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学者余杰在其《铁屋中的呐喊》一书中提出:中国只有“文人”传统,而没有“人文”传统。缺乏人文传统的十国知识界需要从俄罗斯精神和法兰西精神中吸取有益的成份,重新建构一种健全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人文精神。我们既应该是“思想中的人”,也应该是“行动中的人”...  相似文献   

2.
闪问余秋雨     
余秋雨 《社区》2010,(8):19-21
余秋雨在北京大学开了一门课,内容是中国文化史。每次课程结束之前,学生们会随口问几个与课程无关的问题.大多是当下发生的事情,余秋雨即兴回答,便是《闪问余秋雨》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叙事学"是小说文本解读的一种方法,用它来解读余秋雨的散文集《千年一叹》,可清晰地发现该散文文本的叙述主体"不再是"余秋雨本人,而是余秋雨对社会文明兴衰的理解和世纪之交世人生活现状与生命状态的真切体味,这也就决定了《千年一叹》的叙述主题是以"救亡"与"启蒙"为目的寻访人类古文明。而在《千年一叹》的叙述话语中,作为其"叙述语"和"转述语"的交替运用,不时地发生着质的变化,余秋雨则以"导演"的身份走到舞台的中央而直抒胸臆,以他对"文明"思考的叙说来感染和影响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情思。  相似文献   

4.
再谈《文化苦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教授发表在一九八八年《收获》(1—6期)的系列散文《文化苦旅》共14篇,引起了我们的研究兴趣,本校中文系的几位教师,撰写了一组笔谈文章。我们认为,《文化苦旅》这组散文,对苍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番理性思考、生命感悟和人格透视,表现出对人类文化整体生存命运的关注,显示出一种由传统散文的“悟道”与现代人的开放思维交织而成的恢宏深邃的艺术境界,从而突破了传统散文的狭小气度和当代散文的浅窄情怀,体现了中国新时期散文创作的一种探索精神及新的走向。《文化苦旅》笔谈,从上述几个方面展开,作了初步的论析和评价。 我们组织这次笔谈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当前散文领域的沉闷局面,以引起创作及评论界的注意,推进散文的发展。 余秋雨先生在《收获》杂志发表系列散文《文化苦旅》的同时,还撰写了《关于〈文化苦旅〉》一文;今春,余秋雨先生应我校之请,在百忙中又著文《再谈〈文化苦旅〉》,阐述其写作意图。在此,我们除对余先生深表谢忱外,特将该文在本专栏中首篇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叙事学"是小说文本解读的一种方法,用它来解读余秋雨的散文集《千年一叹》,可清晰地发现该散文文本的叙述主体"不再是"余秋雨本人,而是余秋雨对社会文明兴衰的理解和世纪之交世人生活现状与生命状态的真切体味,这也就决定了《千年一叹》的叙述主题是以"救亡"与"启蒙"为目的寻访人类古文明.而在《千年一叹》的叙述话语中,作为其"叙述语"和"转述语"的交替运用,不时地发生着质的变化,余秋雨则以"导演"的身份走到舞台的中央而直抒胸臆,以他对"文明"思考的叙说来感染和影响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情思.  相似文献   

6.
《苏东坡突围》是余秋雨撰写的《山居笔记》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充满了余秋雨关于苏东坡的认知.不仅如此,余秋雨先生更将自己的亲身感受融入到了文章的撰写过程中,使得文章情绪饱满,每当读者阅读鉴赏《苏东坡突围》时,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余秋雨笔下的苏轼心胸开阔,豁达,笑对人生,给现代的人们以很多积极意义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5月2日晚上,在第12届青歌大赛第二场决赛中,综合素质评委余秋雨点评过程中提及“仁者乐山”一词。这个“乐”字是个多音字,余秋雨当时读错了,遭到观众当场质疑和网友“炮轰”。不料,4日晚,余秋雨如此回应读者:“多大的事啊,要用炮轰?”  相似文献   

8.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创新董伟建自80年代后期以来,余秋雨先生陆续发表了以“文化苦旅”为题的系列散文,结集出版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这些散文集的出版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反响巨大。余秋雨对中国当代散文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  相似文献   

9.
试说汉语语音史上的几个“为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星先生在《天津师大学报》1982年第1期上发表了《汉语古音研究的过程和方向》一文,提出历史上的汉语有两大方音音系:一是秦洛方音,一是燕代方音。笔者认为此说关系重大,汉语语音史上许多似是而非,笼统模糊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切韵》、《广韵》与《中原音韵》差别非常大?为什么现代汉语语音明显地分为南北两大块?为什么文  相似文献   

