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悲剧与物哀美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课题,具本分析了《源氏物语》中众多女性形象。她们既是日本女性美的象征,又各有不同的悲剧命运。她们的悲剧在于心哀,物哀美即是心哀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哀与美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2.
"物哀"是日本文学重要的理念之一.文章先溯其源,简要地阐述了"物哀"理念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分析了"物哀"的成因及主要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物哀"在现代文学中的表现及对 日本人精神世界的影响等问题,以期达到提高日本文学的欣赏水平、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日本古典文艺理论"物哀"一直以来都是日本文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但其研究素材大都集中在《源氏物语》及其周围文学作品中。《古今和歌集》成书早于《源氏物语》近百年,在该和歌集里,读者同样可以品味出"物哀"思潮,该时期的"物哀",渗透着平安朝时期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其孤独之美,也正是和歌细腻而不乏情感的特色之体现。  相似文献   

4.
<雪国>以其人物真实的内心感受和对梦幻世界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一种日本美.作家以他对日本传统文学独特的理解和挚爱,传承了日本平安朝的"物哀"精神.小说中对空寂的追求以及遍布小说始终的感伤、凄怆、悲凄和孤独等都凝聚了日本传统文学的悲与美,这是作者审美情结的真实体现.我们在感受这种"物哀"精神悲与美的同时,会联想到中国古典诗学中所崇尚的"感动"、"感兴"以及"悲慨"所表现的以悲为美的审美理念.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悲与美所表达的同情和感动是相通的:在让读者领悟到悲与美的真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学特有的悲与美的震撼.  相似文献   

5.
论《野草》的“空寂”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散文诗集<野草>受日本传统美学思想影响,在植物审美观、无色自然观、"知物哀"方面建构了诗艺的空寂美,体现了诗人心灵境界"空性"、"无分别心"的层面.  相似文献   

6.
“物哀”是日本文学重要的理念之一。文章先溯其源,简要地阐述了“物哀”理念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分析了“物哀“的成因及主要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物哀“在现代文学中的表现及对日本人精神世界的影响等问题,以期达到提高日本文学的欣赏水平、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川端康成不仅继承了日本传统式的纤细、清雅、幽美、含蓄感伤的"物哀美"思想,又吸收了意识流小说技巧,并打破传统小说正常的时空次序,以展示人物持续流动的感觉和思想,实现了悲与美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8.
“物哀”这一审美意识已经渗入到日本人的感情世界,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文章以川端康成的《雪国》为研究对象,从中看川端康成对“物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进而探究“物哀”在日本民族各个方面的表现,同时也分析“物哀”意识对整个日本民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社会政治生活、伦理道德等因素赋予日本民族一种特殊的"物哀美"的审美精神。樱、菊花卉外扬而内蕴,深受日本民族的钟爱,樱、菊花卉的人文涵义是樱、菊花外在美和内在精神的一种升华,只有了解日本的民族文化才能理解日本民族的审美精神及其民族精神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前期的创作作品,是他开创自己独特文学风格的杰作。这部作品体现了日本传统的风雅、物哀、幽玄之美。通过对《伊豆的舞女》美学意境的分析能够解读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悲与美相结合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虚无思想的实质可以概括为东方式的虚无 ,即人生无常 ,万事皆空 ,灭我为无 ,无中生有 ,这种思想一方面具有万物一如、真美求存的清澈畅达 ,另一方面又散发着自我悲怜、感物伤怀的哀愁。这种虚无思想构筑了川端的代表作《雪国》的思想灵魂 ,也形成了小说中具有浓郁虚无色彩的艺术之美 ,即物哀之美、悲美和川端式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自从日本学者中江兆民用"美学"一词翻译西方的感性学,对"美"字本义的解读就成为比较中国(日本)美学与西方异同的重大问题。按照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美,甘也,从羊从大。"据此似乎可以得出中国美学自其发端期即重视味觉体验的结论,但事实上,味觉成为被"美"描述的对象,至中国战国晚期才开始出现。同时,许慎以"羊大"释"美",也是因为对小篆字形的望文生义而导致的误判。从历史看,中国社会早期对"美"的理解,首先建基于人的视觉经验,主要指人的形貌之美,然后才沿着从美人、美物到美事、美味的路径不断拓展其描述边界。这样,所谓"以甘为美"及由此引发的味觉本源论,并不能反映中国美学的历史实相。味觉真正被纳入"美"的表意体系,是战国至秦汉之后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日本人对美有一种特殊的感受,无论是日语单词“うつくしい”的涵义,还是日本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都表明了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另外,他们的这种意识也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小为美”是日本民族传统的重要的审美意识之一。他们的这种审美意识主要根源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日本特有的自然景观。并且,日本人的这种审美意识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日本人对外来文明的改造,另一方面则是此种意识促使日本人凡事从小处着眼,注重细节。  相似文献   

