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的(有时也被称作自然本质),马克思主义也是承认这点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如何评价。有的同志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最纯洁、最高尚的,因为它表现了人不加“修饰的本来”面貌,是人所固有的,没有经社会因素的干扰,因而是最纯真的了。在他们看来,一谈到社会,就掺杂着虚假成分,是对人固有的纯真本性的破坏。这些同志断言,人的本质就是人性,“人性就是人类共同性”。他们提出,探讨人的本质就是要寻找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一般共同点。有人甚至认为这共同性是固定不变的,人作为人,不管时代、地区、民族和阶级的区别,都有一些永恒的本性;自然是和社会文化对立的,因此这种永恒不变的共同本性就是自然属性。有人直截了当地对“人性”下了个定义——人性就是人类自然本性。笔者对这些看法不敢苟同。我认为,只有正确评价人的自然属性,才能把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推进一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围绕人性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把人性归结为“就是人类自然本性”,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不承认人的自然本质”。我以为,这种说法是值的商榷的。首先,有同志认为,马克思曾经说过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而这人的一般本性,就是“指人作为脊椎动物又区别于其他禽兽的生  相似文献   

3.
<正> 人性,不仅是文艺理论的核心,而且是人的本质,是社会的本质。几千年来,有关人性的论述观点实在繁多,但归纳起来只有三种: 一是自然性说。认为人性就是:“食色”、“生物性”、“动物性”、“人的自然性”、“人类自然本性”…… 二是社会性说。认为人性就是:“善”、“恶”、“人的世俗德行”、“人的阶级性”、“人的社会性”…… 三是自然性和社会性混合说。认为人性就是:“人类自然本性和阶级性”、“人类自然本性和社会性”…… 研究人性的方法也不一样,有人用“异化复归法”、有人用“遗传学”、有人则用“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人性,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质。它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质的规定性。那么究竟什么是人的本性或本质呢?我们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人的社会性,也就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的那句名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阶级的人们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的“人性美”这种审美观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清楚:在阶级社会中,除阶级性之外,是否还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人性。有的同志一谈到阶级社会中人性的共同性,就“谈虎色变”,怕被人说成是搞资产阶级人性论。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必要的顾虑。在我看来,资产阶级人性论有两个特征:一是只承认人的自然属性,而不承认人性的根本点是人的社会性,二是把资产阶级的特殊的阶级性冒充为各个阶级共有的人性。我们同资产阶级人性论,当然要划清界限。不过,采取简单化的办法,根本否认阶级杜会中有人性的共同性,那也是不符合实际的。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个观点:人性就是阶级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说,这是毛泽东同志讲的。毛泽东同志果真是这样讲的吗?让我们来查对和研究一下原文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  相似文献   

6.
论文学主体性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主体性与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人作为整体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类。人的类本质(essence of sort)不是生物学的规定,而是社会学的规定。有的论者根据人的类别性(nature of sort)中“nature”这个词可译为“自然”便认为“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更多的论者倾向认为人性是指人的社会性,尽管笼统讲人的社会性并不等于解决人的本质的全部规定。  相似文献   

7.
“积淀说”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泽厚先生提出来的“积淀说”被某些人认为是我国五六十年代美学研究的唯一有价值的成果,但深入研究即可发现,“积淀说”在理论上根据不足。 一、何谓积淀? 据李泽厚先生说,“积淀”这个词是他受了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他给的最基本的解释是:“所谓‘积淀’,正是指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才产生了人性——即人类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亦即从哲学讲的‘心理本体’,即人类(历史总体)的积淀为个体的,理性的积淀为感性的,社会的积淀为自然的,原来是动物性的感官人化了,自然的心理结构和素质化成为人类性的东西”。从这段话看,“积淀”指的是人性产生的过程,“积淀”的意  相似文献   

