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难以确定是否是有意的安排,同《人间世》先写了三个与君主相处的故事后,转而写了二个大木的寓言一样,《德充符》在先写了三个关于兀者的故事后,也转而写了哀骆它及无唇、大瘿这二个关于丑陋人的寓言。讲述大本寓言的部分,是《人间世》正面阐述其主旨“以无用为大用”之所在;同样,《德充符》中二个丑陋人的寓言及其余波的部分,也不仅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庄子的才德观,而且还上升到对社会和历史发展作出反思的高度。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动于父母曰:‘与为人赛宁为夫子安…  相似文献   

2.
《庄子·德充符》用六个肢体残缺的形象象征完美的道德,寓"全"于"不全"之中,用"不全"、"无完"来表现全能的、无边无际的道。庄子运用寓言去传达其后的不言之意,寓"不言"于"言"之中;让人领悟言外之意的唯一方法就是"忘"。  相似文献   

3.
《人间世》全篇分两大部分:第一、二、三段无论是颜回之卫、叶公使齐、颜阖为傅,都是说的臣下如何和君主相处的事;第四、五、六段将散木与文木对照起来,说明惟无用可以保身。前一部分是全篇的基础,后一部分为全篇的归宿。如果说《养生主》所阐述的是一种广义的处世哲学的话,那末《人间世》所集中而充沛展开的并在《庄子》一书中作出了最为深入阐述的,乃是用世之危险,因而可以名之为一篇“无用世论”。戒慎之意可以看作是本篇第一部分的总结,而无用之用则是第二部分的点醒之笔。对于戒慎,自必趋向于无用,两部分的承接关系是显然的。前一部分中所说以虚为内涵的以斋,一宅而寓于不得已的行事方式,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的随任态度,形就以和的为臣之道,均已涵有无所用其能之意。后一部分乃是前一部分之延伸与发展。《人间世》是《逍遥游》以无用为大用、《齐物论》破除师以、《养生主》保身尽年诸观点的一个综合,并更加突出了以无用为用及保身思想所由产生的险恶的生存环境,而对戒慎意的强调以及对一些具体处世方法的阐述,则成为本篇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论日:已明、浑然随化,必然引向对于理论主张的剥落,如此,则所重视的就不再是对于诸如善恶、是非、美丑之价值和意义的争辨,所注目的仅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当然按庄子的意思这应是一种万事万物潜相通转的存在。对于现实存在的注目,自必引向对于现实人生问题的关注。也就是说,当庄子用“以明”来摒弃了对于意义界的种种不同设定以后,他便直面于生存的一些基本问题了,重视的是在不同的情况下该如何生存的问题。换句话说,不是去纠缠那些不无虚幻的种种说明和解释,而是致力于去把握一种自然而真实的存在。《养生主》正是说的一个人在社…  相似文献   

5.
《人间世》全篇分两大部分:第一、二、三段无论是颜回之卫、叶公使齐、颜阖为傅,都是说的臣下如何和君主相处的事;第四、五、六段将散木与文木对照起来,说明惟无用可以保身。前一部分是全篇的基础,后一部分为全篇的归宿。如果说《养生主》所阐述的是一种广义的处世哲学的话,那末《人间世》所集中而充沛展开的并在《庄子》一书中作出了最为深入阐述的,乃是用世之危险,因而可以名之为一篇“无用世论”。戒慎之意可以看作是本篇第一部分的总结,而无用之用则是第二部分的点醒之笔。对于戒慎,自必趋向于无用,两部分的承接关系是显然的。前一部分中所说以虚为内涵的心斋,一宅而寓于不得已的行事方式,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的随任态度,形就心和的为臣之道,均已涵有无所用其能之意。后一部分乃是前一部分之延伸与发展。《人间世》是《逍遥游》以无用为大用、《齐物论》破除师心、《养生主》保身尽年诸观点的一个综合,并更加突出了以无用为用及保身思想所由产生的险恶的生存环境,而对戒慎意的强调以及对一些具体处世方法的阐述,则成为本篇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人间世》全篇分两大部分:第一、二、三段无论是颜回之卫、叶公使齐、颜阖为傅,都是说的臣下如何和君主相处的事;第四、五、六段将散木与文木对照起来,说明惟无用可以保身。前一部分是全篇的基础,后一部分为全篇的归宿。如果说《养生主》所阐述的是一种广义的处世哲学的话,那末《人间世》所集中而充沛展开的并在《庄子》一书中作出了最为深入阐述的,乃是用世之危险,因而可以名之为一篇“无用世论”。戒慎之意可以看作是本篇第一部分的总结,而无用之用则是第二部分的点醒之笔。对于戒慎,自必趋向于无用,两部分的承接关系是显然的。前一部分中所说以虚为内涵的心斋,一宅而寓于不得已的行事方式,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的随任态度,形就心和的为臣之道,均已涵有无所用其能之意。后一部分乃是前一部分之延伸与发展。《人间世》是《逍遥游》以无用为大用、《齐物论》破除师心、《养生主》保身尽年诸观点的一个综合,并更加突出了以无用为用及保身思想所由产生的险恶的生存环境,而对戒慎意的强调以及对一些具体处世方法的阐述,则成为本篇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8.
<德充符>篇,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庄子的哲学.前五节,庄子分别刻画了五名形残德坚的人物形象,从不同的层面叙述了庄子对于人的外在形态与人的内心世界的观念.借这些虚构的残畸人物形象来反衬他们内心精神世界的充实,是对生命的一种讴歌.最后一节,庄子借与惠子的对话,谈论人自身存在的情感题,全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说理缜密,是为人精神世界的精辟论断.拙文拟从这几个人物形象的主旨入手,浅谈此篇章引申出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庄子·德充符》迄今为止被视为对形残者所象征的道家“游方之外”的生存方式之赞歌,但这种主流的单一性解释实则并未深入《德充符》的内在逻辑与思想脉络。事实上,《德充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化的人格及其变形。其一,“游方之外”的超越性人格,以其对世间性及其机制——方(身体与社会及其礼法秩序)——的超越为特点;此类人格能够“支离其形”,因内德充实而忘其形体,因而对身体残缺超然视之。但超越性人格可游于方外而不能游于方内,形而上(超越性)与形而下(世间性)被置于相互否定的紧张对峙状态。其二,“游方之内”的圆满性人格,能进一步“支离其德”,也就是由忘形而进一步忘德,以至于“上德不德”;这种人格超越了“超越性”,能够融圣于凡、化圆为方;在方内即可游,既可通于方外,又能安于方内;换言之,圆满性人格在超越性与世间性、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达成了相即相入、交互内嵌的平衡。上述两种人格都可以做到“游”的境界,但超越性人格无法理解圆满性人格,而圆满性人格却能理解超越性人格。第三种人格则是普通的常人,既不能游于方内,也不能游于方外,但他仍然生活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张力性结构中,既可能走向超越性,也可能向形而下沉沦,其生活充...  相似文献   

