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在成长路上经历了诸多坎坷,从成长小说的角度探讨阿米尔的成长之路,并通过挖掘在其成长道路上的几位重要的引路人及他们在阿米尔的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阐明阿米尔内心的救赎和其人性的回归,并以此旨在说明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小说《追风筝的人》描写的是主人公阿米尔为了年少时犯下的错误,寻找自我救赎的历程。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人格结构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分析,从而更好的掌握人物性格的成长和蜕变。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探寻主人公阿米尔年少时自我迷失的原因,以及他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形成强大的自我,完成自我救赎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小说《追风筝的人》以主人公阿米尔的个人成长史为主题。以该小说某一冲突性话语片段为例,从话轮分布、话轮长度、次选回应和话题控制等方面入手,分析文本中的面子威胁行为,从而可以揭示话轮转换视角下人物权势关系的变化,解读阿米尔在外力推动下的心灵救赎和个人成长。  相似文献   

4.
旅美阿富汗裔畅销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处女作品《追风筝的人》自2003年问世以来,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深深地打动了全世界亿万读者的心,堪称为惊世之作。作者以细腻委婉的笔法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及对于祖国的复杂情感,文章从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的角度来解读该小说。  相似文献   

5.
《追风筝的男孩》又名《追风筝的人》,是主人公阿米尔为儿时犯下的一个小错误而寻找心灵救赎的一本回忆录。实质上,每个人在每个生命阶段都可能犯错,有些人会因为一些错误深深自责,痛苦不已,从《追风筝的男孩》中可以看到逃避是无法弥补曾经犯下的错,只有直面和救赎才能让自己自责的心理得到宽慰。在此从本书的写作背景出发,通过《追风筝的男孩》这本书中的人物与情节,感悟人生救赎。  相似文献   

6.
卡勒德·胡赛尼是21世纪美国的文坛新秀。其成名作《追风筝的人》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激起读者和文评家的强烈反响。小说以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围绕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往事及其对阿米尔的影响展开,叙述了阿米尔犯错、悔过、赎罪的经历,同时再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阿富汗社会经历的政治动荡与变迁。作品中呈现了多种身份认同的错综纠葛,主人公阿米尔在各种文化身份之间挣扎、斡旋,历尽艰辛,从自我怀疑到自我肯定,逐步完成了自我认同。阿米尔的自我认同之旅体现了作为阿富汗裔美国作家的胡赛尼的认同政治。  相似文献   

7.
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小说《追风筝的人》的发表让读者对这片灾难深重的阿富汗有了全新的认识。其中哈桑“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承诺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最终也成为主人公阿米尔对索拉博的诺言。阿米尔的人格发展是这部小说的重要线索。本文拟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出发,分析阿米尔成长过程中本我,超我和自我之间的矛盾与融合,从而让读者深入了解阿米尔迷失的原因,如何形成强大的自我,以及最终完成人格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旅美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成名作《追风筝的人》把主人公阿米尔的个体流浪体验置于阿富汗近30年的历史语境中,用个体流浪经历还原了鲜为人知的阿富汗社会的真实情境。流浪和回归,从精神层面上对应了阿米尔的负罪和救赎,循沿着他流浪和回归的生活轨迹,解读小说中那些虚弱而疲惫的灵魂,可以观照他们的生存状态及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9.
电影《慧血》是美国一部充满了悲情色彩的喜剧片。影片叙述了主人公黑兹尔·莫茨在精神信仰和救赎道路上的曲折及最后自我暴力救赎的故事,反映了主人公的基督教原罪意识及精神创伤是他执着追求精神信仰的源动力。黑兹尔·莫茨的精神求索历程及大量宗教意象揭示了作品的救赎主题,触动了没有感知精神迷茫的现当代民众,起到涤荡思想、净化心灵的作用,是一则现代先知寓言。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在其作品《退场的鬼魂》中,通过主人公祖克曼在纽约的种种经历,再现了西方世界的安全危机、政治危机、科技对人的物化及由此而来的人的危机,同时蕴藏在本书字里行间的东方文化元素如隐居、禅及天人合一理念却显示出对人类心灵的抚慰功能。东方文化对深陷西方危机中的人们起着重要的救赎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斯蒂芬·金的代表作《肖申克的救赎》,其独特的选材和对人性的解读和对自由深层思考成就了作者和作品,本文从主人公安迪的救赎入手,对小说中的人性和自由做深层的解析。  相似文献   

12.
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展现了女主人公布兰奇在面对残酷现实时,人生所经历的"沉沦-救赎-绝望"的过程.布兰奇的悲剧背后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前往新奥尔良寻找妹妹斯蒂拉是布兰奇进行自我救赎的开始,她饱含着希望却最终成为了男权社会中扭曲欲望的殉葬品,无力的自我救赎只能将她推入更绝望的深渊.  相似文献   

13.
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进行文本层面的解析,梳理女主人公露西女性意识建构的3种存在形式:男权社会对露西女性意识的压制,爱默森父子平等自由思想对露西处于混沌状态女性意识的救赎,以及露西女性意识的成长、发展和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4.
写作与写作者的精神困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一直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写作对于写作者心灵的升华和自我救赎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写作的起点不是文学史的功利诉求,而是源于个人面对复杂时代语境时自我成长的必需。  相似文献   

15.
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进行文本层面的解析,梳理女主人公露西女性意识建构的3种存在形式:男权社会对露西女性意识的压制,爱默森父子平等自由思想对露西处于混沌状态女性意识的救赎,以及露西女性意识的成长、发展和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6.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一个信念拯救希望的故事。它鼓励人们为自我的尊严而奋斗──只要心存信念,人类就有希望。从"救赎"的起源与内涵入手,通过分析故事中主人公安迪的自我救赎,他对肖申克监狱的救赎,恐惧对救赎的摧毁,以及作为救赎的象征的背景音乐等方面,评述了电影中的"救赎"主题。  相似文献   

17.
安妮宝贝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借助网络迅速成长起来的富有个性的作家。她的小说善于分析现代都市人生活混乱、情感淡漠、价值观扭曲等心灵病态,揭示了人性的萎缩与堕落、生存困境的挤压是导致都市人心灵病变的深层原因。告知都市人,倾诉和回归自然是精神自救的良药,只有在放弃和平淡中才能找到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8.
库切新作《耶稣的童年》不仅将其对主人公伦理困境的关注焦点由前期作品中的社会成因转向个人内在道德缺失,且在更深层次上突出了唯我主义的人类畸形伦理与向善的真实不断朝圣这一救赎方案。小说实际描写了西蒙的伦理成长过程,即由最初为惯于臆想他人的唯我思想所迷惑,至此后由自身伦理反思引发的对他人的关注,最终得以尊重他人主体性,不断趋近善的真实。  相似文献   

19.
犹太性是一种存在于犹太作家内心深处的民族文化情结。受难以求上帝的救赎是几千年来犹太人的经验生活和超验生活的主要内容。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魔桶》中的犹太性主要表现为受难-救赎的主题。主人公列奥处于受难状态,经历了彷徨和忏悔后,他选择受难的妓女斯苔拉为妻,以求通过再受难来救赎自我和他人重返上帝之路。小说不仅反映了犹太人的苦难,也超越种族抒写了人类普遍的生存境况。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存在主义视角审视大江健三郎的代表作《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细致分析了主人公根所蜜三郎的自由选择和阿仁、阿义两个客体化他者形象后指出:与世隔绝的日本山村因受到现代文明的侵袭而变成一个心灵异化者聚集之地,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小说家则借根所家族男性特别是蜜三郎的担当行为为村民们指出了一条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