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情"小释     
“道情”是唐宋以降以道教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说唱艺术。道情由道教走向民间,其体制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对道情产生时间的判断,应以不同的类型体制为准则。道情从东汉的“道歌”到宋代的所谓类似“鼓子词”的说唱艺术,一直到明代才产生真正以讲述道教故事为主的叙事体和道情剧。所以,从作为一种说唱形式而言,“曲辞道情”应是唐代产生的,而作为叙事意义上的道情则是从明代才开始的。从发生学意义而言,唐代尊崇道教,《九真》、《承天》等宫廷道乐的产生对“道情”的孕育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唐代沿袭历代郊庙制度,民间…  相似文献   

2.
唱道情是宣扬道家思想的民间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在元明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当盛行.元代杂剧不乏道教题材的剧目,并有道士说唱道情的描写.而明代有关道教题材的小说,对道情说唱及道士放荡不羁形象的描写更为细致.元明时期道教注重通俗化的弘道宣教,由此促成唱道情与中国民间信仰的结合.元明时期杂剧小说中的唱道情,反映出历史上道教传播影响中国社会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3.
[提要]唱道情是道教弘道宣教的方式,渔鼓和简板是唱道情的伴奏乐器。宋代唱道情逐渐在社会上兴起,道士通过敲渔鼓说道情以警醒世人。论文通过渔鼓简板产生于宋代,民间渔鼓简板传说的仙道意蕴,文学作品中所见道士的渔鼓简板,唱道情的演唱方式及道家色彩的考察,揭示渔鼓道情的道家特色与弘道功能。指出元明清时期道教注重在民间社会弘道,渔鼓道情渐成为流播中国各地的民间演唱艺术。  相似文献   

4.
从易心莹的求学经历看,儒学构成了其知识结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故他才会采用<三字经>的形式来宣传道教知识.可以说,<道教三字经>是易心莹援儒人道的具体表现,易心莹虽身为道士,但其内心"笃守儒师与道家学理"却是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道教信仰是河湟口承民俗中的一个常态主题。威严崇隆的神祗和道法高深的道士常被民间的故事歌手们反复说唱。无论是神仙道士,还是道山庙观,民间说唱者总是赋予其离奇、神性的元素,目的是引起民众广泛的关注,继而敬仰崇拜。道教在河湟地区的传播过程中,曾经历了与异质文化先对峙碰撞,后互融共生的历程,这种文化间的碰撞和交融在河湟口承民俗中亦有浓墨重彩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唐代社会,是佛教、道教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亦是全国佛教、道教活动的中心.唐代长安佛教寺庙、道教官观大量设置,各名山的高僧、高道汇聚长安,积极介入社会政治文化活动.在唐代三教鼎立的社会氛围下,长安僧人、道士皆注重传法弘道,努力扩大佛道二教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从唐代长安僧人、道士的三教论衡,僧人道士为弘道宣教的俗讲,唐诗中所见名僧高道的酬答唱和等活动,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佛教、道教和谐相处的历史实况.  相似文献   

7.
凉州贤孝是主要流传于甘肃武威凉州的一种民间口头说唱艺术,其演唱采用不同曲牌联套的音乐结构组织形式.在中国音乐史上,将若干曲牌连缀起来形成联套结构以演唱长篇故事,是从宋、金时期产生的民间说唱艺术诸宫调开始的.西夏统治河西走廊,凉州府地位仅次于西夏首都,《刘知远诸宫调》在西夏黑水城的出土,说明西夏时期河西走廊流行诸宫调,加之西夏说唱贤孝之风盛行,因此,凉州贤孝曲牌联套音乐结构组织形式直接源于诸宫调.  相似文献   

8.
松潘黄龙民间抄本<金刚经>和<金刚宝忏>,是佛教、道教思想渗透融合并民间化、世俗化的产物,尤其是<金刚宝忏>,以民间教门或者民间道教的立场来接受并融合佛道二教思想,展现出具有浓厚民间色彩的宗教精神取向.二者以其特有的内容展现出松潘黄龙地区佛道教之间、藏汉文化之间明代以来的共存与融合,从而对认识当代松潘黄龙地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现状有直接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宣卷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民间讲唱艺术,其演唱的底本称做宝卷,宣卷源于唐代寺庙中僧尼的俗讲,元代正式形成,吴语区的宣卷是明代中叶由北方传入的,清代乾隆以后有长足的发展,近现代成为吴语区流传最广的民间讲唱艺术之一。宣卷从产生起便同民间的信仰活动结合在一起,并具有明显的教化和娱乐功能。一、吴语区宣卷的渊源和发展概况宣卷源于唐代的俗讲。唐代的俗讲是佛教僧尼在寺庙中向居家二众宣扬佛法的一种讲唱艺术形式。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宋手写卷子中便保存了许多俗讲的底本,它们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讲经”,底本称“讲经文”,是演释佛教经典的;二是“说因缘”,底本称作“因缘”,“缘起”,或简称做“缘”,演说佛教传说故事。唐代俗讲世俗娱乐的特点已十分明显。著名的俗讲僧文淑“公为  相似文献   

10.
试论越剧前身"落地唱书"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剧前身"落地唱书"是民间的说唱曲种,解放后,"落地唱书"的艺人寥若晨星,又没有文字脚本,大部分书目都已经失传.本文由张继舜同志整理出的<落地唱书>为全部语料,唱书基本上直接使用嵊州农民的口头语言,生动幽默,俗而不粗,语汇丰富,表现力强,这显然与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分不开的.同时,品评这些说唱,我们也可以深刻地了解并领悟到他们背后蕴涵着的文化内涵.本文正是从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两方面对"落地唱书"进行分析阐发的.  相似文献   

