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自然”作为用来解释人类自身创造的外部环境的范畴,其内涵应该是具有社会历史规定性的。卢卡奇在原初的意义上使用“第二自然”概念,在于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全部商品化、物化的效应。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展开,“第二自然”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就当下社会生产和生活而言,数字化的社会存在已然具备“第二自然”的属性。“第二自然”与数字资本主义的关系在于通过更新卢卡奇的物化现象来展示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第二自然”的新内涵及其社会效应。在充分挖掘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第二自然”概念对于理解数字资本主义的意义的基础上,既能看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一致性,也能看到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独有特征。  相似文献   

2.
论王弼自然之说李云崇尚自然是先秦道家的理论传统。老子认为,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自然的,人理当应顺自然,不可与之相违。什么是自然呢?按庄子的说法,牛马生有四足这类现象是自然;笼马首,穿牛鼻这类活动是人为。自然与人为是绝对对立的,自然不允许有一丝人为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王充的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物主义的元气一元论,它表现为元气自然论。这个理论认为,世界的万物都是元气产生和构成,自然是元气的基本属性,世界的一切变化都是元气自然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查洪德 《求是学刊》2013,40(4):130-141
自然论是元代诗学的一个时代话题。元代文人没有唐代文人那样强烈的功名意识,也没有宋代文人那样沉重的历史使命意识,他们愿意自然地活着,自然地写诗,写自然的诗。元代诗学倡导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宋人刻意为诗的反思。自然在元代诗学中,主要不是风格概念,而是关于诗歌本源和生成问题的思考,或者认为诗歌得自天地之自然,以为自然乃目前之画本,胸次之诗材;或者认为诗歌发自人心,自然而然,发人心情志意趣之自然。至于诗歌如何臻于自然境界,或以为弃绝人为,纯任自然;或以为超越人为,复归自然,句成而无锻迹,篇成而无铸痕,功夫到处,圆融自然。  相似文献   

5.
论自然权力与社会权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为深入地考察了原始社会的权力关系及其与阶级社会的权力关系的本质区别。文章认为,对于这个存在重大分歧的理论问题,学术界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而研究与澄清原始社会是否存在权力关系问题,对于正确把握人类社会权力关系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乃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人格权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这是人格权研究中一个基础但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从本质上说,人格权系一种自然权利,但人格权的自然权利属性面临着诸多质疑与批评.为此,文中试图以‘低限人权"为思路和方法去论说人格权的自然权利属性,并以"人道原则"为基础去探寻人格权作为自然权利的理据.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的第二土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讲人性和不讲道德是一致的。人性丢了,兽性附体;道德崩溃,人性遭殃。这是在社会遭受浩劫中有目共睹的事实。在道德和人性的问题上,我们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必然性,懂得道德和人性的依存关系,认识倡导道德必须张扬人性的道理,以便让道德之花在社会主义祖国四处飘香。  相似文献   

8.
自然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妥善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盲目地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要改变中国经济与自然不和谐发展的状况,必须通过提高环境意识,转变传统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等手段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思想是从对自然生态的关注起步的.抽象的道源于可以感知的自然万物.站在天地之间的老子,从源源不断的水中,从未雕未琢的木中,从用之不勤的牝中,从专气致柔的婴儿身上,看到了生机和希望.  相似文献   

10.
道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影响广远。它源出于史官和隐者的实践(萧父语),以严肃认真的怀疑精神、老谋深算的理性思带、放荡不羁的超俗心怀和奇异生动的精美文笔而流芳后世,构成中国中世纪异端学人的精神支柱,古典文艺美学的内在灵魂,早期启蒙思潮的原始酵母。道家思想文化中还包含有一些现实化和未来化的因素,其作用不可与历史化石同日而语。道家思想文化中的这些历史、现实和未来意义皆来自于它的自然原则。道家的自然原则具有多维内蕴:它是从经验世界中体悟、提升出的一项根本的哲学原则,被作为宇宙的第一原理凌驾于人、地、天、道之上而又贯…  相似文献   

