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主义道德观试图由“科学的现象”来解释道德现象与道德关系,把“物理”的价值与“道德”的价值进行还原,其实这种看似“理性”的道德教育观忽视了道德现象及道德关系是人基于自然但却超越自然的本质属性。研究认为,道德如果仅仅是自然现象与关系的存在,那么“自然”与“道德”两个语词的搭配注定产生“自然的不道德”与“不自然的道德”,这样的谬误只能使得人类对于自然的探索处于不自由的状态;道德的世界是人的自由之于自然探索的胜利,必然的王国注定需要通向自由的王国,自由才是人的本质追求,也是道德教育的旨归所在。道德教育需要遵循的方法应该是“自然而然”的生命实践活动,道德教育的本体意义在于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充盈。  相似文献   

2.
汉初儒术"独尊"之时就标志着魏晋玄学所产生的土壤已开始被孕育,魏正始年间王弼的"贵无论"玄学标志着魏晋玄学的初步形成。整个魏晋玄学围绕着"有"、"无"之辩,"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展开和发展,郭象"独化论"玄学是其发展的高潮,到东晋中后期玄学发展趋于尾声。晋末"佛玄合流"是对魏晋玄学的佛教哲学化发展,而隋唐时期的"重玄学"则是魏晋玄学的道教哲学化转向。  相似文献   

3.
历来评价曹操重才轻德的用人制度,多着眼于其在当时封建割据形势下所体现的定国安邦的政治作用,但这样的认识显然还没有揭示出重才轻德的全部意义,因为“才”和“德”的关系自古都是评价一个人的最基本范畴,而不是曹操一人一时之行为。曹操重才轻德实际上对其后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重才轻德使才绝之士有比较优越的条件进行自由的学术思考;曹操的反传统、破常规精神,给魏晋玄学否定汉代经学以直接的勇气和方法启示;魏晋玄学中的才性之辩,吸收了曹操才德认识中的某些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论休谟的自然主义罗中枢休谟哲学承上启下,独具特色,对18世纪下叶以来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国内哲学界一直公认休谟哲学是经验主义、人本主义、怀疑主义的哲学,这种理解虽然抓住了休谟哲学的一些显著特征,但忽视了其中更为根本的,作为其底蕴的东...  相似文献   

5.
庄子以自然为宗的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他提倡自然无为的处世哲学,“自然”在庄子的学说里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与美学内涵,它既是庄子对精神自由的要求,也是对自然万物天性的认识,表现到艺术创作上就要求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具备自由、空明的心境,创作出的作品要能表现自然万物的本原性生命,传达万物的纯然本性。庄子的这种自然主义艺术观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主观精神和作品的自然天性上。  相似文献   

6.
庄子以自然为宗的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他提倡自然无为的处世哲学,“自然”在庄子的学说里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与美学内涵,它既是庄子对精神自由的要求,也是对自然万物天性的认识,表现到艺术创作上就要求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具备自由、空明的心境,创作出的作品要能表现自然万物的本原性生命,传达万物的纯然本性。庄子的这种自然主义艺术观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主观精神和作品的自然天性上。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郭象以“独化”论作为其哲学基础和出发点,把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及其“特征”都看成是一种必然的、独立的存在,故一切变化须循“性”而动;人的本来面目和最高境界就是与“自然”合一,与天地同游,人生的意义就是生活。作者最后指出,从郭象整个思想体系来看,实际上是以“自然主义”为特征,以“独化”论为世界观,以行乐主义为人生观。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在欧洲文化和文学的框架中论述了德意志自然主义的产生与嬗变、形式和题材。通过对代表作家霍尔茨/施拉夫和豪普特曼的重要作品的评论,剖析了德意志自然主义的偏颇,即把文学创作等同于科学实验,试图以单维度的理性和逻辑来描述变化莫测和繁复多元的人与世界。同时,文章还指出德意志自然主义独具文化批判和宗教意识的特色,从而在文学史上有着深化现实主义、开启西方现代文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思想中的自然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中国思想中的自然主义为论题.尽管中国文化的自然特征一再被研究者们所强调,但是由于大多数论者对自然概念的语义行变的忽视,这一特征,不是被理解为“天人合一”传统,就是被仅仅划归道家思想领域,作为儒家人文主义的对立面,而被视为一种反历史、反文化的抗议姿态,一种对大自然的浪漫主义的亲近.这些理解,不但降低了自然主义思想的深刻性,而且由此掩蔽了中国文化的特质.通过对自然概念的语义学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自然”一词在古代中国,始终不是作为一个实体概念,而是作为一个动态化、功能化范畴出现的,是从回答何谓“道”这一问题而产生的,因  相似文献   

