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时代观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时代观深刻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学习和领会列宁时代观,可以帮助人们深刻理解列宁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深刻认识和理解列宁时代观,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有的人说。躺在石棺中的那位“列宁”是一具木偶替身。自从列宁墓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各种谣传就一直没有间断过。1935年,苏联政府为了辟谣,特指派E·兹巴尔斯基教授公开向美国记者路易斯·费舍尔进行实地曝光。兹巴尔斯基为了使路易斯相信躺在棺中的这位的确是列宁,当着他的面,打开了那副石棺,并认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把主要精力倾注于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并首次提出了合作制的社会主义构想,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改革的年代,发掘列宁这一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列宁晚年提出合作制社会主义构想,经历过一番艰难曲折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联,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与国民经济命脉。在这样的条件下,列宁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放到了工作的首位。列宁选  相似文献   

4.
詹全友 《天府新论》2001,28(6):62-65
如何让人才心情舒畅、全心全意地为俄国革命和建设工作,是列宁人才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就列宁吸引、留住人才的思想作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5.
列宁的著作,浩如烟海。从一八九三年的《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论所谓市场问题》等算起,到一九二三年在病中口述的《给代表大会的信》、《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最后一批著作,列宁给我们留下了几百本书和小册子。苏联马列主义研究院收藏的列宁文献已达三万多件,在世界各国公开发表的列宁文献已达一万件以上。  相似文献   

6.
列宁把党内民主原则与党内集中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党内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概念和科学内涵,并将其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予以推广。党内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民主的组织保障,是列宁党内民主理论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列宁独特的理论贡献。各种具体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枢纽,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形成党内民主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7.
一、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列宁采用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组织原则,是由俄国的特定国情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地位、作用和性质决定的,也是列宁整个政治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今年一月二十一日,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列宁逝世四十周年纪念日。列宁离开我们的时间虽然过去了四十年,但他的伟大思想永远是引导无产阶级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指路明灯。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在文学艺术方面,他把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特别重要的是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思格斯关于文学倾向性的原理,第一次提出建立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9.
王俊文 《学术论坛》2005,41(6):11-15
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是列宁的伟大首创,也是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研究与继承列宁这一宝贵思想遗产,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列宁的时代观应有正确认识列宁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出发,根据对当时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对他所处的时代作过许多论断,诸如“金融资本和垄断资本时代”、“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动荡或由帝国主义引起动荡的时代”、社会主义革命或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等等。斯大林在给列宁主义下定义的时候,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两个方面概括了列宁对时代的论断,是符合列宁的思想的。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它必须引起一系列战争;帝国主义战争必然引起一系列革命.战争与革命是列宁时代的主题.列宁时代观的核心内容就是由对这两个方面的分析和论断构成  相似文献   

11.
<正> 今年一月二十一日,是革命导师列宁同志逝世六十周年! 列宁同志生前十分重视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共产主义思想建设,对其进行过非常精辟的论述,对我们今天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列宁关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2.
<正> 列宁的政权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从其发展脉络看,可分为确立、发展和逐步成熟三个时期。从1905年至1918年,是列宁政权建设思想的确立时期。其思想特点是实行直接民主制。从1919年至1921年,是列宁政权建设思想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由人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转向通过无产阶级先进组织即布尔什维克党,代替人民对国家事务实行间接管理。从1922年至1923年,是列宁政权建设思想逐步成熟的时期。列宁在总结苏维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政权机关的新思想。其核心是实行党政分开,加强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权的监督,彻底改革苏维埃政权体制。在他生前口述的《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和《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文章中,提出了许多完善苏维  相似文献   

13.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否也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以往的多种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著作通常都回避这个问题。这里有一个客观条件方面的原因,即列宁青少年时期就遭到沙皇政府的监禁、流放,全家常常遭到反动警察的搜查和监视,并且有几次举家搬迁。因此,列宁的早期文献已无法寻觅。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们的主观认识方面的原因。有些研究列宁的重要著作,不仅没有论述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发展过程,而且直接表述了这样的观点:列宁从自己的自觉生活的最初时刻起,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始终不渝的拥护者;他从来不一知半解地去理解马克思的理论;年轻的列宁用非  相似文献   

14.
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 3年初 ,列宁宣布“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一改变不是从理论而是从实践那一端开始的。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教训之后 ,列宁产生了“两次过渡”的构想 ,即经济落后的俄国应从战时共产主义→农民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粮食税是实现第一次过渡的形式。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根本改变正是从建设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向建设“农民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转变的。与此同时 ,列宁也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转而肯定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 ,即建成农民占人口多数的那种社会主义。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演变是与时俱进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5.
列宁有关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列宁的文艺思想的科学价值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列宁逝世之后,托洛茨基对列宁进行了恶毒攻击和诋毁。为了保卫列宁和维护列宁主义的伟大旗帜,斯大林先后发表了《悼列宁》、《论列宁》、《论列宁主义基础》等著作,精辟地论述了列宁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其国际意义,深刻地总结了列宁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许多新贡献,透彻地阐明了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揭露和批驳了托洛茨基的攻击和诬蔑,捍卫了列宁主义,论证了无产阶级“新式领袖刀最本质的特点,刻划了列宁的光辉形象。四月二十二日是列宁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今天重新学习斯大林《论列宁》等一系列著作,回顾一下伟大导师列宁的崇高品质中几个最重要、最本质的特点,这对于教育我们的干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列宁时期即苏维埃政权初期,列宁对党的历史方位的转变有一定认识,可是,由于形势十分严峻,共产党又完全缺乏执政经验,列宁关于共产党的执政理论不是很严整的、清晰的,既有发展和创新的一面,也有某种片面和局限,对这两个方面我们都要作历史的辩证的分析。生活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令我们惊异的不是他的不足和缺陷,而是他在理论上的开拓和创新,在实践中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本文对列宁的执政理念作一初步的梳理和评述。  相似文献   

18.
列宁利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迂回过渡的思想,对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落后国家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资本主义建设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对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运用,与列宁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东方列宁学”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列宁的学说,对于俄国、中国以及东方其他国家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发生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当前,在中国以及东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实践中,它的现实指导意义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须加强对列宁学说的研究。本文是笔者就如何加强列宁学说研究阐述的设想和建议。一、构建“东方列宁学”的必要性所谓“东方列宁学”,指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人民对列宁学说的认识和理解。提出构建“东方列宁学”,是列宁学说自身特点的要求。列宁学说的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立足于东方国家客观实际的基础上,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出发考虑…  相似文献   

20.
王振宇 《理论界》2012,(4):9-10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者,在社会保障问题上也首开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实践的先河。列宁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实质的基础上,将争取社会保障权利同争取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紧密联系起来,探索了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模式,并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进行了以国家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实践,为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研究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对当前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