10.
文题设计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群游客正在兴致盎然地参观一栋古老的宅院,他们很纳闷,这家宅院的屋檐为什么特别大?为什么在屋檐下面还做了一间小巧的屋子?他们正在争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这一篇散文的题目很有讲究.雨在一般文章中,是看的,或者主要是看的.而这里,作者却在文章一开头就提醒读者,我这个雨是听的;其次,听雨,就是听觉感受,怎么又听出冷的感觉来?敏感的读者就要想想了,为什么不看雨呢?琦君、茅盾、余秋雨不都是以看为主的吗?这是余光中的选择,且看他怎么个听法,听出些什么名堂来.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的散文始终张扬着一种“巨人意识”,把作者在文化、人生、自然领域的理性思考和冷峻观照,透过人文地理的视角表现出来,给人一种凝重和沧桑之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可乐经典     
《可乐》2010,(1):80-80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笑容,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的“成熟观”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戏剧理论家的余秋雨,充分调动多种戏剧元素为散文所用,形成了自己散文创作的独特戏剧化风格。纵观余秋雨散文,从情感基调到句式修辞,从谋篇布局到表现手法,都渗透着丰富的戏剧化元素——悲剧蕴含、戏剧冲突、戏剧悬念、戏剧结构、戏剧情境、鲜明的情感、富于韵律和节奏的语言,等等。戏剧元素的植入,大大拓展了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容量和表现手段,也为当代散文的文体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5.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对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检视与发掘,对当代知识分子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唤。余秋雨言说的知识分子文化人格汲取了浙东地域文化的精神元素。讲究经世致用、追求实事实功是浙东地域文化的核心精神,余秋雨的人生设计和生命选择中承袭了浙东地域文化的核心精神,余秋雨对强健人格的看重和对知识分子驾驭现实人生能力的强调都具有浙东地域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老年如诗     
余秋雨说,"老年如诗"。人到了老年,沉重的人生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已移到了远处,宁静下来的周围环境和逐渐放慢了的节奏,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  相似文献   

17.
印度《經济周刊》1959午11月14日号发表了穆克吉“为新旧經济学悲叹”一文后,12月5日号又刊出达斯古普塔“为什么要为經济学悲叹?”一文。(译文均参閱本刊1960年第3期)此后該刊陆续发表了一些討論文章,現在擇要綜述如下。1959年12月19日号发表了坎恩(M.S.Khan)題为“为經济学悲叹以及为什么?”一文。坎恩說,在我看来,穆克吉教授把經济学界分成凱恩靳派和后凯恩斯派是錯誤的。即便在經济学頷域的理論活动  相似文献   

18.
摄影是艺术,美妙的文字是文学。将文学和艺术融合到一起,奇迹般地成了《余秋雨眼中的中国文化》。这是一本摄影作品。它把照相机镜头里所看到的景观通过作家余秋雨的注释和美文表现出来,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聚焦。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美妙。有一幅月牙泉的摄影作品。仿佛我们站在高山之颠俯视着清澈的月牙泉。我们成了沙漠里唯一的旅行者。再看远方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双眼朦胧的太阳,散发出淡淡的红光,给仙人掌披上了一件红绸衣。这样的美景在余秋雨笔下又会是什么样呢?“阳光下的月牙泉,变成了中国书法中的一个点笔。是哪一个文句写在这陌生…  相似文献   

19.
2008年8月31日,赤峰市委宣传部特别邀请余秋雨先生来我市就中华文明与赤峰文化作专题讲座。本文根据余秋雨先生讲座整理而成。钱荣旭:第三届红山文化节在昨天晚上隆重开幕,这次文化节的又一重头大戏现在隆重开场。那就是我们十分荣幸地邀请到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教授到赤峰为我们做专场学术报告。余教授的学识、知名度以及他丰硕的学术成果和文学作品成就,大家都已经十分清楚,因为我们安排的1100张票在三天前就抢售一空。在这里,我不想占用更多的时间向大家介绍余教授。余秋雨教授今天为我们演讲的主题是:红山文化、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下面,就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余教授做报告。  相似文献   

20.
关于余秋雨及其散文,众说纷纭。文章从江南文化角度来解读余秋雨事件,指出敏感、狂放、亦雅亦俗的品质使得江南文化在散文的模式、人格论争、商业宣传上起到了发生和推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