11.
论门罗新自然主义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马斯·门罗在反对“思辨美学”的抽象性和“实验美学”的机械性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科学美学”.它从研究艺术作品的角度切入美学,把艺术作为美学的核心和生长点,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美学.但是,门罗对认识论和实证科学的迷恋,使他的美学遗忘了情感这个阿基米德点,结果美学被置换成一种技术学或知识学.这样,门罗的美学不仅没有走向他自己所期望的科学的美学,反而堕入了一种新式的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12.
毛姆的小说创作中存在有明显的自然主义特征.在题材选择方面,他重视对人的生理本能和原始欲望的描述,以求更为彻底地揭示人性的真实.同时,下层民众的生活环境和贫寒状态也在他的小说中得到了细致的展现,凸显了环境对人的深刻影响.在创作手法方面,毛姆常用近乎科学的眼光和客观的态度来描绘现实.毛姆小说中的自然主义元素扩大了其作品的表现范围,增强了其作品反映现实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毛姆的小说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从先秦开始到近现代中国,论述了我国自然主义教育发生发展的脉络,提出了我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命题,认为道家是它的起源,嵇康是它的独立形态的创始人,柳宗元是它的不可缺少的环节,蔡元培是它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4.
老庄道家自然主义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既相对立又相互补的儒道两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如果说儒家哲学偏重于人伦的关注,那么道家哲学则着力于自然的探究。自然主义是老庄思想体系的特质之一,然而,由于人们对其理解往往失之疏略而又囿于天道范围之内,未能全面地展现老庄这种学说的内涵和意义。笔者不揣谫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粗挈其纲,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5.
杜威的"自然"与其经验概念一样,有许多确定的和不确定的因素,可以明确把握和不能明确把握的可能性。不确定性的存在,导致原初经验总是超出理性反思的范围和把握能力。杜威对人类经验的起源追溯,揭示经验的开放性之源在于自然。杜威的自然主义思想认为自然本身在向人不断地显现着,因而人类经验具有不断揭示自然意义的"固有指导力量",这是把他从后现代主义与相对主义区别开来的一条原则。  相似文献   

16.
魏晋玄学对天人关系的论述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智慧.汉代主宰人间赏罚的神秘之天,在魏晋时代成为茫茫宇宙中一个有始有终的自然之物;天地万物之间"类无贵贱";它们"相因相济"而不"相为",玄学家主张"人道为本,天道为末",人类对自然界可以"穷数达变",从而"役用自然",但是,人类对天地万物的索取和占有不是天经地义的,它是在"盗取"天地之"时利";人类利用万物应有限度.这些符合现代生态科学的洞见卓识,对于今天的人们仍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一方面继承了王充的天地生物论,而扬弃了其人性善恶论,以及由此而生的教化论.另一方面又继承了魏晋玄学的人性至善论,以及由此而生的直觉论,而扬弃了其本体论.对魏晋玄学本体论的生成论改造使他避免了他的学说的神秘性、抽象性;对魏晋玄学仁叉现与直觉论的继承和发挥又使他保住了自己的哲学的时代性、超越性.陶渊明是一位哲人,也是一位诗人,他之所以对当时盛极一时的玄学思想采用既改造又发挥的态度,是由他诗哲合一的独特气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魏晋玄学是建立在“贵无”的本体论思想基础之上的, 其内容主要由人物品藻、名教与自然、才性之辩等几个部分构成。在魏晋玄学理论的影响和推动下, 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魏晋审美范畴, 如清远、虚静、风骨等,并由此引发和促进古代审美意识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因此, 把握好魏晋玄学与魏晋审美范畴之间的互动关系, 是理解魏晋审美范畴内涵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9.
魏晋玄学产生于魏正始年间(240~249)指魏晋时代一批门阀士族地主阶级执政者和知识分子,或为了挽救各教危机,或为了逃避乱世的重刑杀身之祸,或为了摆脱现实生活中社会矛盾和残酷倾轧的烦恼,而形成的一种表现为玄谈形式的社会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裴(危页)、阮藉、嵇康、向秀、郭象等.他们以极大的兴趣反复讨论关于“有”“无”,本末、形神、体用等幽深玄远的理论问题,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主  相似文献   

20.
张资平是“五四”新文学草创之初影响深远的小说家。受日本自然主义的影响,张资平形成了自已的自然主义文学观:重视科学的描写、暗面描写,强调人的“自然性”。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在文学观和创作手法上对张资平恋爱小说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张资平不仅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性爱描写的高峰,其露骨的描写也震撼了中国文坛。名利欲影响了张资平文学创作的每个阶段,也是最终导致张资平恋爱小说走向滑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