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毛泽东的先进文化思想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支柱 ;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是其文化思想的具体体现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江泽民的先进文化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日益紧迫的中国近代文化危机以及中西文化碰撞所产生的文化纷争是毛泽东建构新民主主义文化模式的文化背景。为此,毛泽东建构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之“三位一体”新民主主义文化模式。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模式具有反帝反封建、科学审视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情境。同时还完成了准确定位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创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确立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基本纲领的理论建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模式不仅破解了中国近代文化危机,也指明了中国先进文化永续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了先进文化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认真的探索。毛泽东的先进文化思想对于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只要我们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发展方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就一定能够处理好当前文化建设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任何问题。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提倡的马克思主义的文风主要有人民性、民族性、批判性特征。当前我国脱离群众的文风依然存在;教条主义、洋八股仍待废止;形式主义的文风仍有市场。我们应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文风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两为”方向,发展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及其他一切先进文化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克服形式主义,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繁荣民族文化的方针继承了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基本观点;同时,对毛泽东关于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以及文化统一战线等理论作了切合时代需要的发展,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国两制”等理论。毛泽东文化思想与邓小平文化思想分别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是对我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新的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其先进性表现在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富有开放性;要落实“三个代表”,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建设多样性、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和文化建设与继承、借鉴4个关系。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中国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是理论创新与发扬民族传统的典范.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对中国国情的卓越把握,为中国的现代化探寻到一条历史必由之路,并科学解决了其中的文化难题.毛泽东的建党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改造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无产阶级建党思想,在扬弃和超越中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毛泽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指导思想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泽东的文化观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 ,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传统 ,开启了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时期 ,成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监督文化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监督理论为基础,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监督文化,以中国历史发展经验为参照,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毛泽东关于监督文化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所构成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当代监督文化是对毛泽东监督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监督文化思想对推进当前的监督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前,构建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求。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观点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得到了全面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深入研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政治、经济、文化的辩证关系,对全面推进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北京汇平原、草原、水乡为一区,故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体系.外来文化进入北京地区后,均能有"曾似相识"之感.北京历史上实现过三次文化大融合,辽金元系平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大融合,明朝系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大融合,清朝系关东文化与京师文化的大融合.上述地域文化在北京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时期的文化选择是西部特色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西部在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对西部文化进行必要的重构.西部开发虽然面临多重文化背景,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依然是西部开发时期的主要精神支柱,民主管理、科学决策是西部开发的应有态度,提高西部地区的文化水平是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3.
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多元文化论"是时下流传广泛的社会思潮.笔者对多元文化从内涵、历史由来和现实依托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提出多元文化的世界,要正确处理多种文化之间冲突与融合的关系.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冲突是必然的,但融合仍是主流,正是通过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文化适应和外来文化本土化以及文化转型等文化融合的主要方式,人类文化才得以繁荣发展,并将在未来别样多彩.  相似文献   

14.
世界文化的全球化,全球文化的商业化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大趋势。文化交流在现代传播技术的支持下,不但可以快速交流,还可以轻易地克服诸如政治、经济、宗教和地域等障碍实现更大范围的交流。而文化内容的去严肃性、通俗化、时尚性又加速了文化的全球化交流。全球化文化传播和交流无疑伴随着无尽的商业利益,与此同时,当然也隐藏着阴谋、掠夺、强权和垄断等有害因素。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文化的商业化,特别是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商业化潮流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和危害,以及人类文化交流所面临的困境等均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文化传递模式是有差异的,不同的文化传递模式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影响着人们对于“教学”这一概念的认识。在后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传授知识或技能;在同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既包括教,也包括学,并由教和学组成;在前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生长的一种活动。教学概念发展到今天,涵括了教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与师生的互动教学。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凭借着其无穷魅力、丰富多样性特点、独特却又普及的传播渠道在今天占据强势地位。相反。高校校园文化却因社会的转型而展现出自己发展的不足和困境,多元化文化、注重实用的价值理念、大学精神不足等使高校校园文化正经受着大众文化的强力冲击与挑战。分析大众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与影响,找寻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探索行之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新举措不仅是可行的,在当前还有充分的必要性。必须从对大众文化进行人文提升、大力弘扬主流校园文化、转变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观等方面着手,才能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也才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管仲相齐40年使齐国成为号令诸侯的霸主。他的文化治国战略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独特的一方面。管仲强调发展经济的基础性作用,把富国和富民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其文化治国思想的物质基础;其文化治国的战略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继承周文化,从而进入文化主流;二是通过吸纳周边文化,从而促进文化在齐地的融合;在前两者基础上塑造独具魅力的齐文化,成就文化大国的理想,从而构成对经济和政治的强力支撑。管仲的文化治国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建制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文化之基础在于民众,文化的重塑要体现兼容和开放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中国的文化消费情况分析,其前沿消费的主力军十分明显的集中于高等学校。这支文化消费大军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代表着一股特殊的强大的经济力量。由此,将现代文化营销的主体定位于高校校园文化消费群体,必然会给文化营销的相关企业带来无限商机。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文学生成的时代文化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文本是在一定文化语境中表述的,因此,文化语境对文学文本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对一个作家来说,他所处的时代文化语境发生了变化,他的创作必然会发生变化。对一个时代的文学来说也同样如此。新时期中国文学为什么会发生整体性的变化?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影响并制约着80年代与90年代的中国文学生成的文化语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大学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本文试图分析在它创建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在教育上的冲突与融合,指出正确看待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建立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