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氏族宗祠用地属于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范畴。宗祠用地与普通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国有公益性建设用地有所不同,属于准公共物品,为集体内部习惯性公有共用地。宗祠及其占有的土地使用主体为氏族成员,主要是为满足该部分集体成员的祭祖、血缘信仰等精神需求。通过司法裁判案例考察发现,实践中存在宗祠用地法律定位模糊、利用与管理混乱等问题。氏族成员基于民法上习惯性权利对其利用,具有一定的社群排他性、法理上的正当性。宗祠用地在使用主体、客体、内容上均具有特殊性、优先性,需要对其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相关权利形态进行厘清。  相似文献   

2.
龙湾宗祠     
正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祠堂。是中华古儒教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场所,也是家族事务活动的场所。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加强宗族血缘联系,凝聚民族团结的载体。"祠堂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祠堂在,祭如在。祭如在,一切在。"土地革命中,宗祠被收归公有。温州市龙湾区大部分宗祠被分归生产队使用,或改造为校舍、粮仓,或改为农具间、牛栏间。文革"破  相似文献   

3.
湘南宗祠戏台的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宗祠文化装饰,有着一般宗祠建筑的功能作用,如表达对先祖的追思、祭祀;同时,作为给祖先敬献精神娱乐供品的地方,其功能又有些特殊之处,如楹联撰者借此以儒家礼乐教化族民,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以及戏曲表演的哲理性思考。这些楹联体现出较浓的儒家礼乐色彩,这既与中国自周代以来的宗法制有关,也和湘南地区的历史文化环境相联。  相似文献   

4.
广州世居满族是珠三角地域的重要族群之一,他们曾在广州城内修建了八座满族宗祠,其特征与功能均与汉族宗祠存在较大差异。八旗官员修筑宗祠是希望通过强化满族官兵的祖先观念和族群意识,将之作为八旗军营中的军事、行政管理体系的一种有益补充;辛亥革命后,满族民众利用宗祠祭祀建构关于落广祖的历史记忆、增强族群的认同和凝聚力,宗祠祭祀成为他们在广州社会进行文化重构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宗祠园林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的园林形式,具有帮助人们寻根问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和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在探讨宗祠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艺术手法与内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以极具代表性的晋祠园林为例,阐述宗祠园林在植物配置设计时应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以期今后的宗祠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中能更好借鉴合理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6.
编写五桂山镇的地方志,文物古迹一章必然首推“古氏宗祠“。不仅因为它的建筑艺术,还因为它在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沿城桂公路朝珠海方向去,进入五桂山镇南桥村后,向左拐出城桂公路,再往前约2公里,进入一个青山环抱的小山村,它便是古氏宗祠所在地槟榔山村。我到古氏宗祠时,正值下午,上学的上学了,上工的上工了,村子异常平和静谧。随行同志找到宗祠管理员,在安静肃穆的气氛中,我解读了这座历经200年沧桑的古建筑。古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古氏族人古腾芳兄弟为纪念开村先祖古棋胜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广西宗祠救济的实质,经济基础及其现实意义,认为旧时广西宗祠所开展的活动除了有迷信和落后等消极面之外,它还有促使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等积极方面。这些积极方面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宗祠作为我国传统社会中家族的象征和精神高地,为一直普遍被重视的文化事象。清水江流域特别是其下游侗族、苗族地区的家祠,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建筑特色形态纷呈,是清水江流域多元文化大花园中灿烂夺目的文化品牌。该流域宗祠兴起的基础与动力是伴随国家政权进入与儒家文化渗入而积淀的教育文化,同时,宗祠又通过祭祀祖先、倡学办学、议事集会、修谱定规、依规惩戒、彰匾题联等公共活动发挥着对族众的教育教化功能,体现出了诸如尊祖敬宗,奉先思孝;个体启蒙,道德养成;耕读传家,修齐治平;地方知识,民族文化等丰富的教育文化内涵,是流域民族社会寓治于教、以教敦俗、以教务治的重要载体和表征,并在民族社会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的时代,清水江流域宗祠的教育实践应突破宗族的樊篱而更有社会的视野和时代的精神,应在发展旨向上使宗祠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社会教育中心和民族教育文化的展示与传习基地,体现和发挥追思仰古、道德养成、亲情凝聚、团结合作、爱乡爱国、文化传承等社会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9.
宗祠是传统社会留下来的特殊人文景观,是当前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支撑资源。成都东山客家地区清代宗族发达,遗留了大批品位高、价值大的宗祠资源,具备良好的开发前景,本文仅以留存该区域的同族宗祠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宗祠资源、保护现状的梳理进而提出开发利用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地处南岭走廊中段的贺州,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居住地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使贺州客家成为最具客家特征的广西客家人。贺州客家非常重视宗祠的建设,数量众多是贺州客家宗祠的突出特点。作为在重大节庆时举办祭祀活动专用场所的客家宗祠,反映了客家人强烈的认同意识,对客家文化的传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川西宗祠林盘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具有较好的旅游开发前景,但是宗祠林盘保护与开发的科学措施体系尚未见提出,以至于宗祠林盘面临衰败消亡。文章以保存较为完好的"陈家桅杆"宗祠林盘为例,通过文献整理和现场调研,梳理了"陈家桅杆"保存现状及进行旅游开发的条件和优势,并结合景观设计理论和手法,提出了"陈家桅杆"保护与开发的思路与措施建议,为宗祠林盘的旅游规划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明代宗祠祭祖礼仪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宗子主祭的垄断格局被打破,出现了支子主祭、族长主祭、宗子与支子同主祭等多种形式。在明代新宗法形态下,明代士人对宗祠主祭权多元化的状况有着不同的思考,从不同方面探讨宗祠主祭形式的合理性,反映了祭祖礼仪落实于社会之后的复杂情状。明代士人的不同议论透视出他们对待祭祖礼仪的态度是相当灵活的,同时也是谨慎和有所持守的。一方面,宗子主祭的礼仪原则不可轻易,另一方面,宗子主祭的礼仪原则不可不易。如何折中调和,取决于社会现实和礼仪精神的双重限制。  相似文献   