11.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神仙道教蓬勃发展,共宗教活动及仙道传说盛传于世,遂在民间社会产生了大量的仙道故事传说。志怪小说载录的这一类故事传说,表现了中古民间社会对仙道境界的观念。中古社会正值新兴的神仙道教发展时期,仙道故事传说既是道教艺术的重要成就之一,同时更是志怪小说艺术成就的代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志怪小说载录的这一类故事传说,  相似文献   

12.
宝卷是从唐代的“俗讲”、宋代的“说经”发展而成的一种说唱艺术样式。“俗讲”相对“僧讲”。同属变文,均为寺院里的和尚沿袭佛经的有散文有偈颂即散韵合体,向听众弘扬佛法、宣传佛义所用。宋初禁止在庙宇“讲唱经文”,敷演故事、从事“俗讲”的和尚们,便和讲唱“小说”“讲史”“诸宫调”的职业艺人并驾齐驱,转入瓦肆“说诨经”,“说参请”。迨至明清,佛道盛行,秘密教会兴起。由之变相的宝卷也风靡一时。它的形式与变文无殊,而题材却有由佛道故事向民间传说扩展的趋势,讲唱的场所由市井深入到乡村居室,宣讲宝卷也逐渐从布道劝善演进为民间说唱,宝卷则成了宣卷的脚本,流传于后世。  相似文献   

13.
清代时期说唱艺术空前繁荣.在众多演绎西汉故事的作品中,《新出绘图说唱西汉演义鼓词》是一部在民间流传颇为广泛的通俗作品.它在小说《西汉演义》提供的基本故事情节和叙事脉络的基础上,丰富了西汉故事,融入了鼓词的诸多艺术特色,体现了其通俗化的改编特点.较小说而言,鼓词更贴近民众的思想情感,且富有现实气息.  相似文献   

14.
白日升天在道教而言,乃是无上高深之术.道教尊重女性,其神系中有大量的女神、女仙存在,在修炼、戒律、教义、组织等方面亦能男女一视同仁.从唐代的女子白日升仙神话建构过程中,反映出当时民间与官方、宗教与政治各自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三尸"信仰的道教修仙逻辑驱使古代道士在与驱除"尸虫"相关的生命炼养探索中,发展出一套相当完整的人体寄生生物学,且达到"微虫说"之深度.以<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为代表的道教寄生虫学著作,体现了唐末五代以前中国在寄生生物学、病原学和微生物学领域所取得的最高科学成就.  相似文献   

16.
古代通俗小说之源:佛家"论议"、"说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郭湜<高力士外传>中有关"说话"的一段文字向为研究说唱艺术和话本小说起源者所重,然一直未见精当识解,除了有关"说话"的论述意有恍惚外,其中"论议"一语更是莫测大旨.本文指出,"论议"是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从传统重说文化中借来的宣传手段,主要指僧侣间,同时也指僧侣与信众或异教徒间的相互问难,曾给唐五代通俗小说技法的演进以重要影响."说话"作为讲故事活动从六朝至唐为佛家唱导、讲经的点缀,随着世俗情趣向僧侣阶层的渗透而逐渐独立起来,并留下了作为宋元话本滥觞的两种文字存在形态.佛家论议、说话等宣传方式与唐代民间说唱,共同构成古代通俗小说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与叶静能,两人历史活动大相径庭,而中唐以后的志怪小说,普遍将两人的故事混窜。情节相同而主角不断更换的异文本大量存在,叙事者在讲述两位叶道士的故事时,不甚在意主角究竟为谁。唐代的叶道士叙事,足以表明当时的文学作者对于道士存在着一种类型化的认识,我们更可以由此考察唐代民众对整个道士阶层的集体宗教想象。  相似文献   

18.
敦煌写本<上梁文>的发现,引起学者的关注.历来有关"上梁文"文体渊源、性质的看法,莫衷一是.结合"上梁文"作为一种新兴文体的产生来看,它离不开唐代"以赋取士"时代大背景.无论是敦煌写本的上梁文,还是宋代上梁文,都体现出与辞赋的千丝万缕联系.上梁文作为辞赋发展的一种变体,它从唐代敦煌民间走向宋代的士大夫案头创作,正折射出辞赋由民间走向文人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相对一般民间歌谣的抒情性而言,民间叙事诗是篇幅较长的韵文故事。因此,叙事诗又称为故事诗或诗体故事。作为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叙事诗产生的时间较晚。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后,物质精神生活皆发生巨大变化,旧有的散文体和韵文体的民间文学,面临新的表现内容,需要有新的表现形式。叙事诗这种容量大、篇幅长、既能表现曲折的情节,又能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新体裁,便应运而生。当然,各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也给叙事诗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国的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唱,拥有丰富多彩的说唱艺术和众多的民间艺人和著…  相似文献   

20.
道情是道教音乐的主体部分,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情、竹琴、渔鼓、嘭嘭鼓等都是道情的不同称谓.前人关于道情产生的时间、地点、形成过程等结论都有待商榷,产生时间至迟应该在西汉时期,产生地点应该定位在古代大中原地区,形成过程应该是先有"俗曲道情",后有"法曲道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