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高校本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志。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索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社会经济现状及其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必然需要,是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自身非均衡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教育终身化、社会化发展总趋势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针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述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以及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英语人才,更好更快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
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来对成人高等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文章探讨了如何建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成人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 ,探索如何为国家培养更多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财经类院校日语专业学生受到的压力更大,而培养复合创新型日语人才才能适应社会要求已成为迫切要求。文章从财经类院校日语专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等不同角度出发,研究新形势下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路径。  相似文献   

5.
构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发挥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本文根据国务院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结合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条件,从地方高校的定位与发展、培养方案等方面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分析,提出要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制订培养方案,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实施分流教育,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知识经济时代下高等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讨论了新形势下高校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应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知识经济社会对高等人才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等一系列崭新的要求及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引出对高等教育的一些思考和看法,认为应逐渐从改革高校办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努力将学生在校期间培养造就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秘书职业化对高校秘书专业培养模式的导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秘书职业化对高校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高校秘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现代秘书人才,绝不能走传统的培养模式。高校秘书专业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市场的需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现代秘书人才。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构建起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次,我们要不断的反思我们在人才培养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不断调整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策略,以国际化的眼光来积极应对挑战。只有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赢得广阔的全球空间,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从复合型人才需求现状出发,阐述了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并以广西大学为例探讨了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途径,旨在为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各类人才招聘市场需求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行业背景、情商要求、技术+语言、技术+IT、理性与务实"是人才招聘的基本尺度.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经济不断走向完善的必然产物.高校应适应社会需求,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民办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引发人才结构性失业;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所带来的高等教育失衡,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要求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探讨民办高校第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由浅入深以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制为组合制度的培养机制,以求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研究生英语教育改革的目标。首先分析当前我国研究生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模式、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3.
复合型人才是一种“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模式,它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也适应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人才的综合发展,拓宽专业口径,加强文理渗透,优化课程结构是培养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的根本保证;开设活动课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培养复合型人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快,大学生今后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学校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适应竞争社会的需要,论述了培养大学生能力的重要性、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三个方面,论述了高校如何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要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过渡的必经之路,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把大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需要的高智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时代课题.然而,对于即将步入社会、成为建设生力军的大学生,高校往往对他们职业素质渐成性认识不足,前瞻性的职业化教育力度不够,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大部分处于空白.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契机,但也为高等职业教育优质发展带来了功能定位模糊、办学条件无法适应规模扩张的要求、生源基础水平下降、未形成独特的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等隐患。因此要结合中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对其战略定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和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以培养大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智能、成长型技术人才和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7.
英国大学教育模式及对英语人才培养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因此,英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本文拟从英国胡佛汉顿大学教育模式中寻求一些启示,探讨英语专业教学如何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东北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思想,为东北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应该抢抓机遇,积极发挥人才优势,树立新的办学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加快学科专业的调整与改造,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和创新型人才,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与扩大,我国经济要与国际经济接轨,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势在必行,面向21世纪人才的需求,大量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大批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具有改革开放意识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已日益成为21世纪社会的强烈呼唤和迫切需要.现在已是1995年,还有5年,20世纪就要结束,21世纪就要开始.今后培养的大学生,其一生都将工作、生活于21世纪.众所周知,前瞻性是高等教育应有的属性,因此,高校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如何为21世纪培养人才,并使之能够适应21世纪的工作与生活.21世纪所需要的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应该是适应性较强、基础知识比较广博的通才,并非知识过于狭窄的单一专家.因为当代科学的发展,有从分离走向综合的趋势.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内部与外部互相渗透,人文科学内部相互渗透,自然科学之间也在互相渗透.因此在专业改造和课程设置调整方面也要有一种科学的预见性.要力求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深刻的变化,注意适应由分到合、由专到博的新趋势.同样,面向21世纪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本文仅就培养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改造等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不断发生变化,行政管理专业为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需进行相应的改革.在调查福建省6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四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为完善福建省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