8.
论维柯的人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维柯的新科学,就是关于人类本性和人类自我发展的科学。尽管维柯没有提出“人学”概念,但是他确实在尝试建立一种关于人性和人类创造物的科学。维柯认为,人类世界是嵌入在自然世界之中的,在上帝眼中人类世界是自然世界的延续;可是在维柯的心目中,人类事务则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这就是说,重要的问题不是人是什么,而是人做什么。人怎样做,就生成为什么样的人。维柯还把这种人学观贯彻到他的历史观中,认为人的能力的发展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结构上的类似性。维柯以此确认人类的共同本性,并且确认人类的共同本性是人类历史有规律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洪秀全冯云山有没有建立一个“拜上帝会”?近年来有的同志提出否定的意见。茅家琦同志认为:“洪秀全、冯云山宣传拜上帝,通过劝人拜上帝团结了一大批革命群众,发动了金田起义。洪秀全没有建立什么‘拜上帝会’,地主阶级的一些记载中所说到的‘拜上帝会’是他们强加给拜上帝的人的一个称号。”①理由是除了地主阶级的一些  相似文献   

10.
论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荀子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存在与思维的关系是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么天人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第一个圆圈的先秦诸子哲学自然也把天人关系作为自己讨论的基本命题。天人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在讨论荀子哲学时,有的同志认为:“当时哲学斗争的—个中心问题,就是天与人的关系问题,亦即是‘天人合一’论还是‘天人相分’论的问题。”有的同志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在天与人关系上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天是有意志的、人格化了的神,还是无意志的自然,而不是‘天人合一’论与‘天人相分’论之争的问题。”有的同志则明确指出荀子反对‘天人合一”,是以“天人相分”贯穿其整个哲学体系的。诸说都有一定道理,但就先秦诸子特别是荀子天人关系的核心问题而言,我认为既不是“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的争论,也不是天是否有意志,更不是反对“天人合一”的,荀子天人观甚而至于整个哲学体系是以“明于天人之分”为出发点,以“制天命而用之”的主体性思想为核心主题,确立以人的主体性为中介的能动的天人合一观,他的自然观、认识论、礼乐论和人性论都是围绕以人的主体性为中介而实现天人合一这个轴心展开的。  相似文献   

11.
<正> 胡乔木同志指出:“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和解决人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就是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说明人、人性、人的本质等等,而不是相反,从抽象的人、人性、人的本质等等出发来说明社会。”(《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单行本,第10页)许多年来,在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中,确实贯串着这样两条根本对立的方法论原则。它集中表现在人们经常使用的“人类共性”与“共同人性”这样两个概念上。“人类共性”和“共同人性”,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差异,实际上却有着原则的区别:前者是科学的抽象,它的方法论基础是  相似文献   

12.
对人性的探讨就是人类自我认识的开始。千百年来,对“人性是什么”的问题,思想家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春秋末年的孔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只是后天的习得才发生差别,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人性问题,但他没有揭示人性的内容。在荀子之前,系统阐明人性学说的是孟子,孟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与其他一切存在物不同的条件,此条件是人类独有的,是人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及价值自觉能力,在他看来,封建伦理道德发端于人的本性,其目的是为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寻找人性上的根据;可见,孟子剖析人性,主要侧重于社会性方面。荀子所谓人性,则恰与孟子相反,它是指人生而具有的本能,是人最基本的欲望和要求,荀子的人性理论,也是为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寻找人性依据的,荀子主要从人的自然性上去剖析人性,他得出了“人  相似文献   

13.
<正> 我们认为,人性就是人类所共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性,即自然本性或生物特性、社会性和精神自主性。本文试从社会性是人性的一个因素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它的基本内涵。 “人性就是人的社会性”,这个定义在我国可以说是最为公认的了。但是我们却从未看见人们对人的社会性做明确的规定,至多是做了些否定性的规定,如“人不能脱离  相似文献   

14.
杨献珍同志说: “什么叫对立的统一?中国有句古语,‘合二而一’,这句话的意思是物是合二而一的,同‘一分为二’是一个意思”。“对立面的统一思想,只是说矛盾的两个侧面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的”。“学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要学会把两  相似文献   