14.
日本大自然富于变化,四季变迁十分明显。这种特殊的风土,培养了日本人易变、纤细、温和的性情,以及对于大自然细致的感受性,日本文学也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季节感和景物观,进而形成一种"物哀"的传统。这种观感尽管缺乏一种雄伟豪壮的气魄,但由于它的民族性,却成为世界文坛里的一束奇葩。  相似文献   

15.
正说起"造物",我们总会想到瑞士手表、德国机械、日本匠人。这首先可以从日本匠人身上一窥究竟。一个"匠"字,融入了日本人的骨髓,所造之物倾注着近乎于爱情的美感。"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匠人匠心,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再强调的词汇。捧读周华诚的《造物之美》,深刻感受到日本人对"工匠精神"的坚守和执着,这也许正是日本  相似文献   

16.
韩国传奇小说在爱情描写方面,呈现出独特美感,其美感特征有二:一、抗争、超越的悲剧美。此类小说的人物都敢于冲破封建禁欲主义的藩篱,对爱情忠贞不二,生死追求,表现出对死亡的超越欲望和不屈从于生命毁灭必然法则的抗争精神。二、浪漫、氤氲的意境美。其作者创造一种充满诗意的意境美.即化情于景,制造一种浪漫、氤氲的艺术氛围,从而抒发主体的情致.衬出主人公的品貌,或者描写男女间的情事,给人带来美好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是作者审美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更倾向于在更高的意义上关心人,从而引起读者在道德、人格、精神上的震撼。冰心的短篇小说《我的学生》展示了一位普通知识女性短暂而又美好的一生。但她“美”的一生却让读者长久地留连与赞叹。她集心态美、理性美、诗性美、英雄美和人情美于一身,由此构成了作品卓异的审美价值,也是冰心生活理想、审美理想的艺术体现。  相似文献   

18.
潘岳的三首《悼亡诗》从尊重和理解的角度抒发了对亡妻的一往情深和沉痛悼念,具有人性的真情美.它在体制、规模、内容、结构及表现技巧上为文学史增添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使“悼亡”二字成了人们哀悼已故妻子的专门题材,有一种范式美.他的《悼亡诗》还表现出了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注重爱情、亲情和友情,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及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与悲剧意识,具有一种文化美.  相似文献   

19.
《氓》和《孔雀东南飞》两部作品 ,尽管产生的时间、地域不同 ,但其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容方面体现出的深刻的悲剧美打动着古今无数读者 ;两个主人公的性格 ,也分别具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而其悲剧性的结尾 ,更是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壮之美。  相似文献   

20.
日本学者本居宣长的"知物哀"论,一方面主张应该将物语故事从儒家伦理道德中解放出来,追求真实的人情、人性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又使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这把标尺对物语故事中的人物进行了衡量、定位。因此,"知物哀"论这一文艺思想便被打上了儒家伦理道德的烙印。与之相对,"物哀"这一文艺思想却淡化,甚至舍弃了对道德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