圣善寺、奉国寺、长寿寺、香山寺、天宫寺等著名佛寺均有密切的往来,这些佛寺分别属于密宗、禅宗、净土宗等不同宗派。他在洛阳期间佛教信仰有不拘门限、兼容并蓄等主要特征。白居易的佛教信仰在唐代后期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与佛教造像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石雕造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这种外来的宗教艺术受到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与同化,随着中国佛教的形成而成为汉化的佛教艺术。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增添了新的成分,同时,它也为具有巨大包容性和同化力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渗透,经过了佛教汉族化的过程,以其世俗化的形式,为中国传统思想所接纳,与儒、道鼎足而三,佛教的汉化现象,可以从融进了中国本土的艺术形式特征与艺术理想的佛寺石窟造像中得到反映。中国文化传统与佛教造像的融合是多方面的,本文在此仅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8.
元朝时期,佛教兴盛,元朝诸帝,为尊崇佛教,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建造大量皇家佛寺,向寺院赏赐巨额田土和其他财产,封藏传佛教领袖为帝师、国师,减轻甚至豁免佛教寺院的各种赋役负担等.有元一代,围绕僧人、佛寺的纳税、免税和当役、免役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帝师、宣政院要为僧人、佛寺争取尽可能多的利益;中书省则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和统治机构的运转,对僧人、佛寺的经济活动加以必要的限制.元朝诸帝经常依违于两者之间,既要给佛教寺院种种优遇,又要使国家机器能够运转,于是有关僧人、佛寺赋役的政策,便不断改变,多次反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从僧人、佛寺赋役的前后演变,可以说明佛教在元代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9.
合川佛教属于与重庆长江系佛教文化相并列的另一大系嘉陵江系佛教文化单元,这是经由陕西、甘肃等地的剑南蜀道而传入的,是属于走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合川佛教有两大亮点:从旅游角度来讲,是二佛寺的佛教艺术与雕刻;从佛学的角度来讲,是佛教的禅宗文化研究。抓住这两个主题,就能够将合川的佛教文化与佛学研究事业做好,为合川的佛教文化和旅游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佛教寺院建筑,基本上都是汉式建筑,其建筑形式来源于佛教滥觞时期的洛阳鸿胪寺。众所周知,鸿胪寺是东汉专管朝祭礼仪的官署,只因西域来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僧人,用白马驮经书来此翻译和传法,中原人便效仿他们住的地方建筑了后来的佛教道场一一寺庙。因此,可以这么说,中国飞檐斗拱式的佛教寺院,  相似文献   

11.
文章研究了在长江三角洲下游的金华建造黄大仙庙宇对大陆的中国人、香港人和国家的多重意义。庙宇的建造被视为建构"文化遗产"的工程,是一个为了现在和将来的利益而对过去做出新的解释、发明的过程。首先,1997年前香港的香客唤起了当地人对黄大仙的记忆,引发了种种跨国界的联系,大陆人将新建的庙宇当作宗教活动举行的地点,并意图吸引游客和开发当地经济,拉近大陆的中国人和海外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庙宇建造对海外华人来说是对真实性和根的怀旧探求。而国家则用黄大仙作为一个民族主义的象征符号,强化大陆人和海外华人的中国人身份认同,巩固跨国界的民族主义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2.
分析日语和汉语外来语在概念、历史、吸收方式等方面的异同,阐述日语和汉语在外来语利用方面的利弊,以及日语和汉语外来语的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其目的是分析总结日、汉外来语的特征,以利于更好地学习和使用外来语。文章还指出汉语在外来语的引用过程中应借鉴日语吸收外来语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日汉动物词语进行广泛的例举和深入对比,提示了中日两国文化的一些异同.  相似文献   

14.
围绕中日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异同,就化学领域里中日词汇的交流进行探讨.针对专业术语是由中国人创造出来后传入日本的,还是由日本人创造出来后传入中国的,它们的传入途径如何等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从分类、用法和构成等方面对比日、汉语中被动语句的表现形式,然后从表达习惯和特点上比较了日、汉语中被动语句的对应和非对应表现,最后从结构和使用范围等方面总结了日、汉语中被动语句表现的异同,并提出需要探讨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6.
美、日高层经理激励模式比较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日本高层经理激励模式客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别 ,但两国经理效率都是世界一流的。针对此种现象 ,存在着若干理论解释。在批判性地分析几种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 ,结合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及美、日两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 ,探讨美、日高层经理激励模式之间的根本差异 ,这对解决中国高层经理激励问题 ,构建我国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分析中日两国两代人之间赡养父母意识的异同。采用赡养父母意识量表,测量了中国大学生及父母(大学生959人、其父母707人)和日本大学生及父母(大学生636人、其父母368人)的父母赡养意识。结果发现:中国大学生和父母在"与父母同住意识"和"赡养父母意识"上显著高于日本;日本大学生更多地选择"自宅死";中国父母、日本大学生和日本父母的手段性赡养意识显著低于情绪性赡养意识,其中日本父母的手段性赡养意识在各组中最低。  相似文献   

18.
建设世界文化大都市,已经成为近年来西安文化建设中引人关注的议题;在中国佛教史上,西安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一直是中国佛教研习和弘传的中心;西安市区佛教寺院众多,不仅是都市佛教文化建设的重镇,而且在当代中国佛教文化建设中产生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如何发挥这些寺院在都市文化建设的作用,形成佛教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互动关系,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有一定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9.
演变中的中日出版与教育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出版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是中日两国早就共同形成的优秀的历史传统,这一传统符合传播学中视觉接受与听觉接受结合互动、强化传播效果的规律.中日两国出版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于中国的出版文化生发较早,历史上形成的顺序是编辑著作-出版印制-发行销售;日本的出版文化形成的历史顺序是市场交换-刻印出版-编辑著作.中日出版文化与教育,近20年来交流充分,发展很快.编辑、出版、发行,已开始形成交互循环型的现代多元化经营模式.两国出版教育的交流还应提高层次,扩大范围,完善结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对<百丈清规>的创制及其基本内容、<敕修百丈清规>的出现及其中的寺院僧团管理制度、管理特点的分析,揭示出禅宗清规与中国佛教寺院僧团管理制度发展的基本关系<百丈清规>的创制标志着中国化佛教僧团管理制度的初步确立,<敕修百丈清规>的颁行则标志着中国佛教寺院僧团管理制度的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