15.
一 在对人性的理解上,一个突出观点就是强调的人自然本性,如中国古代的“生之为性”“食色性也”的论调以及当代西方佛洛依德的学说等,都是看重人生来具有的本能欲求,把它看作是人性的一块重要基石。 人来到世上,他的最初存在形式就是一块血肉之躯。他的心脏跳动,血液循环,伸胳膊踢腿,要吃要喝。在这个小生命中,确实具有一系列不学而能的动作,先天而来的欲求,存在着各种本能欲望,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人作为一种存在物也具有物质性,这种物质性体现在哪里呢?恐怕首先就体现在他的血肉之躯上,体现在这块血肉之躯所具有的各种功能上。正是通过这块血肉之躯,人才在大地上扎下了他的物质之根。因此,说到人性时,忽视和抹煞人的物质之根,排斥人的本能欲求,是非常错误的。 当然,人是万物之灵,万物之中唯独人有灵,人因这个“灵”而骄傲、而自豪。但是,人的这个灵不是凭空存在的,灵的存在需要以“肉”的存在为前提。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发生过高扬灵、诋毁肉的现象。不说欧洲中世纪宗教的禁欲,就是启蒙运动,高举人类理性的大旗,但对人类肉体的需要却不屑一顾。对于这种偏颇,席勒早就表示过强烈的抗议。他认为,感觉先于意识,人首先是作为感性存在,然后才开始理性活动。既然人生而是一种感性存在,那么,自然创造人  相似文献   

16.
一、人性与人的本质 人性就是人的共同属性。所谓没有抽象的和共同的人性,从其本意上说,只是人的这些共同属性,即人的自然结构、智能活动和社会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集团和不同的个体中有不同的体现和内容。人性的这些具体体现及其具体内涵是多种多样的。尽管人的自然的或生物的属性、智能活动和社会  相似文献   

17.
<正> 房延军和李三怀同志《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人道问题的探讨》一文(发表于1981年3月19日《解放日报》〈新论〉),对周原冰同志阐说不能矫枉过正,不能把人性人道强调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性和人道》一文提出异议。拜读之后,感到两位同志的论点还有商榷的必要。房延军和李三怀同志认为:周原冰同志说费尔巴哈把人只看作是“纯生物界的‘自然人’”是不对的,认为费尔巴哈是承认人的社会性的。理由是费尔巴哈也谈到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直接讲到“社会的人”。但是,他们又承认费尔巴哈“没有从人们现实的社会联系和所处的生活条件去具体考察。”我们认为,作者的这种立论是矛盾的。首先我们要问的是,我们所理解的社会性是什么样的社会性?如果认为只要讲到人与人的关系就是承认人的社会性,那么任何人,甚至包括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神的本质的一些宗教神学家,也是承认人的社会性的,岂独费尔巴哈而已!但是,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以及我们在理论讨论中所讲的属于起码常识的人的社会性,是有其确切涵意的,那就是认为人的活动本身是一  相似文献   

18.
人类是如此普遍而又强烈地需要艺术,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人如此酷爱艺术的呢?引发人类鉴赏艺术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呢?普列汉诺夫说:“人的心理本性使他有可能产生审美概念。”乔治·桑塔耶纳指出:“我们的天性中必定有一种审美和爱美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倾向。”人们酷爱鉴赏艺术确与人的“天性”和“心理本性”有关吗?人的“天性”和“心理本性”包括哪些内容呢?也就是说,人的精神需求呈现的多元化形态可以概括为哪几方面呢?本章将在下面分别论述之。  相似文献   

19.
《大庆社会科学》2011,(6):154-154
卢风撰文指出,现代性既想拒斥人的“自然本性”问题,又想把无限追求物质财富界定为人的“自然本性”。它认为人是处于不断的自我创造过程中的;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人的本质,从个人的角度看人的本质就是他一生选择和创造的总和;从社会的角度看,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又总是处于不断的创新之中。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说:“在改革开放问题上,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一种是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一贯主张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改革开放,即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改革开放。另一种是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要求中国“全盘西化”的人所主张的同四项基本原则相割裂、相背离、相对立的‘改革开放’。这种所谓‘改革开放’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化,就是把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