13.
利川大水井地主庄园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 1 977年 6月的实地调查材料 ,考证李氏宗祠及其城堡的由来 ,特别是建筑原因、年代和主持者 ,以期澄清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14.
宗祠是传统社会留下来的特殊人文景观,是当前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支撑资源。成都东山客家地区清代宗族发达,遗留了大批品位高、价值大的宗祠资源,具备良好的开发前景,本文仅以留存该区域的同族宗祠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宗祠资源、保护现状的梳理进而提出开发利用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清代徽州宗祠是传统时期宗族祠堂发展史上的典型代表之一。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徽州宗族形成了一套切实有效的祠堂营建修缮机制,这套机制的关键是如何进行资金筹措与费用开支。照丁均派、合力共役以及族丁支派的捐输,是修祠资金筹措的主要方式。此外,徽州宗族还利用罚金、祀产生息、田产出售、停胙折胙等公产收入来补充修造祠宇的费用。族人输资出力后,宗祠亦会颁发“收票存照”“执照”“工丁饭票”给相应的出钱、出力之人。建筑材料支出、工匠人员支出、祠堂陈设布置支出以及祠宇竣工前后的花销,依次为宗祠营建修缮的主要费用支出。宗族支丁通过各种方法力图节省各项支出费用,徽州宗族还制定严格详赡的修祠经费管理制度,以防止资金经手人克扣作弊。  相似文献   

16.
坐落在太原市西南部25公里处悬瓮山下的晋祠,以古老的宗祠园林建筑、精湛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这里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于一体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旅游风景区。  相似文献   

17.
我曾经在拙论《鲁迅的祖父周福清考——他的家系、生平及人物像——(一)》一文中,介绍了周福清和他的孙子鲁迅所隶属于的所谓覆盆桥(浙江省旧绍兴府城境内,,也写福彭桥)周氏的家系,以及鱼化桥周氏中的覆盆桥周氏之直系先祖的家系。那时,在提及鱼化桥周氏命名的由来之中,也提到了鱼化桥宗祠。但是,关于它的详细情况,因为正值向绍兴鲁迅纪念馆去信打听中,所以只得在拙文中极其简单地以我大约两年前在绍兴所调查的资  相似文献   

18.
海外华文学校举办最成功者,当首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马来西亚华文学校之成就,固然是华社全体的功劳,而其中各地客属公会和各界客属社团、客家人士的贡献更是显赫。雪兰莪叶氏宗祠对华教的贡献,是马来西亚数千华社团体的一个典范。有如此强大力量的支持,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事业大有希望。中国的学校教育事业,特别是属于普及范围的中小学教育,在不少地区仍面临着相当的困难。马来西亚客属社团支持华文教育的成功之道,对于中国顺利实现“希望工程”的目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苍南炎亭,在平阳、苍南两县人们心中印象,它是渔村,是蟹乡,我曾有"榴花鲜色古今同"的诗句来形容这里梭子蟹的颜色。前不久,我随市旅游局AAA景区考察组到了炎亭,这个渔村已经附加上了旅游功能,游人如织。炎亭镇政府正在整理优化环境,让它成为别具渔村特色的旅游地。在写此文之前,我请教了苍南政协文史委主任杨道敏,他对江南片乡村很熟悉,于地方人文有研究,曾经主编了《钱库镇志》,我建议过他着手炎亭渔村志的编修。  相似文献   

20.
邱颖欣 《社区》2022,(3):28-29
走进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猎德街道猎德社区的李氏大宗祠,传统建筑雕梁画栋、镂窗刻檐,神韵犹在。猎德社区所有重修的宗祠,尽可能使用旧宗祠的砖瓦重建,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有韵味。每逢端午节,都会有数百名儿童排起长队在大宗祠外领取寓意美好的龙舟饭。近几年龙舟饭的派发惠及猎德社区所有的孩子,让生活在猎德社区的来穗人员也能体验岭南地区传统民俗活动,更好地融入到社区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