11.
论自然价值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价值的多元性和层次性可能致使它们之间相互冲突与对立.面对偏执于自然工具价值尤其是自然经济价值的人类中心论与执著于自然内在价值的自然中心论,环境哲学作出了思辨性应对,但缺乏现实指向和协调自然多元价值之间的具体方法.基于此,应立足于实用主义指向生活现实的立场,可利用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模式协调自然的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自然垄断网络经济论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自然垄断理论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成本劣加性概念的提出为标志.国内学者提出了以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为基点的自然垄断理论,但并未完全摆脱自然垄断的规模经济分析框架.自然垄断理论的网络化视角无疑是正确的,应在基于结构化网络的资产专用性和网络资源稀缺性的基础上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3.
陈芬 《学术交流》2004,23(4):12-17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具有客观物质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在自然历史过程中的生产实践,集中体现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是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本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4.
论自然的历史观与历史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哲学是以人类行动为题域的哲学,在其进展中,从以政治、伦理为主题到以道德、历史为主题,再到以存在为主题,实践哲学逐步把自身作为一种历史哲学的意蕴开展出来;与此同时,它也把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所是与生命所是的关系明确下来。实践哲学的开展本质上是围绕这一基本问题而进行的,与此交织的是自然的历史观与历史的历史观,前者属于无人身的存在论,后者则属于无自然的人类学。它们共同构成了实践哲学基本问题的问题性。从这样一种视角来把握西方实践哲学,可以看到,实践哲学将以一种更高的形式走出人类学,回归存在论。  相似文献   

15.
在生态学视野中,自然美并不是存在于远离人类社会的自然界之自然物的自我显现,而是存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中.达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必要途径,仍然是人时自然的人化.这种人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味的征服与改造,而是针对不同时代、不同情境,采用不同的调节手段.从自然关的根源看,自然美生成于人同自然关系的变换与和谐;从自然美的发展看,自然美延续于人类自然观和技术观的转向与更新;从自然美的未来看,自然美回归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补偿与救赎.  相似文献   

16.
在人和自然的所有关系中,最基本的是对立统一关系。人和自然的对立,包含有相互联系和区别的两层涵义:其一,人的生存不是以自然界的生物立足于形态生理改变来适应自然环境的方式,而是以积极改造自然环境的物质生产实践来实现的。“自然界,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不是直接地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的。”①于是在自然和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的中间就加进了社会文化中介,人借助于社会文化和自然相对立。其二,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人类利用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创造了一个范围日渐邈远、深度日渐幽邃的人工世界。这个世界取得了巨大的物质进步和社会福…  相似文献   

17.
个体化问题是阿奎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自然实体而言,阿奎那认为质料是其个体化原则。在他看来,质料之所以作为自然实体的个体化原则,不仅有其在逻辑上的必然性,而且还具备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在不同的语境下,阿奎那对这一原则有着不同的表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在其著作中最全面地揭示了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和自然相互关系的诸问题。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态度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即人类认识整个现实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曾经强调指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逻辑和历史两个方面对政治哲学的本质进行了探讨。人作用于自然、社会和政治,同样,人也生活于特定的自然、社会和政治之中,成为自然、社会和政治的内在构成要素。因此,政治、政治哲学必然打上人的烙印,是"人造的"。"人造的",并非是指人凭空的、肆意的、随心所欲的捏造,而是指人试图按事物的规律去创造,这个创造的目标就是"自然",即:使政治象自然一样自然。政治哲学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求按人类的存在本质和规律性去创造,按"自然"的本性去创造,使政治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二自然"。  相似文献   

20.
社会和自然相统一的原则是社会发展必须遵循按自然的规律,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一直是治理社会的首要原则,所谓的社会的自然就按社会的本性去治理社会。吉登斯的超越左右的政治正是为了使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符合自然的要求,或者说自然地治理社会。左与右有合理的一面,也有错误的地方,而纠正这两者偏颇恰好能够使社会按其本性要求发展,超越左右的原则就是要使社会按自然的原则发展;激进政治不仅体现在尊重社会存在的理性内容,同时也体现在尊重社会存在的非理性内容,这既有利于消解激进主义对社会理性构想的现实影响,又有利于真正从人类生活的深层处去构想治理社会的内容,从而使其政治内容符合社会本性的要求;吉登斯强调发掘既有利于使社会中的个人“幸福”地活着,又有利于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既有利于克服社会的外在的“救世主”的束缚和引诱,又有利于社会整合团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