10.
四“泽准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蓄乎樊中。”“雉”,野鸡。十步方得一啄食,百步方得一饮水,此写共求生之难也;然虽求生之难,不求入于樊中。“樊”,李顾云:“藩也,所以宪雉也”(t释文,)。“神虽王,不善也。”“王”读为旺。此句歧解甚多。郭往日:“夫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也。雉心神长王,志气盈豫,而自放于清旷之地,忽然不觉善之为善也。”成流据此日:“欲明至适志适,至善志善。”这是将神之王视为在草泽之中。吕惠卿则反是:“不曹言拨,神王不善,制…  相似文献   

11.
12.
13.
讨论《庄子》的浪漫主义,首先涉及到《庄子》一书思想资料的取舍问题。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学术界对于庄子的哲学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当时有人根据主观设计的“有待——无己——无待”的模式,把庄子思想设想得纯之又纯。然后根据这一假想的模式,对《庄子》一书的资料,随意取舍,甚至张冠李戴,说某些篇是“宋钘尹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一书有不少描绘乡土的笔墨,建构了一个奇思异想的乡土世界。《庄子》的乡土想象涉及到乡土环境乡土人物诸方面图景,综合来看,庄子的乡土想象个性鲜明,意蕴丰富,体现了庄子恢诡谲怪的文学特质。  相似文献   

15.
16.
③《说文·艸部》:蕰,积也,从艸。温声,“於粉切,谆部。段注”《左传》‘夷蕰崇’,杜注‘蕰,积也’。又《蘋蘩》 蕰藻之菜’注‘蕰藻,聚藻也。’《小雅·都人士》、《礼记 礼运》借菀,苑字为之。按俗作蕰。《荀子·哀公问》富有天下而无怨财”,杨倞注:“怨,读为蕰,言虽富有天下而无蕴蓄私财也。《家语》作无宛。《礼记》曰‘事大积焉而不宛’古蕴、宛通.此因误为怨字耳。又《富国》“使民夏不怨暍”,杨倞注,“宛,读为蕴,暑气也。” ④《说文·艸部》:“荐 蒍席也,从艸,存声。在甸切。《广雅 释器》蒍,席也”  相似文献   

17.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共四十九篇,《乐记》、《学记》、《大学》、《中庸》都是其中的篇名,相传西汉戴圣编纂,它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大学》和《学记》都是论说秦汉以前的贵族教育的,但《大学》侧重政治和道德教育,而《学记》对教育的目的任务,教育制度,教学大纲,学校规则,教  相似文献   

18.
【导读细语】于丹说得好:外在的世界有多大,内心的深度就有多深。通过渔王的故事,她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双灵  相似文献   

19.
20.
黄侃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编纂的《诗品讲疏》是现代《诗品》研究史上的一部知名之作,但学界对其整体内容和相关情况却知之甚少,迄今只能追溯到《文心雕龙札记》中所征引的个别片段.黄侃早年还发表过一篇《诗品笺》,在其身后所刊著述中并未收入,在诸多相关书录、年谱中也从未提及.通过覆核,可知其内容非常接近《诗品讲疏》的原貌,借此可以考察黄侃在研究《诗品》过程中的师承渊源、撰述宗旨、研究视角、个人趣味和教学方法等相关问题.黄侃原有笺疏《诗品》全书的计划,后因悔其少作及兴趣转移等原因而未能最终实现.即便如此,《诗品笺》仍然集中展现了黄侃在《诗品》研究方面的精辟见解,在现代《诗品》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